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魏书生的“真我”写作教学法

2011-03-20 20:28林运法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魏书生心灵文章

林运法

(新沂市王楼中学,江苏 新沂 221400)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若但读物得宜,便令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可见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点为指导,就写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遗憾的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忽视思想教育,就作文论作文,学生为作文而写作文;其文多干瘪无力,缺乏思想的光芒和感人的力量,甚至写出观点错误、思想消极的文章。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多次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魏书生深深地认识到:“文章写法、要求、规则都是形。写出‘形’方面合格的文章并不难。难的是文章的‘神’,即文章蕴涵的思想、观点、感情。文如其人,文章的‘神’的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取决于写文章的人的人格力量。教学生作文,必须教学生做人。”只要“把作文教学和雕塑学生的心灵结合起来,就能收到一篇篇情真词切、充满新意的文章。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因此,既教作文,又教做人,就成为了魏书生作文教学艺术的核心。而魏书生的这一做法恰恰与古人所提倡的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创作理论不谋而合,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

1.认识自我

写作的过程既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更是认识自我的过程。事实上,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外部世界无不染上了自我的色彩、打上了自我的烙印。魏书生反复要求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看到自己、解剖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认识到自己心灵世界的丰富性与广阔性,也就认识到了自己心灵世界的可塑性,找到了自我教育的法宝

为此,魏书生把辩证法思想引入作文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正确辩证地认识自我。他曾经让学生写 《两个自我》、《心灵中的辩证法》、《一分为二》、《得与失》、《过犹不及》、《谈适度》、《理智与感情》、《新我旧我之争》、《自我竞赛》、《战胜自己》等文章,学生一般都能够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学会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来严格要求自己。学生走入自己的心灵中去,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认识到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有两个自我存在于一个心灵之中,并不断地斗争,人就是在这种斗争中反复较量、沉浮、消长。

魏书生说:“学生很愿意写这类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文章,写这类文章使许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写这类文章,学生有许许多多材料,用不着搜索枯肠,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这样的写作训练过程无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管理自我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首先,在师生角色上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比如,魏书生从1979年以来就让学生写了30多篇设想自己将来做教师的文章,如《他不溜号了》、《一堂试卷总结课》、《他不自甘暴弃了》等作文。这样的作文既有利于学生的自律,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其次,利用学生的“自我形象”意识大做文章。比如,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学生总是得过且过,学期初,魏老师就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篇写这位学生的作文——《××今昔》,而且到期末还要再写一遍。这名学生一听到期末大家还要写他,就着急起来,不得不积极主动、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拖拖拉拉的毛病。到期末写他的“今”时,他居然成了一名基本上能管住自己的学生,其他同学在写他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最后,在作文中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学习、生活中困惑的问题展现出来,老师给予正确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魏书生老师乐此不疲地为这一棵棵幼苗施肥松土除去他们心田上的杂草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比如,在写《从错误像隔年的草谈起》一文时,学生们就认识到了错误思想发展的规律,引起了警觉,都谈到草要及早锄、经常锄、连根锄,思想要勤检查,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3.完善自我

有的学生由于对社会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经常看不到社会的光明面,专门写社会的缺陷,作文中怨声载道。这种过多地注意生活中的阴暗面而出现偏激的认识,既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未来踏入社会的人生之旅。

为了矫正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和片面的认识,魏书生就让学生们写 《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我爱我家》、《盘山变了》、《清洁工赞》、《售货员的笑容》、《三伏天的炼钢工人》、《雪夜哨兵》、《心底无私天地宽》、《风物长宜放眼量》、《追求》、《精神支柱》、《莫做精神乞丐》、《力量的源泉》等文章,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从而端正学生对社会的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蜜蜂又有苍蝇。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心灵中的摄像机摄满了苍蝇的照片,而应当摄满蜜蜂,把心灵的镜头转向社会的光明面、闪光点,形成健康向上的写作心态。

4.激励自我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自信心不足问题对于没有希望升入大学的普通中学的学生及班级中被遗忘的中下层学生来说,的确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

哀莫大于心死,人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信心、没有追求。鲁迅曾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鉴于此,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多次写《谈信心》、《再谈信心》、《三谈信心》的作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这种作文教学的感召下,最为催人泪下的是一位在班级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原因,他总赶不上其他同学,尽管如此,他却在文章中写道:“不能因为不能升学就没有学习信心。如果不学习,那我连现在的水平也达不到,学一点知识,将来就多一点工作的本领。”他在完全没有升学希望之中、在几无反抗之力之中苦苦地坚持着……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由此可见,魏书生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教育的独特魅力。

面对自信心严重不足的后进生,在作文教学中,魏书生也有行之有效的教育良策。在写《我自豪的一件事》时,学生便在自己做的许多好事中挑选给他心灵上带来无限幸福的事,以便增强自信心。有的学困生自卑感很强,就让他写《上进心和自卑感的对话》,于是学生在作文中找到了自己上进的因素。一个学困生在作文中写道:“当老师宣布我的作文不用再检查一遍就可以像好学生那样直接放到讲台上的时候,我顿时感到自己是幸福的人,想到下次我一定比这次写得更好,绝不辜负老师的信任。”

5.展望自我

在作文教学中,魏书生老师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通过作文教学,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明天,引向未来。写十几年后的今天,当自己30多岁时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医院工作时的情景,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他们就自然想到了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现在。他还让学生写《自我教育计划》的作文,要求写清四部分:一天的时间如何分配,一年怎样度过,十年做完哪些事,终身要达到什么目标。当学生极目未来,确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时,心中就充满了做自己命运主人的自豪感。

总之,魏书生致力于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做人的素质,从而为作文治本奠定了基础;通过作文活动的全面开展,让作文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使他们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做人。作文与做人,就是这样以素质教育为轴心而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这正是魏书生作文教学思想的最大特色。

猜你喜欢
魏书生心灵文章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