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人的家装记录

2011-04-01 07:52刘阳
市场周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吊顶家装墙面

刘阳

中国家居30年的巨变,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是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直观感受。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我们追寻记忆的轨迹,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印记,企图用文字勾勒出30年的家居发展脉络。

70年代,筒子楼的记忆

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可能讲究家居品位的年代,“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后的家具已经失去了古风古韵,家居生活是一穷二白。房子是单位分的,虽说大小有个区别,但装饰是全民统一的,大白刷墙,水泥地面,木制门窗,油漆饰新。一床一桌,两椅两箱,家具再简单不过,而且有不少是单位发的家具、挂历、照片奖状,领袖画像是当时的标志性装饰画,墙上往往摆得很满,极少能看见家居的风采。不论你走到哪一家,看到的都会是同样的墙面、同样的家具、同样的地面、甚至是同样的摆设。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清晰地记得,在中国提倡艰苦奋斗年代里,许多城市里都建有中间是长长的走廊,两边是设有厨房和卫生间的住室,统称“筒子楼”。狭长昏暗的楼道,一间间鸟笼似的小屋和走廊、公用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共同构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在阴暗,破旧的筒子楼里,在油腻的烟火气味中,叫人尝到生活的真实滋味。

一般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单间,谈不上装修,简单的添置些家具,就是一个家庭所有的家当了。至于卫生间、厨房都是公用的。出生于70年代的人,小时候都是在水泥地上玩大的。经济稍微好些的,会学着礼堂的做法在地面铺水磨石,看上去类似大理石。有的人家也会用化纤地毯覆盖水泥的冰冷。

而从1979年开始,人们的家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囊中渐丰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家具是自己做的,大衣柜,酒柜、高低柜和组合柜……一时间,刊载新型家具图纸的书刊成了畅销书,家具也变成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标志,就连办婚事,女方也要问问男方家里有“多少条腿儿”。

80年代,最早的家装

80年代,在城市里,如果单位里分配了福利房,大抵都是直接入住的。但是也有一些家庭会把自己的家稍稍打扮下,比较流行的装扮是——往地上刷红油漆,墙面涂上草绿色或浅蓝色的墙裙。有条件的家庭,开始往地上铺软质地板胶。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到末期,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特别亚运工程的兴起,(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人们从第一批涉外宾馆的装修中领略到家居的魅力。于是,当时的家庭装修的设计和施工手法,总也脱不掉“宾馆气”。而消费者也真正作为装修工程的“甲方”,即出资方出现,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装修”。那时的装修队,俗称游击队,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更不要谈什么设计人员,环保装修了。有的只是包工头和装修工人,工人以四川和安徽的工人为主,很能吃苦。他们擅长的招揽生意的方式,是在街边摆摊,家活工具一起上,一看就知道是做装修的。师傅领着几个徒弟,到各家各户“削、磨,贴、刷”……一两个月后,收工回家,所谓的“设计”成分,一概没有。

1987年7月1日,《住宅建筑设计规范》颁布实施,从这个时期开始,家居住宅中才有了卫生间的概念,这也引发了老百姓住房生活质量革命性的变化。该规范中规定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外开门的卫生间应不小于1.8平方米;内开门的卫生间应不小于2平方米;卫生间布置洗衣机时,应增加相应面积,并设给排水设施及单相三孔插座等。而谈到彼时的卫生间装修,则只是刷上油漆的墙面与地面了,最“豪华”的也不过是铺上白色瓷砖。

山西路面料城的李阿姨介绍,那个年代许多的家居用品都是自己缝制的,茶杯垫、电视机罩、被套等等,自然花布非常流行。由于政策的变化,80年代末期,电视开始进入普通家庭成为家用电器,大街小巷的人们聚集电视机前面围观的场景在中国上演,黑白13寸电视机打开了一个国家封闭已久的大门。而这些家电上,人们总爱惜地盖上自己缝制的花布防尘罩子……

至于地面装饰,进入80年代,地板革一卷卷铺进家庭,方格的、花纹的、一色的,家里多了温馨感。塑料地板块也成为这一时期较为高档的地面材料。

90年代,装修狂潮

1979年开始,中国在一些城市试点,以房屋成本低价出售房屋。随后,在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住房改革一步步深化。

《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自1998年7月1日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中国开始了住宅建设市场化和住房消费货币化。

进入90年代初,姗姗来迟的装修风采席卷了中国大江南北。家家户户开始谈论起装修,只是“装修”这个词虽然深入人心,但仍旧缺少了个性化,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家装成像谁谁那样的。谁家要是不吊个类似的顶、设计个背景墙,那简直等于没装修。

