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的金融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展望*

2011-03-31 13:03陶士贵
关键词:经济学金融理论

孙 玲,陶士贵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46)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假定没有“空间差异”因素存在,以O’Brien为代表的学者持有“地理已死”的观点。而以地理学为研究起点的区域经济理论,虽然引入地理、区位的概念,不过其研究大多着眼于对实体经济的区域化运行与配置规律的研究上。主流经济学家一直认为区域经济理论不够正统,体系较为分散,很少用区域经济理论做研究。作为经济学重要分支的金融学中,金融活动的区域化问题同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近20年来,随着克鲁格曼将区域问题视作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并发表了《The Spatial Economy》论文之后,学术界开始真正意识到“空间问题在经济理论中是如此地重要”,于是新一轮的经济学理论研究热潮到来,相应也带动金融学的“空间”问题研究。在强调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研究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的动力机制以及货币和金融如何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区域金融理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

金融地理学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地理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在理论发展和方法论上相互借鉴,互取所长。金融地理理论一方面给金融学提供了一个地理学上的表述,探讨金融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借用地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金融的辅助工具和手段,如金融地图的运用。这是传统的金融地理理论研究的成果。近几年来学者们对金融地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暗含着对空间经济学理论的交叉应用,只是结合点较分散,理论构架还很粗糙。总之,学术界对金融地理理论的界定还未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空间经济学对金融地理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本文将通过对金融地理学的理论渊源和文献回顾来具体分析空间经济学理论对金融地理理论发展的渗透影响以及今后发展前景展望。

一、金融地理学的理论渊源

直到20世纪80年代,金融地理学家才真正开始关注地理金融。虽然国外致力于研究金融地理学的学者很多,但是对这一学科的概念和研究范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国内仅有翻译过来的瑞斯托·劳拉詹南[1]的《金融地理学》一书,其是对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所做的地理学表述,主要从地理学研究角度(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来研究金融活动。金融地理学家Leyshon和瑞斯托·劳拉詹南均认为金融地理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配置、世界资源的使用以及世界经济的扩张和分布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欲将区域经济学带入经济学主流殿堂中。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推崇主流经济学的分支“新经济地理学”(也有学者直接称之为“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特征包括:对经济行为的社会根植性(Embedness)的理解,对社会主体变动性身份的描绘,探讨耗散背景在塑造经济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Yeung[2],2003)。国外很多学者认为金融地理学源于新经济地理学,因此金融地理学者更强调金融行为的“根植性”或者说“嵌入性”,如Polanyi[3](1944)和Granovetter(1985)[4]。所谓根植性是指被分析的经济行为和机构受现存社会关系的约束,认为单独分析阐释它们的活动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误解(Grnaovetter,1985),经济主体的活动是受制于特殊的民族、文化、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最早的一部金融地理理论著作是1974年法国人Jean Labasse发表的涵盖大部分货币与金融地理领域的综合性著作。这本书将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进行融合,内容包括银行网络的扩张、城市金融形态、国家和国际的金融中心体系、地区收支平衡体系、中心城市的金融环境以及欧元在全球金融体系和离岸中心的流通等。然而,这个成果一直未受到重视,直到瑞斯托对这方面的论文进行整理时才被发现。瑞斯托的《金融地理学》一书按照功能划分地理学家对金融学问题的研究,采用了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包括国内零售银行的银行网络的扩张和收缩,到银行的控制中心即银行总部,再延伸到国外的银行系统,最后到国家的特殊区位分布所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行文对于地理学和金融学的知识构架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不过只是简单的表述和图表的介绍,缺少深层内在的原理构建,没有象区域金融学和空间经济学一样拥有自己的理论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进行金融地理内在机理的研究。Clark(2003)[5]讨论了全世界时空范围内金融的流动,构建了24小时交易圈(东京、纽约、伦敦市场),认为时间和空间、流动和贸易、跨越时空的金融机构的交叉和核算都是理解金融流动的重要要素。Gehrig(1998)对金融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金融中心的作用维系于其是否能够成功地产生地方外部性,金融中心吸引信息敏感性债券的能力影响到其未来的地位;就信息的本地化程度以及代价高昂的市场准入而言,金融中心在聚集本地信息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6]Zhao(2002)认为信息外部性以及不对称信息不仅是塑造信息腹地和决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等级和全球层次的重要因素,它们导致“路径依赖”优势的改变或削弱。Portes,Rey(2000)则探讨了股权资本跨界流动的决定因素,[7]两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交易流动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为市场规模、交易效率和距离,距离与交易呈负相关关系;另外,他们将原有主要强调资源禀赋、相对优势和自足价格的货物模型,转型为差异化资产、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模型,因此由于多样化的需要,距离反而对资产的交易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Thrift(1994,1996)[8]主要致力于金融网络的研究,认为货币是理性的设计,而且货币也是具体化的、蕴含了大量信息的社会和文化变形,而有关货币地理学的很多研究都有着浓重的哲学味道和人文色彩,因此对实际金融政策作用不大。部分学者将空间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即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均衡)应用于货币与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地理经济学家在金融体系的地理结构和空间演变的理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有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金融中心的成长及其之间的竞争,还有一些学者则开始关注银行和信用分配的地理学。

