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2011-04-07 20:30
关键词:列宁苏联政策

曾 笑

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曾 笑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内战结束后实施的一项改革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主要对新经济政策进行评价与反思,并谈谈它对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新经济政策;反思;社会主义建设

回首我国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在短时间内跻身于世界强大的经济体中,可以说我们取得的成绩非常辉煌,值得骄傲。我国历朝历代的领导人都非常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列宁在苏联内战结束之后自觉地把握住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对新经济政策进行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笔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其后来的终止为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苏联共产党虽然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是连年的战争使苏联的经济濒于崩溃,国民财富消耗殆尽,困难不堪。就连列宁自己也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1920年的煤产量为870万吨,只相当于1898年的水平;生铁冶炼量为11.6万吨,比1863年减少1/2;棉纺织产量只相当于1857年的水平;1920年的工业生产只相当于战前的1/7。[1]另外,大部分铁路和桥梁遇到破坏,粮食紧张、燃料不足、运输停顿、商品匮乏,形成了苏联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同时,经济上的困难带来了政治上的混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地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他们迫切要求取消余粮收集制,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工农的不满情绪也影响到了红军,1921年,在西伯利亚、乌克兰、唐波夫等省份出现了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暴乱事件。1921年2月28日,在波罗的海的喀琅施塔德基地还发生了红军水兵的叛乱。这一切都表明苏联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权危机。另外,在国际上,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但它的处境十分困难,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围之中,随时都面临着外国武装干涉的危险。

列宁曾尝试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在国内的物资匮乏和国际的武装威胁境况下,这一设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并导致了1921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事实证明列宁原先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经济占大部分的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2]“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简捷、迅速、直接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3]列宁认为,在当时经济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自由调节生产和货币流通。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于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第一,在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内战时期,苏联国内实行余粮收集制农业政策,农民生产的粮食,留足口粮外,其余全部上缴国家。这一政策对于应付战争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它严重违背了农民的意愿,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规定取消作为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办法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实物税;完成纳税义务以后剩余的全部粮食、原料和饲料,由土地耕种者自己全权处理支配。这样,征税以后的全部余粮农民可以自由周转,可以发展小私有经济。列宁对当时国内社会现状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他认为,这种小私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议的真理”,“而这种发展在有着千百万小生产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2]可见,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摒弃了在俄国建立统分统管的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是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具有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然后再过渡到共产主义。

第二,工业方面,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4]他明确提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入口的理论。他论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强调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进步。如果国家资本主义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大的胜利,那将及其可靠的保证社会主义在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4]

第三,商业方面,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商品生产和货币关系是相互排斥的。刚刚实施粮食税时,农民纳税后的余粮进行商品交换是不通过市场和贸易方式的,而是通过国家粮食机关和合作社进行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直接交换,但是,实践证明,这种脱离市场和货币关系的交换理论是行不通的。列宁是一位坚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指出:“现在,你们从实践中以及从我国所有的报刊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果是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由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5]从取消商品货币到利用商品货币的转变,表明列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俄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提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创新。

由上可知,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完全突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认识。从现在的立场来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可贵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化和发展。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能进行这个探索是非常难得的。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具体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国内既有的政治土壤的影响,加上列宁的英年早逝,没有对小农经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后继者斯大林也没有顺着这一思路继续走下去。在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就被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取代。

二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正如列宁所说的,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主要表现在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货币市场关系来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笔者认为,对于新经济政策,一方面,它是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效探索,另一方面,它的终止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是必然的,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首先,从理论上来看,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实事求是出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实践探索。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列宁通过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和新经济政策刚开始实施的经验,认为社会主义不能脱离过去的时代文化而凭空创造出来,对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他指出:“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6]列宁从国内实际出发,认为在一个大工业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列宁得出这样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社会主义。[7]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探索,同时又从苏联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另外,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新经济政策对苏联战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定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战后苏联的经济濒临崩溃,国民财富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表现得相当突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遭到重创,他们要求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苏维埃政权赖以建立的工农联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政治上的稳定也受到威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市场货币关系、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消除了苏俄的政治经济危机,使苏俄的处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开始回升,农民的情绪有了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顺利完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2.新经济政策终止的原因反思。新经济政策本来是符合苏联国情的,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但是它却过早的夭折,没有将其有效性充分地表现出来。笔者认为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和苏共布尔什维克党的理论准备不充分,没有对小农经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形势所迫。革命胜利后列宁的探索表明,在当时条件下,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应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而被迫实施的。就连列宁本人也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在当时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暂时的“退却”。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尽管列宁不愿预计究竟要实行多少年,但当党内有人提出25年的期限时,列宁认为是悲观了些,意即用不了25年。[8]由于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准备不充分,对在原本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不够。

