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议”贴民心

2011-03-31 07:09王咏梅苑二刚
民生周刊 2011年48期
关键词:宁城县一事一议一事

□ 王咏梅 本刊记者 苑二刚

“一事一议”贴民心

□ 王咏梅 本刊记者 苑二刚

梁东村村支书周彩萍带领村干部查看刚竣工的“三心一场”。图/苑二刚

当了30多年村干部的刘振远在花甲之年去掉了一块心病。

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的坤都仑河从瓦中村流过,把村子分成东西两半,东岸的孩子到西岸上学,西岸的村民到东岸种地,都要过河,河上却没有一座桥。河水小的时候村民就淌水而过,河水大的时候要绕道十来里路。每到下雨天,老伴是村里教师的刘振远家里经常有两三个回不了家的学生留宿,修一座桥是瓦中村老支书刘振远多年来未了的心愿。

2010年,瓦中村从筹资到建设只用了三个月,投资30万元的水泥桥修建完毕,群众多年来一直强烈呼吁的过河难问题终于得到彻底解决。

“当了这么多年的村干部,我心里再无遗憾。”刘振远告诉记者,是宁城县实行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帮他和乡亲办成了多年一直想办而办不了的事。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刘振远告诉记者,瓦中村虽然地处牧区,但村里经济以农业为主,没有什么企业,集体经济几乎没有什么固定收入来源,经济条件较差。取消农业税后,本来由乡统筹和村提留开支的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只能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但是按照规定,“一事一议”向农民筹资的上限只能每人15元,全村2930余人最多也不过每年筹集3万余元,而整个村有9个村民组,这点钱平均到每个村民组只有2000多元,对于修路修桥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正因为如此,瓦中村的村民们虽然盼修桥盼了这么多年,但桥始终没能修起来。

针对这一问题,宁城县从2010年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的统一布署开始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根据这一新制度,该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在原有“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的基础上,由政府财政给予资金奖补,同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和社会捐助,即实行农民出资、政府奖补、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新筹资机制。

宁城县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文宇介绍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就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各级政府的奖励和补助,帮助农民解决难以靠一家一户办到的村内户外的公益事业。‘事’就是农民迫切需要、直接受益、愿意筹资筹劳来办的事;‘议’就是由农民来议,让农民自己决策。‘财政奖补’,是对农民办好的事、办成的事,政府给予奖补。”

刘文宇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财政资金的奖补,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一事一议”积极性,扩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筹资盘子。

新奖补制度实施后,瓦中村村民盼望已久的道路建设终于提上日程。根据村民代表会议的商议,一致决定将修桥作为村里的头等大事。

“当时我们听到这个政策的时候,都感到很高兴,村里面干部来筹钱,村民们都积极响应,有的人甚至自己送去,全村近3000人,集了10多万块钱,其他都是由县里来补,终于把大桥建了起来。”刘振远自豪地说。

瓦中村老村支书刘振远在新修好的桥上。图/苑二刚

奖补政策带来农村新面貌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中央和省、县财政奖补占一大半,农民自筹还不到项目建设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宁城“样本”,掀起了“一事一议”办公益的热潮。

刘文宇介绍说,很多村连夜召开村民代表会,制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规划。有的村村民代表会决定通过“一事一议”修建道路后,很多村民主动让出自家的菜园地。有的村为了节约资金办更多的事情,村民们纷纷主动投劳,自愿多捐钱。

“像瓦中村修的那个桥,如果是完全政府投资建,至少也得五、六十万,可是让村民们出一部分钱,干自己的事,很多地方是能省就省,去年夏天瓦中村修桥期间,村支书刘振远甚至在桥边支起了帐篷,带着几个村干部轮流日夜看守,工程下来节省了不少开支。”刘文宇说。

在国家级贫困县宁城,梁东村算得上是个富村。村里有一口煤井,承包出去每年有一百多万集体收入,这些钱除了给村民提供免费的水电、闭路电视,年终再给村民分点红利,村支书周彩萍感觉这些年下来“好像什么也没留下来。”

在和村民沟通后,周彩萍和新任村主任韩景春决定把年底分给村民的钱留下来,集中起来盖一个让农民能“乐呵”、能学习的场所。一开始他们也没想建多大,后来在镇里的帮助下争取到县里的财政补助,村里决定把该场所建成“三心一场”,包括洗浴中心、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

