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2011-03-31 01:44尹太举代盈营文石王湘平赵明跃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22期
关键词:油气田知识结构课程内容

尹太举,代盈营,蔡 文石 宁,王湘平,赵明跃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是资源勘查专业 (油气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油气田地下地质研究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应用静、动态资料研究油气田地下地质问题的基本技能[1]。由此可见,该课程对资源勘查专业 (油气方向)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从目前对各课程满意度调查上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真正能够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并形成相应应用能力的学生较少。为此,笔者分析了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该课程的教革提供参考。

1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1.1 课程时间安排不当

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安排在大四第1学期,实践教学则安排在大四的第2学期。由于许多学生在此期间将主要精力用在寻找工作或考研准备上,因而采取逃课的方式,即使偶尔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从而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

1.2 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涉及到各种地质原理、地球物理方法及油藏工程技术,因而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有较好的把握。同时该课程的目标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中地下地质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发现,资源勘查专业和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石油地质和沉积学的知识掌握得较好,而部分学生对地球物理知识掌握较差,不能利用地球物理手段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对基础地质如岩石学、地层学方面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不少欠缺,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很难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1.3 教学模式单一

该课程具有综合性、模块性和实践性的特征[2]。综合性体现在该课程将综合以往所学的所有知识,不仅涉及已学的地质学知识,还涉及到地球物理方法、计算机技术等,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建立起较好的知识结构,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模块性体现在该课程由资料采集、资料的分析及资料应用等数个功能模块组成,因而需要学生明确功能模块的内容,把握功能模块的目标。实践性体现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具备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以此解决油田生产中的基本地质问题。上述特点增加了课程内容组织上的难度,需要教师突出课程各内容的核心,理清课程内容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即只注重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缺少对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动手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解决地下地质的相关问题。

1.4 班级规模过大

由于老师配备相对不足,只能采取大班教学方式,每个教学班都少则70人,多则120人。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加之课堂教学时间紧凑,因而教师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专题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囫囵吞枣地理解该课程内容。此外,教师在答疑时间无法充分解答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不利于学生很好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原因。

1.5 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程度不足

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如何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涉及到地质、地球物理和石油工程等各个领域,而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能够对石油行业有深入了解,熟悉油田行业标准更新、最新技术和理论的进展,能够联系油田需要和油田工程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若教师不了解油田生产设备,不熟悉现场作业流程,不能将有关该课程的最新动态向学生进行传输,将会使课程的讲授效果大打折扣。

2 相应解决对策

2.1 调整授课时间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可将理论教学时间调到大四上学期的前6周,使课程内容安排更为紧凑。因为在该段时间就业和考研准备刚刚启动,学生心态比较轻松,能够静心学习。此外,可将学生进行油田实习的时间提前1~2周,即在学生考研复试成绩出来之前进行。因为此时学生考研复试准备尚未启动,通过实习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清专业思路,进一步强化知识结构。

2.2 改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课程内容组织方式;②改革课程授课方式;③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的位置非常重要[5]。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中,应突出知识结构的概念,以知识结构组织教学内容,以知识结构联系知识点,使学生生明确掌握课程内容的主线。对于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来说,其课程内容的主线是获取地下资料、分析地下地质问题,以此来指导油田勘探开发工作。有了这条主线,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盲目,可以将相关知识纳入到整个体系内,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知识零散、难于记忆。

授课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增加实训性的内容,通过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因而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针对油田生产需要,设想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而在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应能充分体现相关知识点的内容。

传统考试方式重记忆 (点)轻思考、重知识点轻知识结构,重概念轻解决思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尽量体现出知识结构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考试试题中要适当增加综合性、应用性的内容,同时增加平时试验操作的的比重,以便更好地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缩小班级规模

研究表明,以自然班级为单位采用小班 (最多不超过35人)授课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4]。由于学生人数少,师生之间能进行充分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比如由学生负责专题汇报,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为其他同学讲课,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更正和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专题知识进行课堂讨论,由此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并培养其缜密的逻辑思维。

2.4 加强教师培训

在师资培训方面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加强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老教师言传身教,使年轻教师能够感受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教学风格。②加强教师的交流学习。既可以让教师到油田作业现场或相关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短期培训来加强专业素养,也可以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此让教师了解专业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更新知识结构。

3 结 语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作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油气方向)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对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施展才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笔者分析了影响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调整授课时间、改革教学模式、缩小授课班级规模及加强师资培训,由此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尹太举,尹艳树,龚福华.《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建设实践 [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理工卷,2009,6(4):323-324.

[2]吴胜和,徐怀民,吴欣松,等.“油矿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J].中国地质教育,2010(1):32-35.

[3]张国强,国景星,李红南.《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高教论坛,2008(6):49-51.

[4]尹太举,龚福华.构造知识架构,突出应用能力——石油地质学教学的思考 [J].中国地质教学,2009,4(72):154-157.

猜你喜欢
油气田知识结构课程内容
油气田工程造价控制要点及其管理模式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大数据统计在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春晓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历史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