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中全囊膜抛光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2011-03-30 12:57李海英朱秀梅赵金娥安金平魏俊宽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晶状体晶体乳化

李海英 朱秀梅 赵金娥 安金平 魏俊宽

河北省阜城县人民医院眼科,河北 阜城 053700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逐渐不同程度混浊,影响后远期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目前后发障的发生率可高达50%[1]。笔者所在医院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采用全囊膜抛光术,以期预防囊膜混浊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1日在阜城县医院眼科被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132眼)。其中男58眼,女74眼;患者年龄>55岁,平均(69.72±13.95)岁;术前视力由光感至0.5不等;包括皮质性、核性、后囊下性混浊的白内障患者;排除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如青光眼、葡萄膜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疾病及既往有内眼手术史的。随机对78眼术中进行全囊膜抛光,54眼术中未进行全囊膜抛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晶状体混浊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均由同一位技术娴熟的医生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手术。植入的人工晶体均为后房型人工晶体SA60AT(Acrosoft,Alcon),于术前1天开始应用1%双氯芬酸钠眼液滴眼共6次,术前半小时开始应用散瞳剂。术中做巩膜隧道切口,正中的连续环形撕囊5~6 mm,水分离,将超声乳头用适当的能量和负压吸住晶体核部,刻槽,希氏钩放置前囊膜下核赤道部,两者相互用力将核分成两块,旋转晶状体核,对每块采取相同的方法劈核,晶状体核硬度越高,需劈成更多更小的核块来清除,吸出残余皮质,注入粘弹剂,扩口,用带刺(多乳头状)捶形抛光器全囊膜抛光,先抛光后囊膜、再抛光前囊膜、最后赤道部抛光,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吸出清除的上皮细胞碎屑及粘弹剂,对合结膜。典必殊眼膏点眼,包扎术眼,术毕。另一组未行全囊膜抛光,余手术步骤同前组。

1.3 术后观察

术后常规进行视力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1~4 d每天检查1次,1周、2周、1个月以及以后1~3个月复诊1次,每次对两组患者后囊膜的增生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随访24个月。

1.4 诊断标准(囊混浊分级)

后囊混浊分级方法参照Haus[2]的方法,根据浑浊面积、区域和增生的厚度进行分级:0:后囊透明,无浑浊;+:后囊低密度周边浑浊,占1/4面积;++:后囊中等密度浑浊,占1/2面积;+++:整个周边高密度浑浊;++++:整个后囊(包括周边和中央)高密度浑浊。前囊浑浊分级(自行制定):0:透明,IOL清楚可见;+:低密度浑浊,占1/4面积,可以看到后面的IOL;++:中等密度浑浊,占1/2面积,隐约可见后面的IOL;+++:囊全部高密度浑浊,看不见后面的IOL。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患者视力1个月内恢复至0.5~1.2。随访24个月,全囊膜抛光组有7只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后囊混浊2~3级即视为后发障发生),占8.97%;未抛光组有12只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占2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全囊膜抛光组中后囊混浊(++)的5只眼,后囊混浊(+++)的2只眼。囊膜未抛光组中后囊混浊(++)的8只眼,后囊混浊(+++)的4只眼。见表2。抛光组和未抛光组均有1眼后囊破裂,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并且全囊膜抛光组后囊混浊的发生几率远远低于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报道数据(2~3年后囊混浊率为28%~43%)[3]。因此采用全囊膜抛光术能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

表1 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2~3级)情况(眼数)

表2 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分级情况(眼数)

3 讨论

后囊膜是位于前房和玻璃体腔之间的一层无血管膜。后发性白内障是指创伤或手术后,残留在前囊下及赤道部晶状体上的上皮细胞增生、转化为成纤维细胞,由周边向后囊的中央部迁徙、移行。同时,发生转化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产生胶原和基底膜样物质,使后囊浑浊,严重者形成后发性白内障。术中清除和术后抑制其增生对防止后囊膜混浊至关重要[4]。

目前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YAG激光后囊切开术,但是由于激光治疗并发症较多[5],如人工晶体损伤、虹膜炎、眼压升高、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会造成视力损害;且需要很好的自主配合,仪器又比较昂贵[6],基层医院开展较难。目前实验研究主要是研制抗晶状体上皮增生和分化的药物包括了阿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素、骆驼蓬总碱等,毒副作用明显,很难应用于临床[7]。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不断普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后囊混浊的发生,可导致视力下降、眩光、对比敏感度降低及影响眼后段的检查和治疗[8],严重影响白内障的手术效果。笔者采用超声乳化术后进行全囊膜抛光术,目的是机械性地清除超声乳化术后残存晶状体上皮细胞,即利用带刺(乳头状)捶形抛光器先抛光后囊膜,再行前囊膜及赤道部抛光,抛光要彻底,动作要轻柔,防止后囊破裂。抛光器在整个囊膜表面机械摩擦,破坏囊膜上的上皮细胞,促使其脱落、变性、坏死,最大限度清除残存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因为手术导致晶状体上皮细胞之间接触抑制的消失,残存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可以自囊膜的任一部位向其余部位增生,使整个囊膜混浊、增厚。所以全囊膜抛光术可以明显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但对于后囊膜已经钙化的患者,全囊膜抛光后再行后囊膜撕开,也可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本研究能有效地预防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既减轻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和费用,又使患者保持术后最佳的视觉质量,同时对于眼底病变的检查和光疗视网膜病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方法安全、可靠,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研究推广,尤其是在农村白内障防盲治盲工作中更值得推广。

[1]惠延年.眼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6.

[2]Hans CM,Galand AL.Mitomycin against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rabbits[J].Br J Ophthalmol,1996,80(12):1087-1091.

[3]朱承华.眼科查房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6.

[4]邹玉平,冯波.后囊膜混浊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1,25(3):276-280.

[5]刘麟娟,袁红,王明举.经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行晶状体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4):414-415.

[6]梁兴国,张清琳.人工晶体眼后发障的手术治疗[J].西部医学,2009,21(10):1774-1776.

[7]Zeherstrom C,Wejde G,Tanbe M.Healon 5:comparison oftwe removal techniques[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28(9):1561-1565.

[8]黄蓉,管怀进,周激波.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后囊膜混浊的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L45-49.

猜你喜欢
晶状体晶体乳化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陕西的应用
白内障手术,该选哪种晶状体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一种与眼镜配套的眼晶状体剂量计佩戴装置的设计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