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1-03-21 02:45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资源

张 丽

(仙居县实验小学,浙江 仙居 317300)

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基本特点。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中,我认为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运用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一、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对于教师来说,它就是一些教学参考、教学辅助材料;对于学生而言,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集、习作选等。这就使得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大量,具有开放性的。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激发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的课程,或按照实际情况,拓展教材,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内容。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把握其设计意图,开发课程资源。叶圣陶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只有吃透编者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主阵地作用。如,在学习《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家乡的变化”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去找一些有关家乡以前和现在不同时期照片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根据学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家乡的变化。这样,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进一步地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师是学生最大的资源,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还能为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看到上海有位名教师,她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教学理念:让懒惰的老师培养聪明的学生。乍一听你可能觉得她是不是说错了,细细一品味还真有道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过程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自主的、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事实证明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不同于成年人的思维,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结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引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3.千千万万户家庭就有千千万万种资源。首先,每个家庭的成员在文化、职业、背景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假如班上有40名学生,以三口之家来计算,这就拥有了“40×3=120”种资源。

其次,家长是监督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中坚力量。在很多涉及行为习惯的课上,很多老师都将要求小朋友做到的几条采用列表的方式,让小朋友自评、家长评。家长能否认真履行职责,就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要想让每一个家庭成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就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家长,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丑陋还是俊美,取得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这种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4.地域文化之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教学《品德与社会》第八册中的“民风民俗”一课,对于仙居的风俗,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我始终认为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学生才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探索。而老师的“教”一定要通过作用于学生的活动来对其产生影响,让“学”成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离开了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5.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电视、广播、网络等。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能不断地发现、利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资源,并创造新的资源。

二、尽力体现课程的特点

1.教学过程开放,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本课程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以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本课程还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开放。而这些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安排一些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儿童的活动的指导者;儿童则是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来学习生活,感悟生活。

2.教学方法开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根据儿童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形式越活泼越多样越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故事、展览、竞赛、表演、演讲、辩论、游戏、参观访问、调查,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等等,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舞台,深化生活体验,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学得轻松愉快。

3.教学手段开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增强教学实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现代化,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更多地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增强教育教学实效。但是由于学校办学条件不同,我们在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绝不是简单地否定和抛弃传统的手段,而更需要调动教师的教学智慧,坚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现成的教具、简单的办法,以多维的教学视角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

4.有效开展教学评价。

三、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促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和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提出,教育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他们的生活。我们除了要让儿童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外,还要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儿童认识的终结。我们同样应该引导儿童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自评、互评等,从而作出正确、民主的评价,甚至让家长也参与进来,一起评价。评价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和儿童作品分析,等等。

总之,衡量品德课教学模式优劣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但是教师运用开放的教学思想,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束缚、禁锢、依附、定势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漫游,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唤醒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需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这虽然不是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部,但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留守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