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解读

2011-03-31 22:18焦贻之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0期
关键词:山亭晏殊思索

焦贻之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21)

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解读

焦贻之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21)

晏殊的词风圆融含蓄,但其中的《山亭柳·赠歌者》一词风格激越,与众不同。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我们能够品味到晏殊在其繁华人生背后的理性思索和词中尊重生命意识下所闪现的人性光辉。

晏殊;宋词;解读

晏殊词风圆融、典雅、含蓄,有一种独特的雍容闲雅,但在这一奁精美的珠玉里,有一首词却与众不同。它声情激越,感慨悲凉,散发着别样的光芒。这就是晏殊的《山亭柳·赠歌者》。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在晏殊的词作中独具一格,其新颖独特之处有二,其一是《珠玉词》中赠妓之作多数是应酬之作,所写人物与情事多类型化,这一首词却有自己的题目,有实际的所指,是只为“这一个”人物而作的;其二是这首词的风格独特,与晏殊的其他词作风格迥异。因此,通过对它的解读,可以引发几分深沉的思索。

一、繁华人生背后的理性思索

虽然晏殊的仕宦之途是顺利的,但这顺利并不代表容易。在“富贵优游五十年”的历程中,晏殊体味到的是平坦之下的坎坷。晏殊一生中所经历的勾心斗角之事颇多。从他为官开始,宋代的党争极盛,晏殊始终如履薄冰,为求明哲保身,并非真的无忧无患。郑骞《词选》认为:由这首词所提及的“西秦”、“咸京”等内容可以断定,其创作时间应该是晏殊第三次被贬知永兴军时。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创作这首词时,晏殊去国已久,难免抑郁。而这位歌姬对自身遭遇的诉说,成了晏殊内心情感的触发点,晏殊便借此词抒发自己情感。郑骞《词选》指出,此词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风光不再的歌姬,她的经历深深触动了晏殊这位听者的内心。回想自己的人生,又有几多是与这位歌姬如此的相似啊!浮生短暂,好景不长,名利场中,奔竞追逐,起落倾轧,变幻无常,到头来恍如大梦一场。这是词人在经历了人世盛衰、宦海沉浮之后的真正觉醒。这位歌姬哀怨的诉说,使晏殊心中深埋已久的情绪迸发出来,使他在词作中流露出了性格中刚劲的一面。

叶嘉莹认为晏殊“是一个理性的诗人”[1](P40),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晏殊对于人生的理性认识。晏殊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然抒发的是激越的情感,但在这激越背后的却是词人的理性对情感的节制。这就使这种情感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成为了理性思索下的对人生的体验和领悟,因而具有了普遍性与深刻性,成为了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对人生的一种共同的体验。这位歌妓不论是当初由平凡走向繁华,还是被迫由繁华走到永恒的凄凉,都是身不由己无法主宰,由此可见命运的残酷莫测。词人虽曾是高官,同样也无法掌握自己的政治命运,这是文人的失落与无奈,是对命运的失意与叹惋。因此,歌妓也罢,高官也罢,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遭遇再一次引发了词人对于人生的思索,无法把握命运的哀叹再一次出现在了词人的笔下。在巨大的封建统治独权面前,个人是那么的渺小,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政治命运。在整个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们的命运普遍如此,这是个让我们觉得哀叹而又确实永恒存在的命题。晏殊的“情”与“理”,“构成了他的特殊的艺术思维模式”[2]。晏殊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其睿智的明辨与思索,在词中通过情中有理的意境的建构,让我们看到了在他繁华人生背后的理性的思索。

二、尊重生命意识下的人性光辉

在晏殊的《珠玉词》中,赠妓之作并不少见。词在晚唐五代最初创作之时,就是文人写给歌女歌唱的歌词,是茶余饭后的遣兴之作。晏殊距离五代不远,自然很多方面继承了五代遗风。晏殊词尽管未摆脱五代的绸缪婉丽,但对绮罗香泽之态却有不同程度的洗却,与五代的软玉温香有了质的不同。花间词写女性大多注重写外貌,写娇柔,写服饰。这些词人们大多从旁观者的角度,以欣赏的口吻来描写她们的容貌、衣着,以此来寻求感官的刺激,满足内心不健康的需求。晏殊对他们的这一做法进行了摒弃。晏殊的词也写女人,但是写得含蓄、典雅、清新,没有俗艳俚语,却有天然的风致。

