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朝鲜政策之困浅探

2011-04-03 06:31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朝鲜韩国

梁 惟

(中共贺州市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800)

随着朝鲜一如既往地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又在核问题上一意孤行,朝鲜与国际社会愈走愈远,我国的对朝政策已明显陷入困境。

一、我国对朝鲜的政策之困

(一)经济上,我国对朝鲜长期援助,然而经济援助既不能转化为我国的政治影响力,也不能给朝鲜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大的促进

朝鲜战争后,我国积极帮助朝鲜恢复经济,并在1953年与朝鲜缔结为期十年的《中朝经济文化合作协定》,中朝经济合作侧重于我国对朝鲜的无偿物资援助。1961年缔结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进一步确定了我国对朝鲜进行资金、技术和物资援助的政策,《条约》至今仍然有效。冷战结束后,我国更是成为朝鲜经济的唯一外界依靠。我国对朝鲜的援助之大可由如下两例窥其一斑:签订于1996年的《中朝经济技术协议书》议定在协议签订5年内, 我国每年支援朝鲜50万吨粮食、120万吨石油、150万吨煤炭, 以上物资一半以上是无偿援助的。[1]“中国早在1994 年就开始以优惠条件或无偿向朝鲜提供相当数量的粮食及原油等必需品,在防止朝鲜经济崩溃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据一位西方专家测算,中国提供给朝鲜的石油达到朝鲜国内石油总需求的90 %以上。”[2]

然而,我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并不能转化为我国的政治影响力。朝鲜战争之后,中朝之间曾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时期,随后便先后受到中苏交恶、中国“文化大革命”、中国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等事件的冲击,中朝关系一直维持在风雨之中。早年朝鲜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曾多有指责,说我国背叛了社会主义。尤其是在1992年我国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尽管我国一直坚持对朝援助,但朝鲜仍决定中断与我国的高层往来,直至1999年。甚至在1993年我国与悉尼争夺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之时,朝鲜手中的一票并没有投给我国,致使我国功败垂成。我国对朝鲜的政治影响力之小可见一斑。在半岛核问题上,朝鲜与我国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半岛无核化、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我国实现和平崛起的前提条件,也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为此,我国一直极力促成朝核六方会谈并先后取得过一些成果,然而朝鲜却总是在与国际社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出尔反尔,处心积虑发展核武器,公然不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放在眼里。可见,冷战结束后,虽然我国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唯一还能够对朝鲜施加些许影响的国家,但是这些许的影响力显然与我国巨大的经济援助很不对称。

我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也无助于朝鲜经济的发展。冷战结束后,朝鲜还是坚持自我隔绝于世界市场体系。因为对于朝鲜当局来说,维护当前政治体制的安全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朝鲜担心经济改革会引起思想混乱, 危及体制安全, 对改革小心翼翼。因为封闭有利于保持思想的统一, 有利于国内的安定团结和权力结构的稳定, 提高开放度必然给现有的政治体制安全带来冲击。更为严重的是,为了维护体制的安全,朝鲜长期实行“先军政治”,把军事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军事开支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而经济建设则成为次要的事情,有限的经济成果大多被投放于军事领域。“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朝鲜经济每况愈下, 自1990 年至1998 年连续9 年负增长。”[3]5“经济问题是世纪之交朝鲜面临的最大的国内课题。”[4]500朝鲜建国至今已60多年,然而朝鲜人民的温饱问题仍是个大难题。随着2010年权力重组的完成和政权交接的推进,特别是受到2011年利比亚战争的刺激,坚持先军政治、坚持核威慑、坚持闭关锁国避免国外多元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将是朝鲜坚定不移的方针,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还将是朝鲜人民一个遥远的梦,我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不会给它的经济发展带来多大的促进。

(二)政治上,我国对朝鲜实行睦邻友好政策,然而朝鲜的先军政治却危及我国发展所必需的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

