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与调适

2011-03-31 06:36刘美丹李淑红
关键词:自卑心理经济

刘美丹 李淑红 张 铁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与调适

刘美丹 李淑红 张 铁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在我国现有经济条件下,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特殊群体。由于经济贫困而造成的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自身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阐述了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征表现及消极影响,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各种原因,提出了改善自卑心理、消除自卑根源的建设性建议与策略。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调适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更多的青年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在高校学生总量增长的同时,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相应增多。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特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5%(方凌瑾,2001)。他们面临着经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自卑是贫困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心理。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注、精神上的支撑和人格上的完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在心理学上,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情感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所以自卑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产生的自我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自己心目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饮食、穿着、人际交往、娱乐以及学习方面的费用投资都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水平。长期的经济拮据和家境贫寒不仅给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也使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经济、就业、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比非贫困大学生要大得多。这种压力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压抑、孤独等一系列的消极情感和体验,进而导致自卑。

二、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特征与表现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状态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使他们失去了很多自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总体来说,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表现出来的特征具有共通性。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特征通常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有消极的自我暗示、性格孤僻冷漠、抗挫折能力差、敏感脆弱和虚荣妒忌,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攻击欲望。自卑心理的实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自我暗示中,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也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并拒绝接受新事物;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他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缺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取得不了优异成绩,偶尔的一次失利会更加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自甘落后,不思进取,自惭形秽,总是觉得低人一等。于是他们开始选择逃避现实和周围的人群,从心理到行为都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方式来保护自己,几乎不与外界接触联系,疏远集体活动,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把自己禁锢起来。他们也容易对一些经济条件或者其他方面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妒忌心理,表现出极力地保护自我的情感状态。一旦自尊受到伤害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并以贬损别人的方式来求得心理补偿。

总之,现代社会对健康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亲子关系很难融洽相处。如果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长期得不到宣泄或排解,全部积压下来,一旦不堪忍受或者受到新的、更大的刺激,就极易导致越轨犯罪行为的出现,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来源。

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1.自身能力较弱。贫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往往会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与尊重。到了大学,个人的文艺特长、家庭状况、交往能力、演讲口才等更加受到老师、同学的青睐。很多贫困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自身能力较弱,在消极的自我暗示下,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形成不良的自我意象,因此比来比去更加自卑。

2.人际关系不良。中学时代,交往的对象是经历相似的同学,大家的差距并不是十分明显,即使经济条件优越也只是个别人。到了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重新组成新的班级,大家素昧平生,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甚至对事情的看法都不一样。贫困大学生原本因家庭经济困难就觉得低人一等,这样一来就更不容易适应。他们长期不能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人际关系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造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形成自卑的心理倾向。

3.攀比心较重。在上大学之前,同学之间所面对的客观环境差异不大。上了大学后,同学之间在地区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条件、文化素养、人际交往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彼此之间在自觉不自觉的比较过程中,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己本身的一些条件限制,原本就不是十分自信,比较后更认为自己没有哪一方面是可以与他人相提并论的,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

4.自我调节能力差。自卑心理的产生,还在于自我内心的价值理念、心理平衡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状况。某些贫困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受到挫折后没有办法走出失败的阴影,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不足以及别人的优点,这又不断地为自己设置了心理障碍,久而久之,自我调节机制便无法发挥作用,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的程度。

(二)家庭原因

1.经济水平低下。家庭经济贫困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基本的物质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心理上会缺乏安全感,形成焦虑和失落的心理,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容易形成过低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大学的学习、生活适应过程中就产生了“先天不足”之感。

2.教育方式不当。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大多不高。他们通常会采用斥责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而非民主式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也因此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父母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即使是在贫困家庭中,如果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得自信、乐观,同样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如果父母总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采取忍让、示弱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

3.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一个经济贫困家庭能送一个孩子上大学实属不易,甚至有的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几乎是倾家荡产。很多贫困家庭对他们的子女抱有极高的期望,而不去考虑子女自身的能力。同时,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学校生活及以后的工作也抱有极高的期望和幻想。贫困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后,发现现实与理想有很大的出入,不再是中学时候的模样,老师对学生的看待也不再是那么单一。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时,家庭期望值越高反而给贫困的大学生带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越是这样,越容易使这些学生陷入自卑的泥沼中不可自拔。

