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2011-03-20 20:28高侠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学科

高侠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高侠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作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德育效果的增强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以教学实例与读者分享了学科德育渗透的有序分层、有意无痕、水到渠成和舍大求小等原则。

学科教学 渗透德育 四大原则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科教师往往只着眼于 “智育”,满足于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是为了应付考试,逐步远离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反过来,德育课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国家或地方领导对某方面重视,提出要 “加强”,于是相关部门就组织编一本教材,开一门课,交给德育教师去讲。结果是德育课的教学不堪重负,承载了过高的期望,而其他各科的课堂教学无形中却逃避了应负的德育责任。学生学的知识越来越多,知道的做人道理却越来越少,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越来越显著,人们普遍对学校德育感到失望。

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德育是开放性体系,它存在于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存在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按日程排定的德育课中,它不是为了通过教学大纲规定的德育课程考核而学习、学完之后就可以抛弃的东西,它存在于每一个接受教育的青年个体的思、行、言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以学科教学中丰富的素材、直观的场景、可以实验的体验,向学生展示道德和价值准则,为个体接受而内化成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活的价值的体现,是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一直不敢忘记教师“育人”的首要责任,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遵循以下四大原则。

一、有序分层原则

学科教材在其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编排上都有其本位的逻辑取向,其蕴含的德育因素都是以一种隐性的状态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和水平,能够将学科中的隐性德育因素显性化为较明确的德育目标,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本学科的德育目标体系,在备课时将德育目标与智育目标一并构建,然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德育落实于具体教学环节。在设计德育渗透内容时,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还要同时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学业规律,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德育目标,在学生对某方面问题最关注、最困惑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土地干涸时进行浇灌,才能实现百分之百地“渗”进去。

在我校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对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确立远大理想、适应集体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遵章守纪、科学素养、正确价值观、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团队精神、感恩教育、规范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对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就业指导、企业文化、行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二、有意无痕原则

爱因斯坦说“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有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强烈意识,但在行动上却要尽量淡化德育的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当教育意图被隐蔽,教育色彩被“淡化”之后,德育的内涵更丰富,过程更轻松,效果自然就更明显了。我们说德育无处不在,是就各种学科整体而言的,并不是要求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具体内容上都要扯上几句思想教育的话题,更不能抛开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或教学事件处理,自然而适度地开始教育活动。当教师把这种德育的“无痕”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也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的教育性目标。

三、水到渠成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不是一种外显的、形式化的东西,而是对教学深刻的感悟和把握,是对教学本质和教学艺术与境界的一种新的追求。学科德育渗透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教育智慧的领域,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能否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智慧的关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的教育策略。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的时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时机,有的是本来就存在于教学过程中,但是往往稍纵即逝,需要教师能即时抓住;有的是需要我们有意进行构建的,促使学生“愤”、“悱”,然后“启”、“发”,即先引“水到”,然后才能“渠成”。捕捉教育时机,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心,还要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

比如,2010年年底,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加利福尼亚盐水湖的细菌GFAJ-1,它可以将“砷”这种有毒物质融入自身DNA和其他重要分子中,以替代常见的磷,从而改写了教科书上“生命形式的基本构建元素为碳、氢、氮、氧、磷和硫六种”的说法。当时国内电视台进行了多次报道,我就以此作为一堂课的开始,然后引入到教学内容《磷》,讲到磷的基本性质;讲到磷是携带生命基因的DNA和RNA的主要化学成分,被认为是所有活细胞的最重要的元素;讲到中国砷中毒程度高居亚洲第三位,用微生物处理砷中毒的前景;讲到湖南郴州环境治理的尝试,他们大面积种植蜈蚣草,通过抗砷菌促进蜈蚣草富集砷的方式对土壤进行修复,使土地可用于农业生产,解决当地的粮食生产问题。然后与学生们一起讨论工业污染和环境治理,既融入了前沿科学知识,又渗透了环保意识教育。

再比如一次在连续讲了几个以外国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反应时,我忽然神色凝重地叹了口气:“哎!都是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学生顿时表情沉重,若有所思,我想他们已经完全明白了我的心意,甚至还可能想到了我以前讲过的侯德榜的爱国事迹。这种看似无意的“随笔”,其实正是教育的智慧所在。

四、舍大求小原则

当前的学校德育过于追求理想道德、理想人格与理想教育,以培养“高、大、全”的“怪人”为目标,而忽视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为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脱离实际,效果不佳。其实有时我们把标准放低些,内容浅显些,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引开去,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做随堂练习,题目比较多,写了满满一黑板,靠近走廊一侧的学生因为黑板反光看不清楚,要求把桌凳向中间挪挪,我同意了,于是教室顿时里充满了铁质桌腿、凳子腿与水磨石地面强烈摩擦而产生的刺耳的声音,我想当时周围的教室,特别是下面的教室都能真切地听到那声音。我当时很生气,因为以前强调过“要爱护公物,不得在地上直接拖桌凳”。但是我忍住了,因为那时讲此事,学生赶时间完成题目,根本没有心思听你说教。但我悄悄压缩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特意提前几分钟结束。然后说:“同学们刚才做练习注意力很集中,埋头苦干,现在闭上眼睛放松放松,想象一下我描述的几个场景。”他们闭上眼睛,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盛夏的中午在家,空调里吹出习习凉风,肚子上盖着的小毛巾被暖暖的,身下的席子凉凉的,你正美美地睡觉……”有的学生已经趴在桌上,脸上露出美梦状,“突然,你床头墙壁的另一侧传来电钻打洞的声音,你一下子惊醒了。”有些学生的眉头蹙了起来。“初冬的星期天,你拿着本喜欢的小说,坐在宿舍的阳台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中,阳台外是你早晨挂出去的被子,上面已经有了些柔柔的太阳的味道……”学生的脸上又笑眯眯的了,“吧嗒吧嗒,你听到一些声音,眼睛从小说中移开,下雨了?太阳还在!抬头寻找声音的来源,你楼上的阳台伸出一支还在滴水的拖把……”“讨厌!”不少学生睁开了眼睛,嘴里嘟囔着。我接着说:“刚刚过去的学雷锋月,大家在校园里、在社区里做了不少助人为乐的好事,其实向雷锋那样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真得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先从做一个不损害别人,不让周围的人讨厌的人做起,然后争取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只要注意一些生活中的小节,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快下课了,现在让我们把桌凳恢复到原位吧。”同学们又开始移桌子,有的同学已经换成“搬”的动作,但还有一些同学习惯性地“拉”。“嗞啦——”全班同学都吃了一惊,那声音这时听起来这么刺耳,于是,那几个“拉”的学生吐了吐舌头,那声音再也没有出现。“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我替其他班的同学感谢你们!”我鼓起掌,其他几排的同学也加入进来。

其实,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回归“育人”本质的重要,开始尝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我相信,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树立“德育与教学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学校德育现状就一定会彻底改变。

[1]张云环.学科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9,(2).

[2]刘福明.运用学科德育渗透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

《医药类职业院校学科德育渗透实践与研究》全国医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药委研20090018)。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德育学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