由于历史和地缘上的原因,中朝两国形成了传统而特殊的友谊关系,我国也长期对朝鲜实行睦邻友好政策。然而对于朝鲜当局来说,维持现有的世袭政权、确保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政权一脉相传下去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也许考虑到随着冷战的结束,失去了苏联和中国这两个重要的传统盟友,再加上经济发展上已远远落后于韩国,朝鲜为了使其政权得以持继而走上了“先军政治”这条险恶之路。一面是封闭不化,自我隔绝于国际社会;另一面是对外树敌,激化矛盾,常叫喊 “狼来了”,制造紧张气氛,以保持国内的政治内聚力和稳定,或者借机打压国内的反对势力,从而达到维持其政权稳定之目的。“国家封闭、民众食不果腹、军备支出高达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一左右”[5],“人口仅约2400万,却维持着一支120万人的军队,可排在世界第五位”[6],用穷兵黩武一词来形容朝鲜并不为过。朝鲜2003年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6年和2009年两次“成功进行地下核试验”后,宣布废除《朝鲜战争停战协议》,2010年11月,继“天安舰”事件之后,因“韩国军演侵犯其领海”挑起延坪岛炮战,造成韩方4人死亡、18人受伤。朝鲜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一系列大动作,证明了它在坚定不移地执行着先军政治的政策,并给周边地区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

朝鲜先军政治对周边国际环境的破坏作用突出表现在朝核问题上。半岛无核化是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前提,但是朝鲜却不顾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而顽固不化地坚持发展核武器。两次地下核试验,并一再试射远程导弹,不仅造成地区的紧张局势,影响我国同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还要时刻准备着应对因半岛危机而涌入我国的大量难民。更为重要的是,朝鲜此举引发了刺激美日韩加强军事同盟、引起地区军备竞赛的恶劣后果。日本或许有一天会以邻国朝鲜是个乖张莫测、不讲信用的核武国家为由,放弃其和平宪法,放弃其无核政策并重新武装起来,韩国等亚太国家也会跟着进行军备竞赛,跟着发展核武器。导致这种连锁反应的结果对我国来说将是很糟糕的。令人不安的是,从目前态势来看,情况正朝这一糟糕方向发展下去,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和平崛起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国际上,我国是朝鲜的依靠,然而朝鲜却总是制造麻烦,殃及我国的国际声誉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军队并肩浴血奋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战后通过《中朝友好互助条约》中朝正式结为军事同盟。如今中朝虽已不再是同盟关系,但《条约》至今仍然有效,我国一直坚持传统的对朝密切关系,中朝之间的“大哥”与“小弟”的国际形象仍没有改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国成为朝鲜在国际上的唯一依靠。

然而,朝鲜是一个与麻烦制造者、独裁者、穷兵黩武、背信弃义等一系列贬义词画上等号的国家。我国与它保持密切关系本身就对自身声誉造成莫大的伤害,长期被外界看作金氏家族政权靠山的角色,让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和道义责任。“天安舰”事件中,中朝之间的“哥俩”关系以及我国在国际声誉上的失分都得到了显现。2010年3月26日,韩国导弹护卫舰“天安”号因不明原因爆炸沉没,酿就韩国海军史上最大的惨案。事件发生后,韩国通过搜集证据认定是朝鲜发射鱼雷攻击所致。美国和日本支持韩国这一立场,国际社会也纷纷谴责朝鲜。而在2010年5月3日至7日,在这一事件还不明朗且国际社会越来越多支持韩国、谴责朝鲜的敏感时期,我国竟然答应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访问要求。[7]这就难免让人们怀疑金正日选择在此时访问我国的背后会有什么勾结,这本身就让我国在国际上有失声誉了。紧接着,7月9日,中俄两国又以证据不足反对安理会通过针对朝鲜的有约束力的决议。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看,韩国等国坚信我国在处理此事件中偏袒朝鲜,韩国对我国大失所望和中韩关系大受影响就在所难免了。紧接“天安舰”事件之后,朝鲜又挑起了延坪岛炮战,造成了韩国军民的伤亡。在“天安舰”事件中,无论韩国的证据是否充分,朝鲜作为一个麻烦制造者和独裁国家的形象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国际上仍然是大多数国家谴责朝鲜。朝鲜的惹是生非无疑让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遭遇了难堪并有失国际声誉。朝鲜做出类似事情并非少见。朝鲜在核问题上与国际社会长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多次无视我国竭力促成的六方会谈所达成的有限成果,让作为六方会谈发起国的我国屡遭难堪,尤其是在2006年和2009年朝鲜的两次“成功地下核试验”无异于给我国及国际社会扇了两记耳光。

