让中职语文课堂更有活力——兼谈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

2011-03-20 20:28胡维红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激趣语文课堂情境

胡维红

(连云港市大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42)

一、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举足轻重,但学生没有热情

语文课作为中职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尤为重要。

纵观各大中职校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容乐观,教师在讲台的“孤岛”上挥汗如雨、声嘶力竭,而学生或呼呼大睡,或窃窃私语,或聆听音乐(随身听),或偷看闲书,等等。教师埋怨学生难伺候,学生则大发牢骚,说语文课味同嚼蜡。他们对专业课程比较重视,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却不高。

二、问题的解决:激发兴趣,激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个人对某事的喜好的情绪,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特别喜好。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呢?受当今中职语文新课改的触动,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激趣教学,分别从导入、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丰富内容和形式等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灵活设计导语,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千万不能忽视。成功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就迅速地捕获学生的 “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在上课后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让语文课堂成为一块巨大的情感磁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课堂导语的设计方法很多,比如诗歌导入、故事导入、谜语导入、对联导入、实物导入、插图导入、影视导入、情景导入……目的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一则好的导语设计恰能起到桥梁的作用。教授《故都的秋》一课时,我由学生熟悉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作者将游子的思乡之情寓于萧瑟的景物描写之中。这首小令从外部影响了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建立有利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从而帮助学生领悟到《故都的秋》一文中北国之秋那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韵味。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精彩的导入必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二)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表情、形象的体态语,创设情境,以情诱情,使学生进入教材的情境,充分思考教材的“情”和“理”。有了“情”,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气,就会活力洋溢。这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精品赏析《再别康桥》一课时,在学生对诗文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入情入境的良好学习状态。我利用多媒体随机播放了康桥的美丽画面,同时伴着舒缓悠扬的旋律娓娓道来:“这就是康桥,位于这里的剑桥大学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一幢幢古朴的建筑坐落在青草地上,蔓延的葛藤爬满了楼墙,整个校园郁郁葱葱、气韵自华。南北走向的康河微微弯曲,穿城而过,垂柳沿岸,一派田园情调。日落黄昏之际,夕阳的余晖撒满了整个康桥,坐着手撑的平底小船,看着清浅的康河荡漾着温柔的涟漪,水底的青荇,岸边的金柳,天边的红云……”在美好语言的描绘下,一座美丽的校园浮现于学生眼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静态优美的文字生成动态醉人的画面,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调节着他们的情感、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感同身受。

当然,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很多:巧用语言、借以乐音、辅以画面、担当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设置悬念,激发欲望。

教学细节中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设计富有悬念的问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艺术家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总会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有句名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意思是说,人是具有好奇心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故意让学生一时得不到,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以《故都的秋》为例,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故都的秋在哪里?为什么郁达夫对秋天是这样的感受?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们通过这种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丰富内容、形式,为学生保趣。

课堂教学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会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应经常变换教学模式,如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等多种形式的交叉采用,可以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不拘于教材所排定的次序逐段地教学,而根据实际情况,或配合形势、时令、节令变更教学内容,或是独具匠心重新安排教材全部或某部分的前后次序,进行单元教学或专题教学,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小说就利用小说特定的历史背景、作者经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精彩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悬念,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讲诗歌则配以画面、配以音乐,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深刻领会诗歌内涵,激发学习兴趣。总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要将生活之水引入课堂。因为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不能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科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烈。因此,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动态、科技发展和社会的热门话题,如克隆技术、纳米技术、网络技术等内容引入课堂,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如结合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各种纪念日和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了解祖国历史、文化,关心祖国建设,放眼世界未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结合科技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新成果,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开阔视野,启发思维,激发创造力,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片面的,在使用中应相互结合,融会贯通,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习的“乐之者”。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家彦.如何通过鼓励让学生变厌学为“趣学”.

[3]支玉恒.如何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

猜你喜欢
激趣语文课堂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