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国家意识与国防教育的研究

2011-04-02 22:21蒋明军徐松如上海师范大学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意识国家同学

◎蒋明军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

大学生国家意识与国防教育的研究

◎蒋明军 徐松如 (上海师范大学)

一、大学生国家意识现况

日前,我们在上海开展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国家意识状况的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4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关于大学生参加学校升旗仪式的态度,有25%同学认为参加升旗仪式是一种崇高使命感的体现,有40%的同学同意参加升旗仪式有好处,但也有不少同学把升旗当作走形式。有的同学认为唱国歌没感觉,还不如唱流行音乐带劲。在对“你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到自豪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上,83%的同学选择“是”,但也有17%的同学回答“不是”;在是否爱国的调查中,77.27%的同学回答“很爱国”,18.18%回答“一般”,还有4.55%的同学表示“无所谓爱不爱国”;至于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时事的意识则更加淡薄,只有20.2%表示自己经常关心国家大事;面对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现象能否坚决制止,33%左右的学生表示紧急关头会为国家挺身而出,42%的同学表示会感到非常气愤,但有心无力,不敢挺身而出。当被问及对外国领导人接见达赖的态度时,63.64%的同学表示十分愤怒,31.82%表示有一点愤怒,甚至还有4.55%的同学表示无所谓。还有不少接受调查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自己想出国留学,因此笔者翻阅了有关研究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均出国留学2万人,累计达40多万人,学成归国者10万,在校学习者10万,回归率仅仅是33%,归国率与滞留率之比为1比2,归国率远远低于其他国家。①虽然此次调查是在上海展开的,但管窥可见一斑:当前我国大学生对国家有着比较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按照一些学者对国家认同层次的划分标准,②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程度应属于第三层次的认同(即大学生们在法律上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且主动地遵守国家规范,并进一步表现出国家所期待的行为,他们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和公共事务,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积极参与有利于公众、有利于国家的种种活动,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密切联系起来),但在其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观念,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比较淡化。

探究淡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使得国家意识受到一定冲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飞跃,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滋长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过多考虑个人利益,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淡化,甚至有学生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不顾一切。(2)全球化、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弱化了国家意识。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也为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提供了可能性,一些西方国家试图把自身的价值观强加给我国,并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渠道向我国传播反动的政治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使其对本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同度下降,爱国主义感情减弱,国家意识淡化。(3)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力度不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重视考试的分数。因此,使得学生思想意识里对祖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缺少国家意识,甚至一些学校里的学生竟然不知马关条约为何物。

二、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尝试与思考

针对当前大学生国家意识状况、教育趋势(强化全球意识教育和强化国家意识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大趋势④)以及鉴于国家意识培育的战略性意义,各学科的教育者必须秉持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进行积极探索,国防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受教育者树立国家意识(包括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等),树立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而且,国防教育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国家意识教育资源。如何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国防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校园国防教育氛围

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赋予国家意识教育以时代内涵,创设国家意识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育和熏陶。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训、校风中,有意识地营造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舆论风气以及审美观念。通过布置校园文化设施,设计人文景观,使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通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宣传爱国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奋斗历史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成就;鉴于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建立国家意识宣传网站、论坛,为推动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2.军事理论课课堂成为强化大学生国家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

当前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军事理论课,这应该说为强化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创造了良好环境。

首先,国防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根据调研情况显示,当代大学生中一部分人对我们的国家知之甚少,对国家的发展漠不关心,甚至还有一些同学还有着不正确的国家观念。这是极其危险的。这会使他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生活中极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国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应当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高度去认识此项工作,充分利用好每周两节课的宝贵时间,唤起大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增强其为国家作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对大学生的教育要贴近实际。大学生通常对社会文化生活、经济生活比较熟悉,但对政治生活比较陌生,因此,要帮助他们树立国家意识,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使灰色的理论知识立体起来,生动起来。可以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所传授的知识为载体,运用鲜活的材料,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积极思考。在理论教育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实现大学生主观世界的优化提升,提高对国家的认同感。

再次,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德育因素。如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建设成就”教学时,可先让几位同学分别去搜集历次共和国大阅兵的相关资料。大学生们在认真准备后,军事理论课的课堂上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授课教师结合历次大阅兵中受阅部队和武器装备的变化进行阐述,将使大学生们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国家意识的教育。还可针对学生思想热点进行教学。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要紧跟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力求把学生最关注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及相关前沿问题及时纳入到教学中,用热点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爱国情怀。比如,讲台湾问题时候,针对少数同学存在“统一不统一关系不大”的思想,设计“为什么祖国要统一”的问题。在学生议论后,可用邓小平在1986年回答美国记者华莱士的提问的非常精辟、通俗的话,再结合具体的感性的例子来说明,很有说服力。

最后,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几十年来,我国能对大中小学生成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够充分运用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的宣教功能,收到了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效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传统的方法已显得十分不够了。当前,网络成为青少年最为关注的最大媒体,对他们来说,网络已经代替了以往所有的媒体。因此,要提高国家意识教育的效果,运用局域网或国际互联网进行网络化教学是最佳信息化教学形式之一。此外,使用网页来进行教学,会极大地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还可以把国防教育的各种资料、图像、信息建立成为查询简便、共享程度高的数据库,以便广大学生使用。

总之,成功的国家意识教育,应该无痕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中“国家意识”教育因素的挖掘,结合一些时事政治,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让他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祖国,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股新生力量,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加强对他们的国家意识教育,也就是在进行最基础、最稳固的国防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增进对祖国和人民感情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意识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节假日开展一系列国防主题教育活动,如组织军事夏令营、冬令营活动,革命旧址、烈士陵园参观瞻仰活动,国防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将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而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此外,还可以利用“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国家重要的节庆纪念日,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号召学生主动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将对祖国历史的回顾、对祖国现状的歌颂和对祖国未来的憧憬,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并在践行这些爱国行动中锻炼和成长。

注:

①张金学,薛亮,郭放群.浅析WTO背景下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养和教育[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②参考曹云华.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及其培养[J].该文中,作者指出对祖国的认同程度有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否定的认同;第二层次是初级的认同;第三层次是中级的认同;第四层次是高级的认同,这也是最高层次的国家意识.

③郭建锋,刘海英.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探微[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责任编辑 纪 峰

猜你喜欢
意识国家同学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把国家“租”出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