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奉行实用主义

2011-03-25 08:51金小鹿
中国计算机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社交用户

金小鹿

3月15日,某个开放式高校论坛讨论职业规划的分区里,有网友发了个标题为 “在LinkedIn上能找到国外(美国、欧洲)的工作吗?”的帖子——LinkedIn正逐渐被白领们认为是找工作的好地方了,而且有机会直接找到国外的工作,这一点是国内的诸多招聘网站比不上的。

LinkedIn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招聘网站。在1月27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上市申请后,LinkedIn也许成为社交网站中第一个上市的公司(Facebook IPO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却没见实质性的进展)。LinkedIn被贴上的标签是“商务社交网站”。一旦沾上“商务”二字,什么都立马沾上了严肃和单调的意味。是的,LinkedIn上面的用户可不像Facebook的用户一样是去找乐子的,他们在琢磨着如何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辉煌,而这些人正是职场主力——白领一族。

新闻聚合服务黏用户

基本上每个上班族每天都会花上数十分钟的时间去看看新闻,但每个人关注的新闻类型各不相同。新闻聚合服务应运而生——根据用户的偏好提供其可能感兴趣的新闻,而不是让用户每天在浩如烟海的大小新闻中去找想看的内容。

且不说谷歌正在盘算如何进军新闻聚合领域。前有AOL收购本地新闻聚合网站Outside.IN——这个网站做的是聚合与某一特定街区有关的所有新闻和博客文章,用户只需输入邮政编码、街区名或地址,即可找到与其所在地区有关的新闻。后有《华盛顿邮报》为挽回互联网用户的心,踌躇满志地将要推出免费新闻聚合网站Trove。Trove会记录下用户曾经阅读的新闻报道和个人兴趣,从超过1万个新闻源中筛选出用户愿意看的文章,并投递到该用户对应的个性化页面上。

新闻聚合服务领域的竞争着实激烈,要想出奇制胜需要特色鲜明。LinkedIn3月12日推出的新闻聚合服务别有新意:LinkedIn Today可供网站的9000万名用户阅读其个人社交网络、所在行业以及网站的专业人士所分享的新闻。既然都是行业专业人士,那么他们关注的行业热点和动向也会趋于一致。要知道,时刻把握所在行业的脉搏能使个人加深对行业的理解,自然对个人的职业前途大有裨益。

LinkedIn宣传LinkedIn Today时,就强调这项服务的高效性——“它能指引用户在每天早上花5分钟到10分钟就浏览到他们所需要的行业关键信息”。白领们一个个公务繁忙,对花几分钟时间就能知晓行业要闻的好事求之不得。

而从LinkedIn的角度来看,推出新闻聚合服务能为延长用户在网站上的停留时间做出贡献。许多LinkedIn的个人注册用户登录网站只是为了看看自己的简历有没有受到什么公司的青睐或者猎头的垂青。匆匆一瞥后,想看新闻的用户就转投别的新闻网站去看新闻了。这正是LinkedIn的痛处——LinkedIn在当时提交的上市申请书S-1号文件中自评时就直面了这一点,“大多数的LinkedIn会员并不使用该网站”。更为直观的说法就是,只有少数人流连于这个网站,例如专职招聘人员。LinkedIn迫切地希望改善这一状况。

姗姗来迟的盈利

勉强算得上LinkedIn同类的Facebook估值屡创新高。这么一对比,LinkedIn的吸金能力逊色得多,它在赚钱的道路上才刚刚迈出了一小步。

3月11日,科技博客TechCrunch报道,LinkedIn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修正文件显示,该公司2010年实现营收2.43亿美元。2010年的净利润为1540万美元。LinkedIn在2009年净亏损390万美元,2010年是该公司创建以来实现盈利的第一年。

2002年,LinkedIn成立。时隔八年,Linkedin才摆脱亏损的噩梦。而首次盈利额的数目并不是那么令人瞠目结舌。必须承认,LinkedIn之前的商业运作并不是很成功,最大的缺陷在于有流量而没有收入。注册用户们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这样的用户行为模式对广告商来说毫无吸引力。相信久不赚钱,LinkedIn的管理者没少受到网站赖以生存的风险投资者的责难。

庆幸的是,LinkedIn在撑不下去之前意识到了症结所在,并积极应对。LinkedIn通过三种途径获得收入。第一是付费服务,注册用户交纳会员费,企业付费来与网站会员取得联系。第二是广告,其广告受众包括大学毕业生和董事会成员。第三,是为招聘机构提供定制软件解决方案。

要想付费会员多,就必须让用户相信,在LinkedIn上能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和找到满意的工作。这就是信仰实用至上的职场人士的最大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就成为最直接有效的盈利方式。LinkedIn在这方面没少下功夫。

LinkedIn的IPO文件明确说明,2010年LinkedIn在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9000万个注册用户。而在2003年成立之初,LinkedIn的注册用户数仅有10万。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无论经济周期如何起伏,LinkedIn总有增长的理由:当经济萎靡时,失业率会高起来,需要找工作的人增多,他们会到LinkedIn交流经验,完善和修饰自己的简历;在经济繁荣期,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加大,HR和猎头们更加活跃,他们会在LinkedIn的人才库里发掘适合的工作人员(不能忽略的事实是,《财富》500强里的每家公司都有高管是LinkedIn的用户)。

来中国或水土不服

美国的互联网模式总是很容易在中国被复制,或者某一个创新企业自己来中国开拓市场。虽然到目前为止,LinkedIn网站中国用户数已达百万,在谈到正式进驻中国市场时,LinkedIn表示要谨慎行事。

国内模仿LinkedIn的网站有数个,却无一例外地缺乏LinkedIn的专业性和号召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要面对的中国商务社交市场与美国迥异,单纯地复制LinkedIn的方法并不可行。

首先,从获取投资的角度来看,投资者们最希望听到的是该公司的产品有多么大的市场潜力,能吸引到的用户占中国13亿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LinkedIn这般的严肃型社交网站目标人群明确,占比人群小,似乎难以说服愿意投资中国市场的金主们。

其次,中国的社会结构没有达到稳定的橄榄型,国内的白领阶层存在的时间不足20年,阶层人数相对而言较少。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白领阶层自身的理性、独立性和严肃性都不够,并不像欧美的中产阶级那样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稳定、有核心价值观且数量庞大的阶层。因此诸多意图成为中国LinkedIn的商务社交网站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面向大众市场,而能最快聚集人气、得到流量的方法就是网站具有足够的娱乐性。

LinkedIn的用户准入门槛也比较高。在用户注册的时候,LinkedIn会强制性地要求用户填写详细的教育和工作经历,然后系统根据用户提供的经历找到同学、同事。如果用户不如实填写,LinkedIn此后的严格筛选机制会使这样的用户无法接收到有效信息,也无法受到招聘人员的关注。国内社交网站似乎没有这个勇气来将用户拒之门外,而盲目的扩张会导致许多不相关的人也都加入了。试想谁会放心把自己的真实信息放在一个人员杂乱的网站上?这无疑给增大用户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另外,LinkedIn的商业模式在国内很难建立起来。LinkedIn利润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向用户收取的增值业务费用和会员费,而正如众多互联网服务在中国面临的困难一样,中国用户习惯于互联网免费的模式。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摆在那里,LinkedIn不会忽略中国,中国同类网站也正在寻找适合中国的商务社交模式。虽不至于削足适履,一些入乡随俗的改变还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社交用户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