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体系创新的具体路径探析

2011-04-09 00:17张明月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原理

张明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与体系创新的具体路径探析

张明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辐射面广、理论性强、教学任务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只有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符合教师授课实际,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作用得到真正落实与发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的同时,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基于“原理”课教学辐射面广、理论性强、教学任务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育宣传与学生学习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符合教师授课实际,贴近学生专业学习的新型教学路径,真正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便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题。

一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素质,真正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基地的“培训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充当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原理”课教师而言,更应该是博与专的完美结合,即除具备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素养外,还应密切跟踪理论前沿,拓展相关专业领域,及时更新教学资源等等。但这对目前从事“原理”课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由于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没有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不足,[1]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往往只能胜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或科学社会主义某一个学科教学的需要。

因此,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建设规划工程。按照专兼职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大力引进马克思主义学科范围内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要强化“原理”课教师的在职培训,组织好教师参与省市教委对全体高校“原理”课教师的轮训计划。制定“原理”课师资培训计划,采取攻读学位、学术交流、国内外访学或考察、脱产进修、专题培训、课程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创新教师互动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悟敏锐,要想使“原理”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2]那么教师就应该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构建符合“原理”课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是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单向式教学方法,代之以案例式为主,包括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项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般说来,和学生的专业实际、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案例在使用上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课堂提问、讨论、辩论等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激活课堂的沉闷气氛,营造出人人参与、轻松活泼、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优势,不断提升理论课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但是在运用视频资料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切忌千篇一律,把“满堂灌”变成“满堂放”,把多媒体变成“单媒体”,把教师变成幻灯片放映员或图片、音像资料解说员,[3]导致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疲劳,从而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二 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真正解决学生“学”的问题

1.建立科学的“原理”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

“原理”一般都是大课,不同院系几个班级一二百甚至更多的学生一起上课乃是家常便饭,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且“原理”课是“两课”四门课中文本性、理论性、抽象性特点最为突出的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所以,必须建立科学的“原理”课程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终提升“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加以实施:一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占到40%至50%,除考勤外,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商讨后拟题,以提问回答、讨论辩论、评析案例、制作课件、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开展;二是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论掌握程度、课件制作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综合打分,记载成绩的标准或尺度可适当放宽些,重在鼓励其参与;三是增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一切可能之机,组织学生到比如南街村、刘庄、小冀镇、红旗渠等示范教育基地进行调研,回来后撰写报告,根据涸查报告的质量拟定等级等等。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同时也给教师增添了不少工作量,所以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学校也要在计算工作量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2.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

目前不少高校“原理”课考核主要还是侧重于期末测验,考核办法多以闭卷或开卷方式开展,使得课程考核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笔试多、口试和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4]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原理”课的积极性。为使考核成为督促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应把考核纳入到平时教学过程之中,建立一套开放式的综合考核系统,具体做法如下:总体成绩由平时成绩、口头测试、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平时成绩。由作业和出勤两部分构成。作业结合所学内容,精选社会现实材料编写材料训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处理、综合驾驭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出勤可视全勤、病事假、旷课等不同情形分别予以相应的奖惩;第二部分:口头测试。可在平时教学环节中进行,以课堂讨论、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这不仅从客观上消除了学生作弊的因素,而且还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第三部分:期末考试。可采用集体出题或题库抽题、教考分离、集体阅卷及考后的分析、总结等等方法措施,尽量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公正性。可尝试以网考的形式进行,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建立试题库,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开放考试平台,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模拟测试,再全校集中在网上考试。

三 贴近学生专业实际,积极促进“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1.“原理”教学体系中的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原理”课是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而本科专业设置可谓多种多样,培养目标也千差万别,一样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多元化的专业需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欲望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5]当前,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日益凸显,与其专业相关的则主动学习,可有可无的则较少关心。只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真心实意地感觉到学习这门课程对个人专业学习或今后就业的巨大作用。同时,“原理”课自身内容也决定了该课程具有教学过程中一般与个别的高度统一性:“原理”课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内容非常丰富,而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展开并联系实际的地方也非常多。比如哲学部分,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与各门具体科学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各个具体科学存在着指导作用,各门具体科学的知识也印证着哲学原理,并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哲学的认识,这对于从事具体专业学习的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尤其具有说服力和认同感;而经济学部分,包括商品、货币、价值、价值规律等,其内容跟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几乎跟每个专业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如何让这些知识成为大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的得力助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选择,这也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应有题中之意。

2.“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教材和实际教学过程在表现方式、理论阐述、知识架构等方面又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教材编写反映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流水准,而教学过程直接面对的是青年学生,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考虑他们当下的所思所虑、接受心理和思维特点,否则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6]而且相比较于其它课程,“原理”课的思辨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更多地谈论的是“形而上”的问题,这对于从小接触快餐文化、虚拟网络、应试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两者之间的反差可想而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好这么几个关键环节:一是以教材为蓝本,在坚持教材理论体系、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的前提下,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二是善于捕捉新鲜元素,积极转换表达方式,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诠释抽象的理论,引发学生的共鸣;三是充分调动现有技术手段,大胆尝试、探索新型教学互动模式。诸如QQ、博客、MSN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拓展师生互动空间,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1]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学习辅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

[2]常百灵.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79-81.

[3]唐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又爱又怵?[N].人民日报,2005-03-07(4).

[4]纪安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矛盾及解决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0(1):121-122.

[5]李跃华.基于不同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学理论,2010(21):262-263.

[6]黄伟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9(5):57-61.

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urse

Zhang Mingyue

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faced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Only has some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been ma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s,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can be implemented so as to bring the Marxist theory into full play as the main channel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education reform;teaching mode

G641

A

1672-6758(2011)12-0011-2

张明月,博士,讲师,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邮政编码:454000

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体系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SJGLX130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概论原理
青铜器辨伪概论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