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11-04-01 14:41唐政坤
当代医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软胶囊丁苯脑血管病

唐政坤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急性脑梗死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我科自2008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通过对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的观察和疗效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68例患者,全部经过头颅CT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男性20例,年龄45~80岁;女性14例,年龄39~75岁。对照组:男性19例,年龄50~76岁;女性15例,年龄38~82岁。

1.2 给药方法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并常规给予脱水降颅内压、降糖、调脂及0.9%生理盐水250m L+葛根素0.2g,静滴,1次/d,共应用14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200m g口服,3次/d,连续14d。

1.3 评定方法疗程结束后进行评定,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评定时间为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和14天。①基本治愈:症状体征恢复正常,生活自理。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肌力增强2级以上。③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肌力增强1级。④无效:症状无变化,功能无提高。⑤恶化: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u检验。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用药第3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4±7.7),第7天为(12.7±6.9),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降低为(8.4±6.0),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用药第3天和第7天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1±7.9)和(27.4±8.8),用药后第14天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治疗前后疗效分析 对照组34例基本痊愈5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3.5%。治疗组34例中基本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34例患者有2例肝功能ALT升高(分别为62U/L、78U/L),疗程结束停药2周后自行恢复。其他各项检查指标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丁苯酞是近年来研发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药,其活性成分为d l-3-正丁基苯酞,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其左旋体存在于芹菜籽中。其药理作用有三方面:①重构缺血区微循环,增加缺血区灌注;②保护线粒体功能,提高脑缺血耐受;③改善能量代谢,有研究表明:丁苯酞软胶囊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选择性地抑制AA及其代谢产物介导的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以解除微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TXA 2的合成、清除自由基,从而通过多途径、多环节阻断脑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保护神经元,修复神经功能,这正是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独特优点。从临床观察中发现,丁苯酞与传统药物联用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方面,仅有2例肝功能ALT升高,疗程结束停药2周后自行恢复。本资料进一步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证实对改善神经功能和提高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性影响,疗效是肯定的。本组资料显示,在治疗中与葛根素注射液同时应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两者合用能明显增加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丁苯酞软胶囊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良好,也可起到脑保护、预防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损害。同时应用过程中未发现患者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猜你喜欢
软胶囊丁苯脑血管病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芪黄通秘软胶囊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软胶囊中10种痕量元素
中风活心软胶囊的薄层鉴别研究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山蜡梅软胶囊制备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