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的自我评价

2011-04-03 04:43许吉敏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时务康有为梁启超

许吉敏,孙 玮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初稿成于1920年10月,本来是为了友人蒋方震所著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写的序言,继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1]自序可以看出,梁启超起初并不是想写成书,但这一无心插柳的结果却成了清末的畅销书,也是今天我们了解清代学术文化的入门必读书,清学史研究必备的经典名著。

一、《清代学术概论》成功原因

《清代学术概论》获得巨大成功是有诸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是文章的内容,梁启超不是思想家,但对中外古今的思想学说都极感兴趣。他也不是纯学者,但也许是饱受康有为教导的缘故,尤其爱好考察“学术源流”。[2]3梁启超在此著作之前曾经写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其第八章是论清代学术的。而且梁启超久报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故此书遂题为“中国学术史第五种”。从此两点我们看出,虽然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自属稿至脱稿,费十五日。[1]自序但其著书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准备,所以《清代学术概论》的内容极其精炼,当时及后世学者对他的大部分观点是认同的,从他的话被后世无数次引用就可以得到印证。

其次,是由于梁启超的“新文体”。梁启超的众多文章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都离不开其自创的“新文体”。其文字之功有特长,说到透辟处,往往入木三分,阅者无不感动。梁启超自述说:“其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1]70因为其写文章使用这种新文体,所以今天在读清代学术概论时,并没有感觉晦涩难懂,甚至感觉朗朗上口,所以才吸引众多读者。

最后,就是因为梁启超个人的原因。晚清的今文学运动梁启超算是“主角”,当事人的论述当然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参考价值。正如朱维铮先生所说:“梁启超曾在清末舆论界执牛耳的地位,本来就使人们对他在政、学两界的实际经验感到好奇,并且不断歆动学者们的研究兴味。”[2]4可以说,正是由于梁启超在此时期的名气及地位,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因此在读清代学术概论中论述到梁启超的时候,就能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梁启超在引言中提到:“本篇纯以超然客观之精神论列之,即以现在执笔之另一梁启超,批评三十年来史料之梁启超也。”[1]自序那么,梁启超的评判是否正确,其又是如何论述自己的呢?

二、梁启超的自我评价

梁启超是晚清今文学运动中的主要人物,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论述梁启超的方面很多,例如在论述谭嗣同、章炳麟及晚清佛学等问题的时候都提到过梁启超,但主要论述他的有两处,一处是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另一处是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因此笔者试从此二方面来分析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

(一) 梁启超的今文学派宣传运动

对今文学派为猛烈的宣传运动者,则新会的梁启超。[1]68梁启超认为其对清代学术主要贡献是“今文学派的宣传运动”,主要体现在排荀运动与创办《时务报》等方面。

清代随着汉学的兴起,荀子的地位被抬高,所以晚清的学者大多推重荀子,其中就包括章太炎和康有为。但梁启超却不以为然,其论述说:“启超谓孔门之学,后衍为孟子、荀卿两派,荀传小康,孟传大同。汉代经师,不问为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汪中说)。二千年间,宗派屡变,壹皆盘旋荀学肘下,孟学绝而孔学亦衰。于是梁启超专以绌荀申孟为标帜。”[1]68梁启超发起的排荀运动从1896年开始,其在所著的《西学书目表后序》中指出:“当知秦汉以后,皆行荀卿之学,为孔教之孽派。”[4]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论支那宗教改革》一文才系统地阐述其排荀思想。梁启超认为其学受夏、谭影响亦至巨。当时梁启超与夏曾佑每发一义,辄相视莫逆,他们的排荀运动是从他们的对学问的争论中开始的。据梁启超回忆说,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不见面,见面就谈学问,常常对吵,每天总要大吵一两场,但吵的结果,十有九次我被夏穗卿屈服,我们大概总得到一致。[5]梁启超在此并没有隐讳其受到夏曾佑和谭嗣同的影响,体现出学者的治学态度。

梁启超论述了自己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其认为创办《时务报》是带政治色彩的,梁启超自著《变法通议》,批评秕政,而救敝之法,归于废科举、兴学校,亦时时发“民权论”,但微引其绪,未敢昌言。[1]69梁启超在此只独论述《时务报》,可看出这份报纸在梁启超心目中的地位。《时务报》的销售数量,在一万两千份左右,较之当时甚有影响力的《万国公报》发行数,远超过三倍之多。[6]179《时务报》如此畅销,如平均每份有十人阅看,就能拥有十万人以上的读者。所以,张朋园先生就认为,梁启超之赫赫大名,最早实得之《时务报》。梁启超在此单独论述《时务报》也是应该的。