11月15日,当记者来到梁东村时,村里的“三心一场”刚刚竣工,还没有投入使用。正在广场上转悠的村民老韩自豪地告诉记者,“人富裕了就想着过更好的日子,早上起来,可以带着孩子在广场上溜达溜达,年轻人平时就可以在培训中心学习知识,‘三心一场’让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农村工作是复杂的,即使是好事也不见得就能顺利进行。四龙村东边有一个煤矿,煤矿里抽出水来沿着村边的河道白白流走,而到了用水季节村民却常因为没有水而犯愁。村支书张彩芬决定在村东头修一个蓄水池,把平时煤矿抽出的水积下来,浇地时候的用水就可以解决了。可是因为蓄水池占地涉及一户村民的几棵树,村民不同意砍掉,蓄水池迟迟不能开建,急了的村主任谭树军几乎和该村民动起手来。后来在各方的劝说下,该村民总算同意砍树为蓄水池腾地方。

张彩芬介绍,通过一事一议,老百姓自筹7万元,筹劳10万元,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23万元,村集体投入6万元。全部用于修建蓄水池,全村5800人因此受益。

“等地里浇上了水,地里收获的庄稼是旱地的一倍时,那位村民连声称赞村里的一事一议做的好。”张彩芬向记者形容那位村民的转变。

“磁石”般的新机制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极大增强了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

刘振远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村里想办事找村民们商量很难,大家都忙着自己家的事,对参与村里公益事业不积极,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也不愿和村干部沟通。但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主动到村委会议事的村民逐渐增多,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我们修桥,村民们自动给我们送饭。修路需要水,有的村民主动把水管子给接出来,这样好的感觉很多年没有过了。”

“有时尽管是好事,村民也不一定都能接受,但是只要你坚持对的事情,不接受的人最终也会接受。选举时也会投你一票,看到村民们对你的认可,平时的委屈顿时化掉了。”今年7月以全票当选的村支书张彩芬如此说。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向阳告诉记者,今年全县农村的换届选举,凡是有一事一议项目的村,村主要干部都是全票当选。

宁城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己来决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同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项目管理,规范操作流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加大督查力度。据了解,截止到2011年10月底,全县84个项目,涉及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修建、安全饮水、环境卫生和文化体育设施等,财政投入资金1340万元,拉动农民一事一议投入980万元,受益人口10万人。

宁城县县长刘万虎表示,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对于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改进干群关系,促进村民自治、农业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都具有积极意义,也为今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桥涵连两岸,奖补惠民生”这是瓦中村的桥修好后刘振远刻在桥柱的两句话。像这样的赞美之语在宁城不时可以听到,折射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但凝聚了党心民心,推进了村民自治,还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记者手记

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让农民迎来“零税赋”时代。

“零税赋”时代,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同时改革后基层政权和乡土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化倾向,“干群矛盾少了,但也不打交道了。”这种倾向让许多农村公益问题得不到正常而适时的解决。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对兴修道路、农村人畜饮水、村庄卫生整治等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都有迫切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在农村很多地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普遍存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

如何找好结合点?寻找一个成功的方法和一条有效的途径,把受益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把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思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应运而生。很多基层干部纷纷表示,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真是一把打开群众心灵窗户的金钥匙,一项推进和提升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政策。

今年3月份,财政部、农业部在京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安排部署财政奖补工作,提出“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力争累计达到2500亿元以上,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全国所有的行政村,说明国家对这一政策的高度重视。

好政策要有好的执行,才能让百姓真正受益,真正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温暖。在这方面宁城县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为很多地方做出榜样。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宁城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巨资。同时对于每一个公益项目严格把关验收,坚持群众是一事一议的主角,申报、建设、管理、决策等每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真正让群众在参与中享受成果,在建设中受到教育,在集体劳动中相互沟通融洽。而农民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发自内心的欢迎,记者深入采访宁城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深切的体会。

□ 编辑 陈 晓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宁城县一事一议一事
浅谈“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
宁城县中心医院:改善服务,把患者放在心上
执一事,尽己生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实例及建议
老骥伏枥志千里 博爱如水育后人:记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赵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