二、我国对朝鲜政策陷困之主观原因

我国对朝政策陷困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主观原因来说有几下几点:

(一)受冷战思维残余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的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战争的直接后果首先是导致中美长达20年之久的敌对。经过朝鲜战争,美国认定我国是其利益的主要威胁,从而极力强化对我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战争导致的另一直接后果是半岛形成两个势不两立的国家:朝鲜和韩国。朝鲜成为我国的盟友,而韩国则坚定地实行亲美反共的立场和政策,并与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中韩两国在此后的四十年间政治上互相对立,外交上互不承认,人民间互不往来,直至1992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而朝鲜与我国有着漫长边境线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点。在冷战时期,边境有朝鲜这样一个盟友的存在对我国来说,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它的存在成为我国的战略缓冲带,对我国起到了安全屏障作用,使我国免于直接面对美韩的军事压力,使东北免于成为冷战的最前沿阵地,使东北地区省去了大量的军事部署,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经济建设。

如今,我国仍一直坚持着传统的对朝政策从而陷入困境,无疑是因为冷战思维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客观地说,如今朝鲜政权对我国的意义已大大降低了,因为冷战结束,世界市场充分发展,理智的大国之间发生战事的可能性正逐步降低。退一步说,今天的中国已远非昔日的“东亚病夫”,而是一个已茁壮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国家,是一个在半个世纪前就曾两次以落后的装备与美国发生过恶战的国家,尤其是朝鲜战争之惨烈至今仍让参战各方不堪回首。可以想象得到,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欲入侵中国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开放的中国已深深地融入了世界市场体系,与美国、日本和韩国都存在着密切、无法割分彼此的贸易关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韩国的关系,两国建交后,两国的贸易规模以年平均27%以上速度迅猛增长。1992年建交时双边贸易额只有50亿美元,而到了2006年,“我国就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对华贸易额不仅超过同年韩国的对日贸易额(785亿美元)和对美贸易额(768亿美元) , 而且几乎相当于两者总和,韩国出口的每5件商品中就有1件是出口到中国的,韩国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对象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8]。到2010年,中韩贸易额更是高达到2000亿美元。[9]18年就增长了40倍。可以说,我国走向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韩之间经济的互补性以及中韩之间贸易的迅猛发展。难怪有的学者认为韩国对于中国来说更为重要,认为中韩关系好于中朝关系。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仍在树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国家已太少了,我国觉得假如朝鲜也生变故,那么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就更加弱小,我国在国际上就更显孤单,这也是一种应抛弃的冷战思维。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是个无比正确的论断,应始终如一地作为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退一步说,朝鲜这样一个声名不好且充满不测因素的国家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的绝非力量的壮大,也可只能是负面的影响。

(二)用一成不变的目光看待朝鲜对我国的屏障作用

历史上日本为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先后发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吞并朝鲜并以此为跳板进犯我国。不少学者曾指出,朝鲜半岛是中国安全的屏障。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美国如果要入侵中国,首先要在陆上攻占朝鲜半岛,然后越过鸭绿江,侵入中国东北,继而南下进攻北京。或者,陆上以朝鲜半岛牵制中国,同时从海上攻击山东半岛,进而占领华北地区。”[10]87然而,世异则事异,如今的战争是高科技的立体式的战争,军事科技和海陆空多兵种的联合作战能力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一点在马岛战争和海湾战争中都得到明显的体现。英国可以绕半个地球仅凭派出去的舰队就能打败并非弱小国家的阿根廷;同样,美国也是绕了半个地球两次打败了号称中东第一军事强国的伊拉克。

