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思想文化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1-03-20 20:28贺晓敏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农民思想农村

贺晓敏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1.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精神文明是整个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具有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功能,而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

2.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思想文化,就要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的传统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理念的现代化农民,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3.加强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有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亿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作用之一就是要着力改变农民的观念。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必须有与其任务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些农民的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仍比较严重。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4.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

“为政之道在于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农民群众是现实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只有广大农民关心稳定、珍惜稳定,并为稳定积极努力时,农村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实现。由于当前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传统的农业文明正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化,农民作为这种巨大转型中的主角,其传统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农民群众利益诉求,思想文化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日益明显。由此带来的不和谐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智力支撑与可靠保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判体系,可以促使全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有助于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引导农民识大体、顾大局,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为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打好基础。

二、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特别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和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思想文化,必将对现实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近年来,虽然农村思想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精神生活相对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较快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比,农村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人看书看报,有组织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2.封建糟粕有抬头的倾向。

随着农村自由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多元、活泼、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不可忽视的是,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糟粕也有了抬头的倾向。

3.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增强,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

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对村干部选举的积极参与上。与农民民主意识同步增强的还有农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两种意识增强的同时,农民的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上,这也成了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一件头疼事,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的不太协调。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1.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有两个目标必须始终明确。

一是树人的目标,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的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二是社会目标,就是要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础。

2.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时代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点的具体体现。要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泛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进展情况,宣传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实际行动,把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利益讲明白,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加强对群众遵纪守法和权利义务意识的教育。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各种适合农民分散劳动、流动性大等特点的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和权利义务意识教育,使广大农民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懂得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权益,使各项普法教育落到实处。

4.用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

当前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引导到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上来,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帮助农民自觉抵抗落后思想意识的影响。用健康的东西吸引农民,教育农民自觉抵制落后思想意识的影响,帮助和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分清美丑的能力,提高免疫力。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吉炳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J].求是,2006,(08).

[3]徐新林.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支撑[J].安徽农业科学,2006,(12).

[4]吉炳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J].求是,2006.8.

[5]覃杏花.农村伦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内在维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猜你喜欢
农民思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思想与“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