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安石诗词管窥宋代文化

2011-03-20 17:57
文教资料 2011年29期
关键词:理学王安石诗词

张 宁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0)

文化是滋生文学的土壤,文学是文化开出的奇葩。宋代高度繁荣的文化使宋之文学异常绚烂:诗歌方面有以筋骨著称的宋诗可与以风韵见长的唐诗相媲美;词作方面更是婉约与豪放并行达到了巅峰状态;散文方面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占了六位,可见成绩之斐然。反之,从蔚为大观的文苑中也可以反观宋代文化,王安石既是宋代之名相,又是北宋诗坛的四大权威之一,同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管窥宋代之文化。

一、荆公新学反映的儒家思想及社会情况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所开拓的诗学体派被称为“荆公体”。王安石一生主张变法,提倡儒家思想,并对儒家经典做了自己的阐释,著有《三经新义》,此书是对《诗》、《书》、《周礼》三经的训释。 因此与传统儒学相对应,他的文学主张被称为新学。“王安石文学思想的核心,一言以蔽之曰:经世致用,重道崇经”。①他早年的《忆昨诗示诸外弟》中有:“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旼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少有大志,希望建立一番功业。在对前人的诗歌评价方面,王安石是十分尊崇杜甫和韩愈的,《杜甫画像》中有:“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尝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韩子》则云:“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未俗,可怜无补费精神。”这两首诗通过对杜甫和韩愈儒家思想的赞扬,折射出王安石本人心系天下与黎民的热忱。王安石在答欧阳修的《奉酬永叔见寄》中说:“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可见他的兴趣是在道义上,他把发扬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思想放在首位。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忠君即为爱国,积极出仕、挽救苍生是王安石的主流思想。作为北宋熙宁政坛的核心人物,他力排众议,坚决实行变法,诗作中多写百姓生活的疾苦和他深深的忧患意识,并反映出北宋的政治经济等情况。如《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河北民的苦难境遇,他们因与辽和西夏相毗邻,深受侵扰之苦,宋王朝却搜刮大量的民脂民膏为“岁贡”以求苟安,百姓自然就有了下文的饥馑、徭役和流亡之苦。黄河以南的景象也是“丰年自无食”,可见整个宋王朝民生的疾苦。最后通过与唐贞观年间的盛况相对比,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也是王安石主张变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澶州》《白沟行》等作品也多次阐发了相似观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的下阕:“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往事如流水,眼前只有几缕寒烟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流露出作者对时局的不满情绪。六朝借以荒淫而相继亡覆,词作中的宋朝统治阶层生活亦奢靡。宋王朝的财政措施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②宋王朝国力衰微,却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给士大夫们营造出一个貌似太平的氛围,使诗词得以很好地发展。王安石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故提出变法。尽管变法几经沉浮终以失败告终,但王安石的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很多朝臣否定一个又一个的治国建议,可并没有提出治国兴邦的出路,王安石至少努力了,并在诗文创作中反映出了他的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和北宋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折射出的文化现象。

二、王安石诗词中的理禅文化

“理学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新产物,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释、道、玄学思想特别是佛教禅学发展起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它肇始于北宋初期,至南宋而大昌,明代是它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故通常称之为宋明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等”。③宋代的主要文化形态是理学文化,胡瑗、孙复、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朱熹、张栻等是理学的主流人物。而王安石所倡导的新学,有人认为是与理学相对立而排除在外的。也有人认为它和苏轼的蜀学一样是理学的非主流派,只有二程代表的洛学是理学的主流学派。尽管如此,新学在北宋中后期的思想界仍占主导地位,并与蜀洛之学相磨合,从他的诗词中也可以管窥宋代的理禅文化。

王安石虽主张儒家的经世致用,但他对儒家经典有新的阐释,同时又吸收了佛老思想,只要是对社稷百姓有益的思想他都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是在晚年政治失意、隐居江宁的时候,佛老思想已经成为他思想的主导。此阶段他与浮屠交往甚密,经常“读佛经、游佛寺、注佛经”。王安石此方面的著作也颇丰。如《谢微之见过》:“此身已是一枯株,所记交朋八九天。唯有微之来访问,天寒几夕拥山炉。”“枯株”是典型的佛教意象。王安石晚年以王摩诘自居,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禅趣、心斋、坐忘等圆照之象是其常在诗中阐发的。苏轼称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王安石的此类诗作不及王维诗歌的画面美,但对佛家精神的领悟却十分见功底,如《拟寒山拾得十九首》之十三:“众生若有我,我何能度脱。众生若无我,已死应不活。众生不了此,便听佛与夺。我无我不二,四天王献钵。”这种对形体、对有无、对佛与众生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是与佛家苦集灭道四圣谛、色即是空等思想一脉相承的。甚至与西方哲人“我为人人,谁来为我?人人为我,我是什么?”的思考在思想上已达到一样高度。又如《题半山寺壁》:“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诗中对佛法已有深刻体悟,达到了禅悦境界。此外,从《游士山示蔡天启秘校》、《昔日》、《半山春晚即事》、《山行》等诗作和《雨霖铃》、《诉衷情》等词作中皆可看出王安石随缘淡泊的心境。可见佛教禅学思想在宋代文化中的兴盛之至。

禅学关注的是彼岸世界,以超脱尘世烦恼为目的。理学则以对现实的关注为基点,以实现自我完善为旨归。王安石的一部分诗是颇有理趣的。如《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通过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引申出事物客观规律的哲理内蕴。不管王安石的新学思想是作为理学的非主流学派还是在理学之外,他的诗都体现了一定的理学特征。因为王安石是生活在北宋大的文化氛围之内,以理学为主的思想必然会浸润到他的创作中,从他的大量理趣诗中更能反映出当时理学的蔚然成风。

三、王安石诗词体现的儒道碰撞之火花

王安石的思想虽以儒家入世为主,晚年学禅学,但道家的“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也时刻在他的脑海之中。而且二者时常相互碰撞出文学的火花,他的很多诗作中都能体现这一点。如《雨过偶书》:“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政治正得意时写下的《临汉隐居诗话》:“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及《泊船瓜洲》等诗都写出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以及对江湖生活的向往。可当他真正远离政治之时又想有所作为,如《万事》:“万事黄粱欲熟时,世间谈笑漫追随。鸡虫得失何须算,鹏鶡逍遥各自知。”远离庙堂,他还是会考虑社稷百姓,剥开道家的外壳,在他的内心深处,儒家的治国平天下思想仍然在。但他复相不到两年,王安石再次上疏乞求归隐,选择了清静无为的生活。王安石的这种儒道碰撞思想反映出,道教和道家思想在宋代虽不及唐代盛行,但在宋代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根植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处。

好的作品既是时代的镜子,又能经得起岁月的淘洗。王安石的诗词虽然只是宋代诗词海洋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如同累累果实挂在文学的枝头,通过它们可以感受到经过根、干输送的沃土中的养分——宋代高度繁荣的文化。可以管窥宋代士大夫思想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忘身物外的佛老体悟,以及耐人寻味的理学哲思。

注释:

①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7.

②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五).转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0.

③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7.

[1]高克勤.王安石与北宋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4]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5]胡云翼.宋诗研究.巴蜀书社,1993.10.

猜你喜欢
理学王安石诗词
初夏即事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王安石的坏习惯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