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中的应用

2011-03-30 12:57刘志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5期
关键词:酮症胰岛素泵酸中毒

刘志军

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急诊科,北京 101149

糖尿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较严重的一种常见病,我国发病率约为1%左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据资料报道, 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4.6%,病死率为2.8%,其发生主要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和有无其他严重并发症[1]。笔者回顾性分析2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行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资料,与同期25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的的临床资料比较,试提出胰岛素泵皮下连续注射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更加安全可靠,临床上值得推广的观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5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观察对象均符合1999年WTO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胰岛素泵皮下连续注射组(观察组)与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入院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年龄(岁) BMI(kg/m2) 入院血糖值(mmol/L)观察组 61.5±14.3 24.7±1.9 24.7±3.2对照组 60.3±15.1 24.6±1.7 25.3±3.4 t 0.2885 0.1961 0.6425 P>0.05 >0.05 >0.05

1.2 治疗方法

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组(观察组):经皮内输入国外产的胰岛素(诺和灵R),胰岛素用量0.1 IU/(kg·h),当血中pH值正常,尿酮转阴后改为胰岛素基础量并在餐前根据患者血糖情况适当加大胰岛素剂量的方式进行连续性皮下注射,并监测血糖,记录血糖达到标准值的时间、尿酮转阴的时间及使用此方法治疗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用国产普通胰岛素按0.1 IU/(kg·h)持续性静脉滴注,当血中pH值正常,尿酮转阴后改为普通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分别在3餐前和睡前皮下注射,监测血糖,观察记录血糖达到标准值的时间、尿酮转阴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

两组胰岛素剂量均有专一的医生根据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及身体状况进行指定评估,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血糖达标时间(h)低血糖发生率(%)观察组 32.7±11.2* 11.3±3.7* 67.3±32.5* 4.0*对照组 54.6±21.9 39.8±10.6 112.7±51.3 12.0 t/x2 4.45 12.69 3.74 1.0869 P<0.05 <0.05 <0.05 <0.05尿酮转阴时间(h)住院时间(d)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是由于胰岛素与血中多种抗胰岛素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及生长激素相互作用不平衡,造成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糖代谢紊乱、血糖不能正常被机体利用,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酸)大量产生,蓄积于体内引起的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出现神志昏迷[2]。若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目前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常见方法是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此方法主要是根据正常人体血浆中胰岛素浓度变化,静脉给药就能使血浆胰岛素浓度维持在正常生理浓度的最高值水平100~200 mu/L,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减少酮体生成,恢复机体内糖和酮体的正常代谢,以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状态[3-4]。胰岛素泵是目前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5-7]。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疗法技术,能模拟正常胰腺分泌状态,使得血糖得到理想控制,更好的延缓糖尿病病程,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低血糖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治疗易于控制胰岛素输入量及时间,能有效改善酮症酸中毒患者生理胰岛素分泌状态,纠正机体代谢紊乱。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应用与常规治疗方法比较更加安全有效,临床上建议推广应用。

[1]王继瑞.糖尿病护理的若干问题[J].实用护理杂志,2004,6(4):32.

[2]钱荣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防治[J].内科危急重症杂志,2004,2(2):76.

[3]杜明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8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2011,17(2):110.

[4]蒙连新,韦华,王登民.胰岛素泵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518-1519

[5]Zinman B.Insulin pump therapy and rapid acting insulin:what have learned?[J].Int J Clin Pract Suppl,2004,(123):47-50.

[6]欧小虹,夏雪培,闫慧娴.三种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的疗效评价 [J].天津医药,2006,34(6):869-866.

[7]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1.

[8]杨正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分析[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9(4):645-646.

猜你喜欢
酮症胰岛素泵酸中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胰岛素泵用于腹腔给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心肌酶谱与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1例
内分泌科实施科外带胰岛素泵应用的管理体会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探讨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