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地理活动教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011-03-21 02:45
文教资料 2011年21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材活动

朱 丽

(南京行知实验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7)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科书走向了多元化,在各版本教科书中地理“活动”的内容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活动类型更多样,位置更为灵活。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之前的高中地理必修“活动”均位于每篇课文后,共52个,而新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有“活动”95个,还有55篇“读图思考”,并在每个单元后面设计了一篇“问题探究”。就活动的位置而言,新教材中的活动有的位于课文结尾,有的位于课文开始不久,有的位于案例后,有的位于知识衔接承转处……活动类型有图片分析、案例分析、实验探究、操作演示、社会调查、课堂讨论,等等。这些地理活动紧扣地理课程标准,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关注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强调合作与参与,充分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合理利用这些地理活动教材,有助于实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一、地理活动的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是结合每课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而成,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活动内容,精心安排,将地理活动有效地融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以充分发挥“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整合地理知识和培养地理技能,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作用。

1.以“活动”为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问题是对未知事物或现象的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活动本身就是问题,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伊始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刨根究底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与鲁教版不同,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均未设置在课文的开头,但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有的活动适当调整,把它作为该课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中就可将P70的活动适当调整,提到课文开头作为导入:“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读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图片,根据该石柱上的痕迹,你能解释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变化吗?”那不勒斯海湾石柱上斑驳的海洋生物孔洞和它们现在海面以上的位置这一矛盾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最后让学生分析解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活动”为小结,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新知。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动材料中,有相当多部分是针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而设计的,它们往往设置在每个知识点结束后,这些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并不高,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是能当场完成的。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中的P42的活动:“下面是《水浒传》‘呼延灼月夜赚关胜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请阅读后回答问题:1.上面描写反映的是冷锋还是暖锋?紧接着第2、3、4问,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前的天气?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时的天气?哪些描写为此锋过境后的天气?除了描写天气外,此锋过境后还会出现什么天气?5.根据描写判断,此锋移动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此类活动还有很多,它们的设计紧扣课标,层层深入,可以作为课堂练习或课堂的提问,教师可以安排在适宜的时间,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新学习的地理知识。

3.以“活动”为范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新教材中,许多地理活动以案例的形式穿插在每课的教学内容中,这些地理活动与教材密切相关,并配以翔实的事实材料,能明确有效地理事件或现象的特点及原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地理活动来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现代工业区”这节中,在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发展问题和整治措施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案例3“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素材和案例后的活动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来概括传统工业区布局的区位特点,分析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经验来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改造献计献策。活动过程可分组讨论、汇总小结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参与讨论的时间。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内容,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可锻炼阅读、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与同学合作交流时反思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和见解,有助于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和科学地理思维的形成。

4.以“活动”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讲演或操作,会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而一个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又往往能激励其他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达到学习目的。新教材中地理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有问题,有图片,有案例,有实验等,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活动所提供的多种形式,有时甚至可将课本中的活动适当拓展,将活动题演变为一堂“辩论课”,一堂“实验课”等,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动、多讲、多合作,以使学生积累亲身经验,建构知识体系,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迸发出更大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如必修1“河流地貌发育”一节中,教师可充分利用P79页的活动,与学生一起完成用小米或细沙演示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实验,然后请学生分析山前洪积扇的特征,然后结合活动中2、3两问,请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这个实验,进而分析山区聚落分布的特点。这样的演示操作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当然在实验和操作中要允许失败和错误,在学生进行辩论时,允许有不同声音,因为这对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有着良好的作用。

