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家文化对期刊编辑的影响

2011-04-07 07:35李路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稿件期刊

李路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208)

浅论儒家文化对期刊编辑的影响

李路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208)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期刊编辑作为文化传播的中介者和组织者,责任重大。本文选取儒家文化主流的“仁、义、礼”三方面,分述探讨了“仁、义、礼”对期刊编辑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提高编辑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仁爱;期刊;编辑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日,仍影响着人们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与为人处世方。那么传统文化是指什么?从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可理解为,以孔子创建的“仁、义、礼”为主的儒家文化,老子创建的“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以及随后外来的“慈悲济世”释迦牟尼创建的释家文化,儒、道、释构成的三股主流文化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历史知识的精髓体现。究其起源年代及深远影响力,无可厚非,儒家文化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统治地位,为传统文化的“心魄”。本文仅从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等中撷取“仁、义、礼”三方面的积极精髓部分,探讨其对现代期刊编辑的影响。浅显分析,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1 以“仁”为本,构建编辑与作者间的和谐

“仁”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随着西周末年宗天神学的衰落和人本主义社会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从宗天神学中发现了“人”。先贤孔夫子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中又发现了“人”的本质是“仁”,并将“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1],构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体系,为儒家伦理哲学的开端。“仁,亲也,从人,从二”,表明人与人间应该以爱相互对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每个人都享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应多站在他人角度多替他人着想。那么儒家文化的“仁”包括哪些?“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仁民爱物、民贵君轻,及最高境界——天人合一”[2]。古代“仁”与“人”通假,可理解“仁”的含义为凡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要有仁爱之心,奉献之心,推己及人之心,而不苛求他人,“以人为本”,这种观点,至今仍在大力提倡重视。

编辑出版工作中,编辑首先会接触到不同个性,不同学识水平,不同技术职称自然人——作者。和编辑一样,作者也是期刊刊物的支柱,期刊刊物的社会效益,既要靠编辑的努力,也要靠作者的努力,因此,编辑怎样与作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尊、互动的合作关系对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儒家文化中的“仁”对这种关系的处理给了编辑很好的建议和方法,以仁心沟通作者,以仁心对待作者论文,要有推己及人之心,一切即“以人为本”,但注意“不以人取稿”。“不以人取稿”和“不以貌取人”一个意思,体现在编辑应一视同仁对待各方作者,不以作者的身份等不同而选择性的对待,亦即对待任何作者来稿一视同仁,善待每篇来稿,但不是唯作者之意是听,而放弃编辑的本职,只是应多站在作者的角度多替作者考虑,因为每篇来稿都凝结了作者居多的心血,要珍惜作者的劳动,要避免人情稿、关系稿等的刊登。“不以人取稿”如对学有建树的知名专家稿件除学习它外,不能盲目相从,仍按照以下所论“三审制”进行审稿;而对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所选题新颖的“苑苗”论文要格外加以爱护,这部分稿件可能属于,稿件在体例结构上欠缺,或文字描述上不到位,或内容组织过于简单,而整篇论文有其新的观点,新的亮点,选题新颖,可考虑和作者沟通后,按照三审制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直至达到刊物用稿要求。

“仁”对编辑要求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对待作者修改稿件时要有平和谦虚的态度。简单理解“仁”字字面意思应该涵有“谦虚和蔼”的意思,和其本意相符合。稿件经过三审制审稿后,不管审稿通过与否,都会有一中肯合理的意见。对于审稿通过的论文,编辑怎样与作者进行恰当沟通,将审稿意见传达与作者,使作者对于审稿意见能心悦诚服接受。其实,良好平和谦虚的态度应该每个作者都能愉悦接受,并能获得作者的尊重,编辑不能因为一点“文权”而自以为高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和作者进行交流时,编辑自己也可从作者那里吸收“营养”,这是一种互动性的合作关系。

2 以“礼”为准,坚持“三审审稿制”

儒家文化“礼”的核心内容是“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礼记·大传》),“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贾谊新书》卷六《礼》),其意为只有尊重伦理常理,严守礼法才能使社会、家庭安定团结。当然其相互之间如君与臣之间,父与子之间等有对于对方的要求,但还是涵盖了等级辈分的意思。实际上,至后来,孔子所讲的“礼”更多理解为讲秩序、讲等级。那最早的“礼”大都用于国家祭祀和祖先崇拜的宗教礼仪活动中。随着国家的形成与建立,“礼”成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称为礼制,礼的实质在于确立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3],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维护政权的手段,后来这种严格的等级秩序逐渐显现一些弊端出来,如逐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等。礼的实质在于庄敬,所谓:礼者毋不敬也“(《礼·曲礼》),是当时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之一,一如《论语》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足”。意即社会政治生活,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制使人成立[4]249,有了“礼”的约束,任何事物至少可以避免事态无序化、恶性化发展。其实大到依“礼”治国,小到也可依“礼”治家,依“礼”治理各个行业,用于编辑出版行业,可以延伸理解为,依“礼”约束个人不当用稿行为。

期刊出版工作中最忌讳的是编辑凭个人意愿武断用稿,一旦个人武断用稿,期刊稿件的学术质量难以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高低决定了期刊的办刊水平,怎样获得质量上乘的稿件对期刊来说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实行三审审稿制度并编辑严格遵守执行,可以避免编辑个人武断用稿情况的发生,并为提高期刊论文学术质量提供有力屏障。“三审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出版管理制度。具备三审资格的人选为:初审,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责任编辑);复审,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人员担任;终审,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担任[5],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大多数编辑特别是高校期刊编辑一般是以自身原有的专业进入期刊社工作[6],所聘技术职称为其专业方面职称,但总的来说,其三审制人选也是由具备初中级,高级职称人员逐级担任的。由此可以看出,三审制审稿是由逐级职称级别的人选按照逐级程序进行审稿,其实这就是指的行业秩序、制度,每个行业有其自身的行规,才有可能规划成行、成圆。

