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碗心灵鸡汤

2011-03-31 07:09
民生周刊 2011年48期
关键词:小薇煲汤小火

□ 砚 脂

来碗心灵鸡汤

□ 砚 脂

周末心血来潮想煲鸡汤。准备好食材,汆烫好鸡肉,放入砂锅,小火慢炖。看着靓汤咕嘟咕嘟地吐着泡,各种食材心甘情愿地被小火催出原汁原味时,心里又温暖又安静。

用汤补身的理念流传甚广。一碗汤的美味,不只属于唇齿舌尖,更会渗透进心里。

亲戚小薇出嫁前再三接受妈妈的教育:“要想留住男人的心,先要留住男人的胃”。而她妈妈出的绝招,便是“学会煲汤”。听话的小薇如今已用煲汤的技术成功经营婚姻三年,反正目前来看,老公的胃已经被留住了。

同样入心的鸡汤还被我的好友绣绣喝到过。大学毕业,她为了工作到了南京。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水土不服,身体虚弱。一位好心的工作前辈看她不会做饭,便招呼她去自己家吃饭。饭桌上,一碗热腾腾的美味鸡汤成了绣绣的专属物。伴随鸡汤下肚,她与“前辈”的聊天话题从工作谈到生活,进而谈到人生。至今,绣绣仍不时感慨:要是没有那碗鸡汤,我绝不会想学做饭。当然,更让她感喟的,是“前辈”的一片善意。这片善意早已融入了汤中。

贾先生早年去麻省理工读博士,后来回国创办了公司。走南闯北地转了一圈,他直言自己的“胃”最固执。在他看来,最好吃的东西是中餐,尤其是母亲做的饭。让他永远难以忘怀的,是一次出差去美国前,身患绝症的母亲坚持要为他包顿饺子,再煲一碗汤。他说,“我从来没有吃过母亲做得这么好吃的东西,那是妈妈在用饭跟我告别。”那顿餐,真的是贾先生最后一次吃到母亲做的东西。

其实,食物是会说话的。烹饪如同做任何其他事情,用了几分心力,都会体现出来。中餐的奥妙之处就在于自由灵活,因取材度广,火候、调料都可“酌情”“酌量”,随心情而作的空间大大增强。就煲汤而言,那份心情与心意,会随着温吞的小火变换出种种味道,只待有心人细细品味。

古人云: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有一位信佛的朋友,每次跟他一起进餐都会深受教育。他时常说,对待食物,最尊重的态度,是细细地咀嚼。细嚼慢咽之中,你可以品出米粒中的阳光味道、谷物中的雨水气息。每种食材都是阳光、雨水、土壤、汗水综合作用的产物,大自然和人力的种种恩惠都浓缩进食材之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小口轻啜、细细咀嚼、绝不浪费,贾先生把对食物的虔敬融入就餐之中,小心翼翼、聚精会神。奇怪的是,没人觉得好笑,反而总是心生敬意。按他的话说,食物,既要入口,还要入心。而食物的种种味道,就如同人与社会的百种形态,米有温润、谷有粗狂、菜有清新、蛋有香滑…… 对食物不挑剔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或许也会更强。

姑且不论挑食与社会适应力是否有关系,他对食物的这番思考倒深深地启发了我。要知道,就在煲这款鸡汤之前,我正为完不成的工作抓狂。越难应付,越不想做,而越不做,就越不可能完成。早就跟朋友探讨过关于现代人焦虑、拖延的种种症状,最后大家直接的结论是:just do it(尽管做)。看着慢炖中的鸡,想想小火就这样不知不觉、“煮”物细无声地熬出“细活”,不由得振奋、踏实了许多。

谁说做饭没有趣味呢?生活处处皆学问。所以,当鸡汤煲好时,我轻轻地对家人说:“来碗心灵鸡汤吧!”

□ 编辑 朱墨轩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小薇煲汤小火
警惕!小火蚁“入侵”
小薇,对不起!
小薇,对不起!
那个夏天的女孩
煲肉汤别超过两小时
秋凉天寒,乐氏同仁教您如何煲汤进补
巧切面包不掉渣
可爱的小薇
小火
煲汤别超过一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