5.将“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中有些地理活动涉及的地理知识较多,有的可能还要借助其他学科甚至社会上的力量,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访问及搜集材料等相关工作。这些地理活动完全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当然在选择这些活动时,教师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尽可能选择一些教材中涉及的又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当然在课题选择时,提供的研究方应多一些,而且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真正使学生检验所学的知识,并通过实践研究,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如新教材每章最后所设置的“问题探究”,它们往往是与该章节有关的典型问题,给学生提供的研究拓展空间比较大,需要学生运用较多的地理知识,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课堂上难以完成。教师就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通过成立活动小组,调查、采访、取证等多种方法,最后总结、写出课题的调查报告。这样的过程,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大演练,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大考验,对学生合作精神、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地理活动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适当取舍,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设置比较合理,但也有些活动的设计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如有的地理活动的可操作性明显不足,如必修1“山地的形成”这节中P75的活动:“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1)外貌景观的区别。(2)内部构造的差异。”首先,在活动的问题描述不严谨,“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这里面的山不仅包括褶皱山、断块山,至少还应包括火山等,因此不如直接改为:“……到野外考察时,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其次,野外山地的形成是极为复杂的,往往岩层中的弯曲变形和断裂并存,学生是很难判断的。最后,山体的外貌景观与山体的岩性、该地的气候、水文、植被情况密切相关,很少能出现课文中如此典型的地理特征,而若从内部结构差异来判断,则学生既缺乏必要的地质考察工具,又不具备地质考察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的地理、地质背景知识,又怎能准确区分什么是“断块山”,什么是“褶皱山”呢?

再如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节P29的活动中设置的实验过于复杂,而且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较多,完全可以用篝火烟尘的例子来替代,或直接在教室门口点燃一堆废纸,请学生观察灰烬和制片的空中运动轨迹,这样更加直观清晰。还有的章节正文内容少而活动过多,如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一节中P39的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分析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对比气候特征及气候形成原因。此活动对世界气候分析比较全面,但超出了课程标准要求,且与前面的案例内容有所重复,所以教师只需结合P39中的案例,选择其中一种气候重点分析即可。

综上所述,当教材中的地理活动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条件和学生能力,或者活动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时,教师应对地理活动内容作适当的取舍与调整。

2.结合教学,适当安排“活动”的时机。

新教材中地理活动的位置是教材编写者精心编排的教学,但由于学习对象的复杂性,教学情境的多样性,使得活动的设置不应一成不变,选择适当的活动时机,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必修1“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时,可将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这一活动内容放在课程讲授之前,一边演示一边请学生观察自转与昼夜更替、日出日落时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地球自转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先将难点简化,激发学习积极性,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而有的“活动”可以直接设置在新知识学习之后,趁热打铁,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在学完热力环流原理后,立即请学生分析P30活动:判断海陆风的风向,分析海陆风海滨地区气温的影响,就起到了及时巩固新知的作用。而有的活动则适宜推后处理,如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最后设置的活动“想一想,要深入认识人类活动的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你的问题列出来,和同学交流和讨论”,由于学生此时没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对地球各圈层还不了解,因此很难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更谈不上与同学交流讨论了。因此,可将该活动调整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章节中更合适。而有的“活动”内容庞大,如社会调查、资料或信息收集等,需要在课后做很多的工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这类“活动”,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且应在过程中给予指导,并进行过程监督,适时检查。

3.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活动”的效果。

在教与学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师生关系应是和谐的,很难想象情感冷漠、缺乏交流的师生关系能维持教学的正常发展。因而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地理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在地理活动的教学设计时,教师不是课程的主宰,而是地理教学的倡导者、指导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是完整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人。在地理活动中,学生应发挥更多的“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师不可一切包办代替,要把讨论、发言、动手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但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不能让学生迷失于知识之中,而要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到认知结构之中。此外,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熟悉学生个体的学习现状和发展规律,活动的选择、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感兴趣的,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支持,为学生创造能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地理活动的教学目标。

地理活动是地理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教师一定要充分用好这些地理活动,在创造学生“活动”的机会的同时,使地理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地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石慧.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中“活动”设计存在问题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6]周巧仙.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开展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

[7]张晓芹,徐宝芳.高中地理新教材有关活动问题研究简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材活动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