宋代文人词作中,有很多歌姬乞词时的即席之作,多数缺乏真情实感。当然,在晏殊的词集中,这类作品也有不少,但我们认真来读的话,他的以妓女为主人公的作品多注重表现她们内心的凄苦与辛酸,而不是单纯以游戏的视角敷衍而成。晏殊“善于发现人物身上所闪现的诗意并赋予他笔下的人物以鲜活的生命”[3],这首《山亭柳》更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词中晏殊以真诚去聆听歌姬凄苦的人生,以真情去吟唱歌姬凄惨的遭遇,虽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之作,但其中的真挚情感确是显而易见并且触动人心的。

同样离开了京城,同样饱尝人情的淡薄与世态的炎凉,但同样有着对于生命美好与自由的追求,晏殊把歌姬放在了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他对歌姬的同情,不是普通士大夫的怜香惜玉,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直有一个传统,喜欢用美人自比,这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下,男子要想得到别人的赏识重用,正如同女子要依靠别人的赏爱一样。歌姬口中“衷肠事,托何人”的诉说,其实也正是晏殊心中的疑问。歌姬口中虽然诉说的是她自己的人生悲剧,但其实是那个时代不论男人、女人或是高贵、卑贱众多生命的共同经历。在此时,晏殊已不是高官,歌姬已不再卑贱,而是两个平等的生命在进行一次灵魂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他们都在控诉宣泄,只是一者用口,一者用词。同时,两位天涯沦落人的邂逅相遇,也给彼此带来些许慰藉,他们在抚摸伤口的同时,也在为对方疗伤。晏殊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词中所闪现的这份生命之光。

晏殊的词中有很强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在他词中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是对流年易逝的感叹,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晏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于生命很敏感,对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他不加以轻视,并且在努力地获得一份生命的美好与快乐。晏殊虽然多年居于高位,但他的生活始终简朴高雅,富贵而不骄,待人以诚,注重自我的人格修养与完善。他把自己修养成了具有温厚宽和、亲切友善、巧思深情、优雅和谐品德的人。通过歌姬的声泪,晏殊看到了她对幸福美好的追求,这也正是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正因为尊重生命,所以才希望获得生命的自由和美好,能够用一种平等的姿态与歌姬进行对话,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使我们看到了在他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质和他人格的高尚。词中不仅仅是一位女子在哀叹自己人生的悲惨,其实是一个生命在向不公的命运发出自己的抗争。在这呐喊中,我们听到的是追求自由与美好的心愿,看到的是闪烁在作者身上的熠熠的人性之辉。这种对正当生命的自由与美好的追求,是一种对理想对美好的崇尚。这种精神内核,具有人类的普遍意义,任何其他时代的人们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共鸣点,使自己的心弦与艺术家的心弦发生共振,得到一种艺术的熏陶与情感的满足,而这正是晏殊词能够流传千古,魅力永存的原因。在其词作中,他以艺术的氛围,构造出一种跨越时空,与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相勾连的契合点。它展示的文化内蕴,对任何时代任何地理位置的人们,都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作用。晏殊把自己隐匿于心灵深处的对社会、人生、生命的体悟,寄托于对一位歌姬遭遇真诚的吟咏里。这是严酷礼教统治进入高潮期时发出的对人性自由发展呼号的先声,表现了一位智者于繁华之中冷静的思索,是一首为生命而吟唱的哀歌。

[1]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彭家璇.心态历程的艺术凸现:读《珠玉词》[J].江西大学学报,1993(3).

[3]陶尔夫.珠玉词:诗意的生命之光[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5).

I207.23

A

1673-1395(2011)10-0004-02

2011-08-20

焦贻之(1977—),女,河北平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山亭晏殊思索
中山亭:一个超越地标意义的长沙印记
晏殊换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晏殊的忘年知音
你好,盛夏
晏殊换题
深沉的思索
晏殊《完溪沙》
山亭夏日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