(二) 梁启超与康有为的分歧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论述其与康有为的分歧是本书重要的章节。后来的历史学者多喜欢引用梁启超在此章节中的句子来评价康有为和梁启超,可以看出,学者还是很认同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的。启超治《伪经考》,时复不慊于其师之武断,后遂置不复道。其师好引纬书,以神秘性说孔子,启超亦不谓然。[1]68此时梁启超认为其已对其师学不满,但并不能说其已达到分歧的程度。奇怪的是梁启超在《三十自叙》却丝毫没有提到他与其师关系不好的方面,仅写到:先生著《新学伪经考》,从事校勘;著《孔子改制考》,从事分纂。[7]这也许是由于梁启超三十岁以后才与康有为分派,所以《清代学术概论》在此追忆写出其治《伪经考》对其师的不满。梁启超认为,其在以后日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时,也并没有与康有为分派。梁启超论述自己在此时期的状态说到: “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我们也可以看出梁启超此时思想的多变。梁启超认为其确与康有为分派是在其三十以后,启超自三十以后,已绝口不谈“伪经”,亦不甚谈“改制”。而其师康有为大倡设孔教会,定国教祀天配孔诸义,国中附和不乏。启超不谓然,屡起而驳之。[1]70此时的梁启超多与康有为的意见相左,才是他们两派别分开的时间。

在此梁启超对自己和其师都给出了一个正确的评价,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启超与有罪焉。[1]73从此段话可看出,梁启超自认为其在清代学术的影响极大,也是其自夸的体现,其实梁启超在晚清学术界的地位的确如他所说,当时国人的思想受其影响极大。平心论之,以二十年前思想界之闭塞萎靡,非用此种鲁莽疏阔手段,不能烈山泽以辟新局。就此点论,梁启超可谓新思想界之陈涉。虽然国人所责望于启超不止此。以其人本身之魄力,及其三十年历史上所积之资格,实应为我新思想界力图缔造一开国规模。若此人而长此以自终,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能不谓为一大损失也。[1]73这些话都是梁启超自夸之话,其欲想体现其当时的卓越地位。梁启超把自己比喻成思想界之陈涉。虽然这个比喻不伦不类,但也是很形象的,其对思想界的破坏的确如此。梁启超在此文中还论述了自己的性格,认为:“启超与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其应事也有然,去治学也亦有然。”[1]73因此,康有为在此后没有多少作品,而梁启超一直是多产的,并且思想变化极大。梁启超写过一首《志未酬》,郑振铎认为其中两句诗“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足够批评梁氏一生了。[1]83梁启超对自己也有着清楚的认识,其在《艺蘅馆日记》云:“吾学病爱博,是用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百凡可效我,此二无我如。”[1]73同时梁启超在本节末写到,识者谓启超若能永远绝意政治,且裁敛其学问欲,专精于一二点,则于将来之思想界尚更有所贡献,否则亦适成为清代思想史之结束人物而已。[1]74有学者认为梁启超在是在给自己做盖棺之论,笔者则认为不然,梁启超在写《清代学术概论》时是48岁,正值壮年,笔者认为,其写这段文字,其实是由于梁启超在写《清代学术概论》时,同时也在反思其学术道路,也是在勉励自己。因为梁在自序中就说到:“久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迁延未成。”[1]第二自序其想在一年内完成,于是勉自策厉,所以《清代学术概论》又叫“中国学术史第五种”。

三、结语

台湾学者张朋园说,梁启超一生的言论著述,据最保守的估计,不下于一千四百万字,每天执笔,平均在三千言以上。[6]2在这么多字的著述中,仅有五万字的《清代学术概论》能成为经典著作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梁启超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说,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时候,基本客观,基本做到了其所说的:“即以现在执笔之另一梁启超,批评三十年来史料上之梁启超也。”虽然,其论述自己时有自夸之嫌,但当时的梁启超的地位的确配得上他所自夸的。郑振铎先生认为:“世人对于梁任公先生毁誉不一;然有谁人曾将梁任公骂得比他自己骂的更透彻,更中的的么?有谁人曾将梁任公恭维得比他自己所恭维得更得体,更恰当的吗?一部传记的最好材料是传中人物的自己的记载;同此,一篇批评的最好材料,也便是被批评者对于自己的评价。”[3]73可以说梁启超真能深知灼见自己的病根和缺点,其分析很正确,很明白。时人评价梁启超时,引用的大部分文献都出自梁启超的论述,可看出人们心目中也是认同其对自己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M].朱维铮,校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朱维铮,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郑振铎.梁任公先生[M]// 夏晓虹.追忆梁启超.上海:三联书店,2009.

[4]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后序[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128.

[5]梁启超.亡友夏穗卿先生[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四: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20.

[6]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7]梁启超.三十自述[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17.

猜你喜欢
时务康有为梁启超
乡村的“时务”——乡村治理如何理?
《时务报》的内讧风波
完形填空一则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的开场白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长沙时务学堂研究综述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