“三审制”这种团结协作工作关系体现初审、复审、终审人员与专家等共同承担着严把期刊学术关,保障期刊质量的责任。要说明的是,稿件的“三审制”等级审稿秩序非封建社会主权治国的等级制度性质,只是如上所说,依“礼”约束事物的无序化发展,使之规矩成圆而已,我想,在这层面上两者应该是相关联的。

对于“仁”和“礼”的关系,孔子认为,礼居于次要地位,仁是本,礼是用、是末。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要合乎仁,礼可以损益变通,而不必拘泥[4]9,由“礼”归“仁”,由此可见,孔子非常推崇“仁治”,凡事主张以“仁治”为主。

3 以“义”为上,维护正义权衡利益

“义利之辨乃人禽之别”,君子与小人,义与利之间不同,讲“义”的为人,讲“利”的为禽兽;“放于利而行,多怨”[3]129,只依据利益来行事,会招致很多的怨恨指责的,让自己陷入道德沦丧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135,告诫人们在分辨“义”与“利”之间孰轻孰重时,应如君子一样有着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重视道德正义,不将追求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事目的,反对如小人样随顺随意着自己的欲望,贪图各种名利。不然,过分追求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的冷漠,社会也更加缺乏诚信度,凝聚力。

同样作为期刊编辑,编辑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决定着刊物质量的高低。学术质量是期刊刊物的“生命力”,轻视质量,刊物的“生命力”严重受影响。如果编辑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或巧借各种名义收取作者各种费用,却从不考虑论文的质量,这种重“利”的行业作风,只会导致期刊质量严重下滑,最终经不起学术检测,甚至遭遇停刊。特别对于现在许多期刊面临着体制改革转型之期,期刊需要自筹资金,自谋出路,更遭遇着“利”的严重挑战。怎样权衡“义”与“利”间的关系关乎着期刊的生存。总的来说,期刊存在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编辑只有端正自己的道德作风,维护正义,严格审核稿件,杜绝金钱诱惑,如君子之“义”一样坦荡对待每份稿件,择优录取,以质取稿,刊物学术质量自然提高,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自然又会吸引更多更好的稿件资源,期刊一定会进入良性循环。

分析儒家文化的“义”、“利”之间不单单体现在对金钱、对利益方面的价值取向上,另一方面“义”的意思体现在为人“正气责任”上。编辑应以“仁”对作者、稿件外,其实还应以“义”去对待稿件。以“仁”对作者和稿件如上所说,以“义”对待稿件,与“仁”并不自相矛盾,编辑除应珍惜每篇稿件,不受其他人为因素影响,一视同仁外,对待每篇论文的审稿与修改、编辑加工等应严肃认真。编辑加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的工作,包括消灭差错,规范格式体例,名词、计量单位国标化,统计学分析、图表处理正确与否,正确用词用句,核对引文,甚至组织内容等等,编辑以“义”的标尺严格要求,当然就自觉维护了论文的学术性与严肃性,维护提高了期刊的质量。

4 小结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浩瀚如海。历经了7个发展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及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6],贯穿了中国大部历史发展历程,其论及的思想、道德、规则、主张,深深根植渗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习俗、政治体制及人们的内心思想、行为准则中。读中国书能使人沉静,其实,读中国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更能使人明智,使人明鉴。到现代,从国内民间不断涌现的“读经热”,包括从孩童时期即抓起,到西方“孔子学院”、“孔子学堂”的海外开设,有力证明了儒家文化的深远传承影响及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魅力。

编辑作为专门从事文化传播的中介者与组织者,肩负重担。同时,编辑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实现了人类文化的不断地积累与传承,及自身不断吸取文化知识,逐渐提高人文修养,可见编辑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当然,本文的意图并不是希望一味的尊古从圣般去学习传统文化,许多事物的认识或因局限于当时社会现实,具有双重性,有其正面促进作用,也有其消极负面影响,即便包括文化大学儒家文化。不过好的东西当然要继承,还要发扬,不至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逐渐丢失她。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小部分,且对各部内容试着进行讨论的也只是其冰山一小角,难以以偏概全。但大多国人都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并可能将这种文化的影响成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探讨儒家文化对期刊编辑的影响,和两者间的联系,有助于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更有助于提高编辑素质,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4]460要成为君子之人,应如儒家文化之“仁、义、礼”等积极进取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这对于现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浮躁现象,同样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

[1]葛荣晋.儒家“仁学”的现代诠释[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3(2):13.

[2]吴铸新.论中国儒家思想的仁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6-60.

[3]韩冰.礼入与法出礼入行——解读儒家思想中的“礼”[J].法制与社会,2009,(25):9.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66.

[6]李路丹,高 川,徐爱良.高校编辑心理常态化与期刊质量[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32(4):95.

[7]杨 红.试论儒家思想现代价值及其对学术的影响[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49-52.

Impacts of Confucian culture on periodical editors

LI Lu-dan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Confucian culture;Ren’ai(Benevolence);periodical;editors

R238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1.11.023.073.03

〔Absrract〕The author selected Ren(Benevolence),Yi(Righteousness)and Li(Propriety)in the mainstream of Confucian culture to described the impacts of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and propriety”on the quality of journal editors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fucian and editors.

2011-09-14

李路丹(1971-),女,湖南郴州人,主要从事期刊编辑工作。

(本文编辑 杨 瑛)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稿件期刊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期刊问答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