三、国内的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金融地理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区域金融学的异同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李小建(2006);金融中心的形成和构建,如高印朝和姚洪心(2007);对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应用,如田霖(2006)、卢佳和金雪军(2007)。

李小建(2006)认为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9]高印朝和姚洪心(2007)通过对金融中心形成理论中的“金融地理”观点进行经济学评述后,指出金融地理可能有助于我们对于金融中心的理解,但无助于金融中心的建设,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实践意义不大,对于金融中心的建设最终还是要回到金融学问题上来。[10]

田霖(2006)开创性地运用金融地理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理论,将金融地理学的理念贯穿始终,剖析了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各个方面,并采用模糊曲线法、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组织理念进行金融演化比较和原因分析。其著作《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金融地理学视角》指出金融地理学使用的空间和地理的视角不同于区域金融学,区域金融考虑的是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状况,而金融地理学的“地理”是广义概念,不仅仅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还包括社会人文环境。金融地理学强调事物发展的大环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金融的影响。“简单的数学模型很难将影响金融成长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全部囊括,因此应从金融地理学的系统思维出发,分析影响金融发展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考察各个要素的非线性关系和对金融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弹性。”另外,他认为金融地理学“强调用复杂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问题,重视系统自组织的作用。”该书还有个更为深刻的意义,即构建金融地理理论模型对区域金融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这似乎暗示着区域金融理论与金融地理理论有更为深层次的联系。[11]卢佳和金雪军(2007)从金融地理学视角出发,构建了研究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实证结论表明:经济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有显著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中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历史经济基础等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而科技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不显著;经济政策对金融发展有差异化的区域效应。[12]张凤超(2007)则更详细地从金融流和根植性探讨了区域金融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并提出区域金融系统是以金融产业为核心物质内容的复合系统,其空间结构表现了金融核心、金融腹地与金融网络体系三个要素的空间排列与组合,并具有“核心—边缘”式特征。[13]

四、述评和展望

(一)以空间经济学理论架构构建金融地理理论是一大创新

区域金融学强调均衡,研究金融活动的区域分布、协调及其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虽然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区域之间的金融差异,但是却缺乏解释这种差异存在的内在机制理论。这可能与其构建在古典经济理论基础之上有关。近几年,一些学者致力于采用某些新理论、新视角进行金融活动的空间分析,试图建立新的理论体系,而研究内容主要向金融地理理论倾斜。虽然金融地理学源于地理学科,但是只是在区域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被学者所关注。金融地理学更侧重研究金融空间活动的内在形成机制,其中不仅包含了宏观金融的研究,还包含了微观金融的分析。金融地理学本身也分为两派,金融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观点各不相同。因此,从研究对象、理论内涵、学科发展进度来看,区域金融理论和金融地理理论之间的差异更像是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区域金融理论是构建在区域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而金融地理理论则构建在空间经济学理论之上。因此,从空间经济学的理框架出发的深入探讨金融地理理论,或许是个很不错的思路。

(二)金融地理理论中的空间经济学内涵

1.核心—边缘模型

核心—边缘模型是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核心。而在金融地理理论中所提到的空间“自组织”,其自我演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核心辐射边缘、边缘支持核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区位、地缘上的中心和周边之间的关系如同空间经济理论一样,只是空间经济学中的物质资源变成了金融资源。金融机构争相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可以获取有利的市场,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交易成本;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吸引金融机构的优势,金融机构在成本收益计算之下,往往放缓进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脚步,这就形成了核心—边缘模型的雏形。随着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会快速调整市场战略,在欠发达地区逐步设立分机构,另外为了扩张市场也会争取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核心区位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许是金融网络、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核心区的形成或者瓦解,它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不过金融区位的改变与经济区位的改变也有不同之处。一方面,金融区位的变动是受经济发展情况影响的。受内在经济发展影响,金融资源的流动非常迅速,产生的经济效应很快得到反映,不过其效应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有时甚至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对于其边缘区位的影响也很重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金融资源波动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外在经济影响,产生的经济效应也很迅速,若影响到内在经济环境变动,其效应会持续很长时间;若对内在经济环境影响不大,其效应是很短暂的。