第二,党的思想建设不统一。共产党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在理论和思想方面仍然处在不成熟阶段,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轨过程中,俄共(布)没有彻底肃清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左”倾观念,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教训缺乏深刻的总结和广泛的宣传。除布哈林等少数人外,作为整个党来说,始终没有实现这种思想转变。新经济政策在党内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在中央领导层也没有取得统一认识。党的整体理论水平不高,绝大多数老禁卫军和从军队中复员转到各个建设领域的其他干部因投身革命而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战争经验的影响很大,脑子里充满了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不清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许多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领会不够,甚至根本就不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一些人把新经济政策看成是与无产阶级原则格格不入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9]

第三,没有民主化的政治土壤是新经济政策终止的根本原因。任何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完善离不开相应的政治土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不能没有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换言之,苏联推行任何新的经济政策都要有赖于政治上的支持和配合,经济改革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保证。在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期间,经济改革虽然迈出了较大的步伐,但政治体制却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后来布哈林等人对斯大林中断新经济政策,用强制手段把农民赶进集体农庄的做法不满并提出强烈批评,但是这一斗争不是在党内公开进行的,基本上是在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内进行的,政治局还多次声明党内没有意见分歧,广大党员和群众并不了解情况。因此,苏联政治体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确立,导致了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第四,新经济政策的终止还与政策的不连贯性有关,由于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实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忽视党的自身建设,在1928到1929年斯大林要“抛开”新经济政策之时,没有能对其施加影响的渠道,对斯大林不顾党的决议自行其事的行为,也没有制约机制,导致了后来政策无法继续贯彻执行。新经济政策的终止暴露了党的领导体制的弊端,个人意志已经能凌驾于组织之上。

三 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笔者认为,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与我国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大致相同的历史前提,新经济政策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足本国国情,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邓小平曾对新经济政策予以肯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原因就在于这一政策准确抓住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基点—俄国的国情,并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运用到俄国实际中去。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在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于一体的独特的构想,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的求实作风、大胆探索的开拓创新精神、重视实践经验和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仍然是今天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更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与现时代的国情结合起来,以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发展,以实践发展推动理论进步,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重视“度”的辩证法的应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列宁对“度”这一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的灵活运用。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建立在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起作用的“度”的分析基础之上的,列宁认为,由于执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创造了打败地主和资本家进攻的“奇迹”,“但是同时,我们做得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必要的限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这里,抛开列宁对社会主义某种程度上的传统看法,他对“度”这一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应用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社会领域,任何政策的实行必须掌握一定的“度”。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问题在于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必须掌握一定的“度”,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在发展经济、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联经济最具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但是这一政策并没有持续下去,接下来指掌苏联政权的斯大林没有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导致这一政策的有效性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在这一点上给我们的教训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同时,还要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从苏联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来看,它暴露了党的领导体制的弊端,在某种程度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之上。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说,时刻注意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此外,还需要时刻加强党的建设。新经济政策的中断与党的理论建设水平不高、党内思想不统一有关。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政权的执政党,必须时刻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联系国内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的诱惑很多,加上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的和平演变战略,对执政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必须时刻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内的民主统一,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长远。

[1]何其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高放.“列宁预计新经济政策要实行多久”[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

[9]王晓荣.“试析20世纪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终止的思想理论根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21),4:31 -35.

[10]左凤荣.“从决策角度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J].科学社会主义,2001,4:39 -43.

[11]高继文.“二十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4.

[12]刘剑飞.“论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J].韶关学院学报,2009(30),2.

[13]刘长江.“小农经济与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政策选择”[J].唯识,2009,4.

[14]刘春蕊.“从苏联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16),3.

[15]曲升,张松伟.“苏联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J].韶关学院学报,2007,7:106 -109.

[16]王世涛,季开胜.“苏联‘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及启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6.

[17]王维克.“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评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0(16),1.

Abstract:The New Economic Policy was a reform policy which was implemented in 1920s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fter the Civil War.It was Lenin’s exploration of the socialist road and it provided us with some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This paper ties to make a brief evaluation of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to analyze its impact on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primary stage.

Key words:New Economic Policy;rethinking;socialist construction

Class No.:K512.53Document Mark:A

An Analysis and Rethinking of New Economic Policy in 1920s in Former Soviet Union

Zeng Xiao

K512.53

A

1672-6758(2011)03-0146-3

曾笑,在读硕士,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2009级,福建·厦门。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邮政编码:361005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列宁苏联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