客观地说,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列强靠的是坚船利炮打开我国的国门,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来自海上的威胁远甚于来自陆上的威胁。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制空权更突显出其重要性,新世纪以来,凡有大国参与的战争都无一例外地从空袭开始,夺取制空权成为取胜的关键一步。对于有着漫长海岸线的我国来说,如果发生针对我国的战争,那么空袭更多会来自海上的航空母舰,这使得来自海上的威胁更加明显。因此可以说,在当今的高科技战争中,狭小的朝鲜给我国的屏障作用、缓冲作用和战略价值已极大降低。“以朝鲜半岛为跳板才能入侵我国”的命题只能成立于过去,如今还抱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幼稚。甚至可以说,如今外国还选择这条路径来入侵我国将是十分愚蠢的行为,因为中朝边境高山险峻,易守难攻,既不适宜大兵团作战也不利于现代化兵器效用的发挥。

(三)受历史情结的影响

历史上,朝鲜(含当今的韩国)曾长期是我国的属国,我国有保护朝鲜的义务。我国曾帮助朝鲜抗击日本丰臣秀吉的入侵,也曾为保护朝鲜而发生几乎摧毁了我国民族意志的甲午战争。长期的历史往来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与朝鲜唇齿相依之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更是极大地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这种历史情结。尽管我国和美国等参战方在战后都宣称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参战双方毫无疑问都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志愿军伤亡42.62 万”[11]322,就连我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也长眠于朝鲜战场,而且我国还为此而失去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时期,所付代价之惨烈可见一斑。惨烈的代价更使朝鲜成为我国人民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人们不愿去考虑有一天会失去与朝鲜的特殊关系,更别提让人们接受付出惨烈代价才保住的朝鲜这位“小兄弟”会有一天不复存在的事实。不少人觉得朝鲜政权的不复存在即意味着40多万志愿军将士的鲜血白流,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就会从此显得意义不再。上述历史情结的存在是我国持传统的对朝政策从而陷入困境的又一因素。

三、我国对朝鲜政策的战略选择

对于我国来说,对朝政策最理想的目标是引导朝鲜发展经济,放弃先军政治,进而融入国际社会。具体做法是通过两国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通过对朝经济援助,使朝鲜充分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成就,充分认识不改革就会亡党亡国,从而引导朝鲜走上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之路。朝鲜的发展既可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又可减轻我国的援助负担,它的繁荣也会给我国东北地区带来更多商机。然而,这个政策其实只是我国的一厢情愿,且我国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成效并不尽如人意。朝鲜国内的保守势力根深蒂固,维护现有体制和既得利益是他们的首要目标,而改革势必会对现有体制带来冲击。这就导致朝鲜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的经济改革至今仍迷雾重重,举步维艰。朝鲜仍然坚持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坚持着先军政治。现在看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对朝鲜人民来说也许还是相当遥远的。

在引导朝鲜发展经济、融入国际社会无望之下,或许是我国该考虑应改变当前对朝政策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庞朕.从同盟到伙伴:中朝关系的历史演变[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84-88.

[2]李南周.朝鲜的变化与中朝关系——从“传统友好合作关系”到“实利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5(9):53-58.

[3]林今淑.中朝经贸合作[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4]高连福.东北亚国家对外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中国金融网.朝鲜当心玩火自焚 中国是否该重新考虑对朝政策[EB/OL].http://active.zgjrw.com/News/200962/index/369189882900.html.

[6]宿景祥.朝鲜:即将迈入新时代?[J].世界知识, 2010(20):13.

[7]凤凰网.金正日访华精心做安排 总在敏感时机隐蔽访问[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jinzhengrifanghua/zuixin/detail_2010_05/ 07/1493834_0.shtml.

[8]张玉山.中韩的关系回顾与展望[J].当代韩国,2010(1):1-9.

[9]环球网.中韩“政冷经热” 两国贸易额首破2千亿美元[EB/OL].http://finance.huanqiu.com/roll/2010-12/1373033.html.

[10]小山内宏.第三次世界大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

[11]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朝鲜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在韩国走马观花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
韩要求朝鲜为泄洪道歉
传朝鲜有11个候补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