2.金融的空间集聚效应

金融地理学强调的根植性和嵌入性,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构建了本地化网络,经济、金融、社会都处在这个自组织演化过程中。金融集聚的变化是按照“空间差异——空间过程——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运行的。一定的地域空间在吸纳、传输、配置、开放金融资源上具有不同的初始条件,在适宜的地域或空间内,金融资源通过与地域情况相结合参与地域运动凝结成金融产业,进而形成金融集聚,这一过程归根到底是一种金融空间地域运动规律的实质反映。从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1)金融资源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其产生的金融区位变动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2)由于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大,所以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更为强烈,其分散效应主要体现在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金融资源的流动由于不受地域时空限制,只有在受到国家政策、政治、军事、民族等因素影响时,其分散效应才会比较明显。

(三)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发展新兴金融理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从金融地理理论已有相关文献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的数量模型的构建为金融地理理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学科的建立之初,提供数字和图表分析以及模型的建立非常重要,也许短期看不出来,正如沙子里会洗出黄金一样,这是我们学术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另外,空间计量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内外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有学者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对土地使用、房屋价值、环境政策、区域领先发展指标、区域劳动力市场预测等问题开展研究。空间计量经济学应用于金融现象的研究也强调了地理空间因素的实证分析。在CAPM模型检验时,除去实证研究中苛刻的假定前提时,发现截面数据计算误差项之间具有空间依赖性,而一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都是平均值,因此有必要在基于一般的CAPM模型之上加入空间依赖性变量。王君芬(2008)[14]将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在区域金融研究上,以空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方法为基础,用Moran’s I值揭示空间相关性大小,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模式,并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传统的区域金融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中。可以预见,空间计量经济学对新兴金融理论的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金融地理学研究不足之处

由于研究的内容分散且切入点窄,现有的国内外对金融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论文形式呈现,学者们更关注对某一个角度深入的研究而缺乏全面的概括性的理论总结;而早期的金融地理学研究主要从文字描述和地理图形上进行分析,缺乏夯实的理论模型基础。另外,金融地理学将“空间”概念引入进来,对货币和金融地理的研究展开了多维的研究,开始注重货币与金融的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研究,不过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上还有很多缺陷,特别是理论的严谨性。在货币和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货币和金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越来越明显。在分析货币与金融活动的特征和趋势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也具有更明显的复杂性。比如分析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时,既要考虑经济基础对金融活动的影响,也要考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这种双向作用的内在性在“空间”层面上的经济效应是如何体现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学者们更深入地探讨。

(五)理论发展前景和展望

近年来,国内对金融地理理论的研究越来越热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区域间金融经济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构建金融中心,甚至是与东亚国家和欧美强国的经济金融合作,都是史无前例的挑战,正确的战略导向、政策指导会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前进,而错误的战略导向会对中国这个高速前进的“火车”造成难以估计的危险,这就对我国经济学界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我国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国内区域之间金融服务的差异以及城市内金融机构区域差异问题,虽然国际甚至全球金融系统的研究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关于国家之内的区域金融空间系统研究不多。而目前越来越紧密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货币互换、金融一体化等对金融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化金融地理的理论研究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瑞斯托·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M].孟晓晨,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2]Yeung H W.Practicing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A Methodological Examination[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3,93(2):442-462.

[3]Polanyi Karl.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 of Our Time[M].Boston,Beacon Press,1944.

[4]Granovetter Mark.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ednes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3):481-510.

[5]Clark G L,Dariusz W.How and Where Should We Invest in Europe?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Global Finance[EB/OL].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08539(2003).

[6]Gehrig Thomas Cities 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Centers[R].CEPR Discussion Papers 1894,Washington,DC.C E P R Discussion Papers,1998.

[7]Portes R,Rey H.The 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Equity Flows:The Geography of Information[R].Revised version of CEPR Discussion paper:2225,2000.

[8]Thrift N.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The Case of The City of London[M]//Cambridge S,Thrift N,Martin R.Money,power and space.Oxford:Basil Blackwell,1994:325-355.

[9]李小建.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J].经济地理,2006(5).

[10]高印朝,姚洪心.基于“金融地理”观的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经济学评述[J].上海金融,2007(6).

[11]田霖.区域金融成长差异——金融地理学视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卢佳,金雪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政策——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6).

[13]张凤超.基于根植性的区域金融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当代经济,2007,18(9).

[14]王君芬.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经济学金融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经济学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