那一时期的装修风格颇为繁琐,尤其表现在吊顶上,木纹纸质贴面的吊顶,特别复杂。客厅大的,还喜欢在家里搞个罗马柱:地上铺起了瓷砖,不过是很小块的那种:条件好的,已经往家里铺木地板了,卧室里是地毯;开始广泛的用木制墙裙;墙面上部全部是海棉丝绸面的软包,下部是合成板材的墙包:墙壁上钉着塑料荷花头的壁灯,整个家的装修感觉特别重,弄得跟KTV包房似的。

背景墙是最能体现客厅在居室中显赫地位的。当时热播的美剧《成长的烦恼》、《豪门恩怨》成了老百姓争相效仿的对象。最常用的材料有白榉木、水曲柳,现在回首,这些都成了设计师嘴里的“不堪回首”。其次重要的是客厅的吊顶,最初只是吊一个“回”字形,后来开始在“回”字形里装筒灯、射灯。渐渐地,局部吊顶引领了风潮,尤其在背景墙前局部吊顶,配装三两个筒灯,这种风格甚至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依旧风行。还有一个小细节——门,从正面巧克力方格到上半部拱圆下半部巧克力格,再到简单开槽、几根线条勾勒形状。颜色也从豆绿,米黄、奶白演变到今天的木头本色。

至90年代中期,从美院毕业的实用美术系学生逐步走进家装市场,成了“家装设计师”,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把客户东拼西凑的素材集合在一起,可能是一段港剧里的背景,也可能是亲戚朋友那里搜罗来的图片,而他们自己的设计理念很少体现,一来,过于先锋的概念当时的老百姓接受不了,二来,市场上的建筑材料有限,很难做出预期的效果。

在家装逐年演变的过程中,有个明显的历史分割点——2003年。在这一年,家装界提出一个口号:“家装,一定要是这样的吗?”人们开始思考,在外观艳丽与内在品质之间,选择了后者。

今天的家装,享受在当下

大事件1,绿色家装概念出现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绿色环保”家装概念,2003年“非典”更引发了绿色家装风潮。此后,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厨房、地板、木门、卫生陶瓷等一系列绿色环保标准,绿色环保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大事件2,智能家居走进生活

智能家居进入中国已经十年了,我们在家居生活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大胆而又有趣的创意。不论是家居家饰、家居照明、家用电器还是更多类型的创意,都使曾经的科幻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现实。

大事件3,家居体验馆变革商业模式

过去,业主与设计师沟通时,只能得到一个装修效果图。无法感知装修后的实际效果。随着“体验式消费”之风日盛,家装业出现了“家居体验馆”。通过听、看、触,嗅的真实体验,可以感受到自己“未来的家”,这是传统家装公司不能办到的。

现在的家装越来越强调个性,简约风、田园风、地中海风……家家户户,都不愿自己的装修风格和别人雷同,这是一个讲究个性的年代。人们也开始用以前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装修。参与团购会,网购建材,软装,在网上写自己的家装日记,整体家居,私人定制……装修,变成了一项有意思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其中的乐趣。

时代的前进让人们看清了自己的需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品质生活才是当下最值得追求的。

谁也不能说当代人的装修大而化之不注重细节了,相反,他们更注重了。从只关心背景墙到在意小小的五金件,怎么不能说我们在30年终,历经了化蝶的蜕变呢?

◎装修老名词回顾

“36条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时,“36条腿”是结婚的标准配置。“36条腿”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夜壶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另有一说是床、大橱,五斗橱、写字台、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总之,加在一块是36条“腿”就行。

“三五牌台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五牌台钟几乎是家家都要有的一件家居生活必需品。几十年一贯的模样,木质的外壳、黄黄的颜色,台式的老钟。内部是机械发条,每用十五天就上一次发条,走时非常准确,每隔半个小时就会自行敲打,到准点会按时间敲打点数来报告时间。

“木质护墙板”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常使用的装修方法之一,为保护墙面免遭损坏,提高装饰效果而在做墙裙时所用的木板和木质人造板。如胶合板、单硬质纤维板和刨花板等。通常用龙骨固定在墙面上。

“吊天面”

即“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的顶部装修,简单地说,就是指天花板的装修,是室内装饰的重要部分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一直流行至今,但形式上略有变化。上世纪90年代较为流行用木质板材制作的悬挂式吊顶,并凸现原木的色彩:现在则多选用石膏天花板或更时尚的玻璃材质制作的凹凸式和井格式吊顶,颜色与墙面统一。

猜你喜欢
吊顶家装墙面
客厅的中央空调装在哪个位置更合适
超酷的智能绘画机器人
用高科技赋能 互联网家装布局标准化
开关的美丽衣裳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京东与极装吉住达成战略合作 共推全屋定制健康家装
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家装
家装e站周年庆 释放互联网家装未来趋势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