(三)学校原因

1.教育产业化导致学费畸形增长。教育产业化是政府政策倡导和推动的,教育收费是这种政策的必然结果。由于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不足,行政部门挤占和挪用教育经费,学校办学便不得不收费,这必然会乱收费,且收费不断增长。过高的学费对无力承担的贫困生来说是压在他们心中的石头,对他们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2.学校资助体系不完善。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主要源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无力承担学校的学费、生活费等等一系列的费用上。大学校园都建在较为繁华的城市,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对于这种环境会显得十分的无助。贫困大学生对资助体系不了解,在办理程序上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不健全的资助体系又为贫困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增添了困难,也增加了自卑心理产生的几率。

3.校园文化环境失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克服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重,有过多的消极情绪体验,他们在学校中的生活和学习离不开同学及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理解和关心他人。这种校园人文环境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利的。

(四)社会原因

1.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分配机制的变化使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来自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的大学生,不仅物质条件优越,而且见多识广、善于与人打交道;而来自偏远地区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不仅物质条件差,显得寒酸小气,而且见识少,缺少与人交往的勇气和方法。这种差距感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弱势群体产生弱势心理并伴随着自卑心理。

2.贫困文化的社会心理定势。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环境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贫困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以及抵触社会主流文化导向的集体无意识等,使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身份本身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大学里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却必然会在这种社会归属中遭遇冲突,产生自卑的不良心理。

四、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调适策略

(一)自我心理调适

要善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劣势,扬长避短。贫困大学生虽然在经济客观条件上不如别的同学,但也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要帮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如自己在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一些优势;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上;认识到运用自己所长才可能获得成功,每一次成功都足以激励自己、审视自己,从而强化和巩固自信心。

要懂得精神上的富足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重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对于现代人来说,真正的贫困在于知识贫乏、缺少进取精神,缺乏学习能力。因此,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克服的。家庭经济贫困不应该成为我们自卑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并且应该保持自信,消除自卑。

(二)家庭情感支持

大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阶段,长期的经济困窘而导致的自卑心理会影响他们与别人正常的沟通与交往。此时学生与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尤为重要,可以获得情感支持,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同时,其父母也应正视贫困,不回避,不愧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想办法克服。这些无言的教育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大学生战胜挫折,获得信心和勇气,恢复自信心理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渠道。此外父母还要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弱项,逐渐消除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三)学校给予重视

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资助体系。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主要来源于经济贫困,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除经济困难大学生物质方面的后顾之忧。

其次,学校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人性化的关怀和引导。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增强应付各种生活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让贫困大学生渐渐融入集体,走出自卑的阴影;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校风、班风,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接触和关心贫困大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自卑、焦虑、自闭、逃避、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再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心理学课程或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贫困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适技巧,如宣泄、代偿等,缓解心理压力,化解心理冲突,摆脱心理困扰。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改变认知,调控情绪以降低消极心理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团体行为训练来解决在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四)社会政策倾斜

加快经济发展,积累社会财富,使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缩小农村与城市,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采取各种措施改善人民福利,注重对贫困家庭的财政补贴和思想引导。此外,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这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政府要注重社会公平,调节过高收入,扶持低收入阶层,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不小的政策空间。

[1]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37~139.

[2]姜兵.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10):83 ~84.

[3]徐涛.试析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1):96~97.

[4]王建香,王龙玉.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4):57.

[5]张引,陈豪.自卑心理研究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8(8):149~150.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Inferiority and Adjustm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Liu Meidan,Li Shuhong,Zhang Tie
(Th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In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s,the group of poor students is an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special group.As a result of poor economic inferiority of their mental growth,it adversely affects their own developmen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or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self- esteem and negativ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poor stud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feriority produced by a variety of reasons,and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feriority complex,constructive proposals to eliminate the causes of low self- esteem and strategies.

poor college students,inferiority complex,adjustment

G642.0

A

1672-3805(2011)06-0035-04

2011-05-08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等农业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行为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0135)

刘美丹(1977-),女,黑龙江方正人,东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自卑心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心理感受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