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学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011-03-21 02:45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情境

黄 佳

(南通市十里坊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2)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是教师生命流淌、学生生命创新的地方,是一个鲜活的、充盈的、具有生命活力的阵地。课堂因互动而充满活力。因此,语文课堂应以“互动”为抓手,实施多向“互动”策略——师生互动,让心灵在自由对话中沟通;生生互动,让思维在小组合作中碰撞;生本互动,让感悟在文本阅读中生成;情知互动,让体验在角色扮演中获得;人境互动,让情感在教学情境中共鸣;师生互评,让能力在课堂评价中提高,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师生互动,让心灵在自由对话中沟通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视野中的课堂教学,应在师生沟通与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即课堂上要努力构筑教师与学生自由对话的平台。只有有了这样的平台,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才会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体验的原动力和激起自主创新的推动力,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相长的境界。

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字新词,从而更好地理解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所受到的危险,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标上记号。在此基础上我进行范读,使学生对生词有初步的感知理解。接着采用表演形式,师生共演,淋漓尽致地演绎这些词语。表演结束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十分积极:“老师,杂草们不但会和小稻秧发生争吵,而且非常野蛮,还会抢小稻秧的营养,它们‘蛮不讲理’。”“杂草不让小稻秧发言、解释,这就是‘不由分说’的意思。”“老师,杂草们一拥而上,对小稻秧恶狠狠的,非常凶,这就可以用‘气势汹汹’来形容!”一节课上,我与学生一起相互探索,双方的视界相互融合,使得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样的互动,实现了师生的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

二、生生互动,让思维在小组合作中碰撞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张扬着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并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惧怕与别人交往的心理,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而且可以使他们的语言、思维及社交能力得到培养。

如在教学作文课《水果娃娃》时,在”水果娃娃的宣传推销“这个环节,我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形成学习小组,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同一组的学生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学习、活动。成果展示时,每个小组的推销形式各不一样:有的编儿歌唱出,有的请顾客免费品尝,还有的策划了一个水果展销会……这样的互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他们不仅获得了更多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结果,而且获得了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在碰撞,他们一起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三、生本互动,让感悟在文本阅读中生成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读、自悟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巨大的读书空间,引领他们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文本,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让学生进入文本,增强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力,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原有的生活积累与文本阅读之间的联系,从而走出文本,生成自己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

如教完《西湖》一课后,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呢?”学生从长者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种子妹妹,你可不能落在金光闪闪的地方,那里是沙漠,你会渴死的。”有的说:“种子妹妹,你可不能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里是湖泊,你会被淹死的。”……我一边听着学生的精彩发言,一边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真诚地对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说出了自己的劝告。他们通过文本互动去体验文本,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从而生成自己最独特的感悟。他们所说的,其实就是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意义。

四、情知互动,让体验在角色扮演中获得

新课程提倡语文课堂教学的“情知互动”。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在其掌握的学习理论中指出,要使大多数学生掌握学习,需要在全面感知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师生应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最终才能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发展水平,自觉主动地重新组合和演绎教材内容,全面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介入认知过程,深层次地获得知识,再利用认知的获得来升华情感,使情感和认知交替向上发展。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随认知活动的不断深入渐次递增,从而获得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做事持之以恒的实质,我采用表演体会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请学生分别扮演老鹰、麻雀和小燕子,表演它们学习本领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其他小动物:“你们认为谁搭的窝最好?为什么?”接着,让“小记者”去采访老鹰、麻雀:“你们听了他们的话,有什么感受?”最后让“小记者”采访在座的同学:“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教材中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在他们面前。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知识、智力与情感、个性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五、人境互动,让情感在教学情境中共鸣

李吉林老师曾指出:“当我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我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容自遏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充分发挥教师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明确提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课文情境,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者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诱发探索,表达情感;创设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如教学《山行》一课,古诗的最后两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枫林的美,我在此处播放了一段录像。录像中被秋霜打过的枫叶火红无比,秋风拂过,簌簌飘落,铺满小径。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而且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深切领会了作者流连忘返的情感。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渲染课堂气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使他们的情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共鸣。

六、师生互评,让能力在课堂评价中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教师可以本着发展、民主的原则,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点拨,力求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欣赏他人,从而提高能力,共同进步。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标点符号的争吵》一课时,我以激励为主题,坚持三个原则进行积极评价,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在熟读内容的基础上先按小组表演,在小组内启发学生互评:“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在小组表演、评论的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上台来演,以“你喜欢谁的表演?”“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表演得很出色?”“哪些地方还有所欠缺?”这三个问题为主干线,要求台下的同学分别对他们表演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评论,也让表演的同学自己评价自己,谈谈自己的得失。学生积极参与,互评丰富多彩。有的说:“某某的语言生动、有趣,非常符合话剧的特点。”有的说:“某某的那个跺脚的动作,既形象逼真又很好地表现了字典公公很着急,特棒!”然后我作总结性评价:“同学们的表演都很棒,台下的同学评的也很到位,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表演话剧时要在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多下工夫,使之符合人物特点,增强可观性和可感性!”最后我组织学生评选课堂上的最佳语言表演者、最佳动作表演者、最佳评论员等,并让得奖的学生自己评论自己获奖的原因和不足。学生的自评也诚恳真实,例如获得最佳表情奖的同学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我的神态还不够好,有的地方不应该笑,下次我一定要注意。”……我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的这一串串精彩绝妙的评价,不正是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的最好体现吗?

新课程标准立足于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学生得以发展的最重要场所。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构建有效的互动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放飞思维的乐园,成为他们张扬自我、展示能力的天堂,成为他们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沈平.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8,4.

[3]马智君.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3,11.

[4]徐承芸.我们从台湾老师的课堂上学习什么.小学语文,2009,3.

[5]麻丽霞.语文课堂——“学生的乐园”.中学教学参考,2010,4.

[6]唐颂尧.调整评价策略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师,2000,7.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