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2011-04-01 23:39王焕成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213164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理念科学政治

□王焕成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 21316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王焕成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 21316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效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嬗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落实。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和导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 新媒体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来了机遇和挑战。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展开?当务之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和导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树立科学的理念,善于分析新媒体环境,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要素,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力度。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机遇

(一)作为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对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理论概括,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的发展,注重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追求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能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的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战略机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的理念,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认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明确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党的运动。”[3]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个环节,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学者们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背景以及网络环境视角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研究,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层面进行了深刻分析。学者们着力研究纷繁复杂的全球化思潮,针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学者们指出,在网络环境背景下要运用其虚拟性、技术性和流动性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已建构起简单的理论框架,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价值、原则、结构、内容等,这为未来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素材,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础[4]。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分期、观点、涵义的界定、基本条件、分类、特征、功能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领域、方法、内容、主体等要素等研究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一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更新观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在机制、方法、内容和手段上进行创新[5]。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多样化,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进一步拓宽。要加强校园文化的管理,提高校园文化层次,大力提倡严肃文化、高雅文化,重视校园硬件建设,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呈现新趋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表现为:主体化和客体化双向互动、国际化和民族化双效互动、社会化和主体化双向互动、科学化和现代化协同共进及生活化和民主化和谐共生。

三、新媒体环境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及其带来的新机遇

(一)新媒体环境的涵义及特点

1.新媒体环境的涵义及其与互联网环境的区别

新媒体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型态,如数字电视、IPTV、手机、博客、电子杂志等等,也包括已经不算新的网络媒体,以及一些一直存在但长期未被社会发现传播价值的渠道、载体。新媒体环境是指通过论坛贴吧、搜索引擎、web2.0网站、博客播客、微博客、P2P数据传播、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以及MSN、QQ、飞信、网络电话等通讯软件等新媒体技术和表现形式的融合,由互联网的互动、手机与互联网的互动,以及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等形成的环境。

2.新媒体环境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舆论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这使得普通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讨论。二是舆论传播渠道多元化。新媒体使得社会舆论的传播无孔不入,海量的网络、手机用户使新媒体成了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三是舆论传播速度快捷化。信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出去或形成舆论强势,满足公众“知情”和“表达”的诉求。四是各类传统媒体的数字化步伐加快。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压缩卫星直播电视等完全数字化后的传统媒体具备了众多新的功能,且可以与其他任何数字传播进行信息交换。五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的传播工具层出不穷。如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录机、数码录音笔、PDA、eBook、MP3播放器、摄像头、扫描仪、DVD、光盘刻录机、3G手机、PS2及XBOX游戏机等等。

(二)新媒体环境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无屏障性、技术复合性、快捷性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引发了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这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6]。一是新媒体环境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和理念。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大学生逐渐习惯于从新媒体获取知识,沉溺于网上交流、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网友见面,由此引起“一夜情”及其他犯罪行为。以上各种行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理念。二是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挑战。笔记本、手机等可移动上网新传媒形式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失控的局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控制校外网站及国际网站带来的不良信息。手机上网具有随机性、快速性、海量性、自由性、无组织性等特点,使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束手无策。三是新媒体环境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笔记本、手机等可移动上网新传媒使多数大学生上网更加便捷迅速,强化了许多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使部分大学生人格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正常生活秩序或人格扭曲,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快捷性、多边性、平等性、互动性、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新媒体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一是新媒体环境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动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二是新媒体环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手段。新媒体环境提供了多种工具和丰富的内容,提供了方便的沟通交流手段,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以其灵活、快捷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三是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大学生可以在内容丰富的新媒体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发布信息,这种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受教育者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四是新媒体环境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四、科学发展观对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指导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创新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要实事求是,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最新内容。再次,要以人为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最后,要统筹兼顾,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主体性。

(一)与时俱进,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1.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为导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必须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为导向[8]。要牢固确立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坚持实践和创新的观念,努力解决新问题,追求新目标,开辟新境界。

2.以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为导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主体性,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教育者主导和支配着学习内容、思维方式和活动空间,受教育者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这就阻滞了受教育者的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性,利用新媒体环境的超时空性、知识共享性和灵活性,使受教育者从传统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进入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

3.以育人为本的引导理念为导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政治教育,更是育人的教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实事求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推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三)以人为本,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开拓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素质、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政治思想上的免疫力。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各方面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服务机制和育人功能相结合。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服务机制建设,保证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益主体;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以服务学生的教育理念为导向,运用新媒体环境的优越性,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学生的成才发展。

(四)统筹兼顾,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以统筹兼顾的平等理念为导向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等属性[9]。新媒体环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明显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趋于平等,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树立统筹兼顾的平等观念,审视主客体的主体性。要贯彻统筹兼顾的平等理念,教育者就要具有主体观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和重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实现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转化,实现个人主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以统筹兼顾的理念为导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与人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纵向互动与交流,也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及其与新媒体环境间的横向互动与交流。而树立统筹兼顾的平等理念有利于创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15.

[2] 徐宝德. 科学发展观概论[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8: 16.

[3] 列宁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41.

[4] 张毅翔.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综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23-26.

[5] 刘晓军, 任茵, 饶先发. 简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7, (30):63-65.

[6] 徐振祥. 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6): 64-66.

[7] 杨建超.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11-13.

[8] 刘新庚.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58.

[9] 张耀灿, 郑永廷.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杜, 2006: 324.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2.

编辑 刘 波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nov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NG Huan-cheng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213164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mpacted greatly. As the body ring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mpacts philosoph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rectly. In particular, the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fect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as the driving forc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new media environment; l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G416

A

1008-8105(2011)01-0109-04

2010 - 03 - 22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GSY2009YB378)主要成果之一。

王焕成(1972 -)男,硕士,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讲师.

猜你喜欢
理念科学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点击科学
“政治攀附”
科学大爆炸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科学拔牙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