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初探
——以长江大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

2011-04-10 08:27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31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

(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尤其是各类工程人才,还难以完全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改革高等工程教育势在必行。为了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行业企业需求,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 “卓越计划”),并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召开了 “卓越计划”启动会,全国61所高校被列入第一批 “卓越计划”实施高校。

为了尽快加入 “卓越计划”,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了以院长、教学院长和相关专业系主任为核心的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 “长大机械卓越计划”)研究小组,通过参加教育部组织的 “卓越计划”专题研讨会,依据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以及有关工程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1-4],研究了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结合多年来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在多次不同层次研讨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卓越计划”特点的理解,联合相关企业提出了 “长大机械卓越计划”的培养实施方案。限于篇幅,笔者仅就培养模式、企业培养方案进行论述。

1 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 “3+1”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在前3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与机械学科相关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完成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相关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工程能力;在第4学年,学生在相关通用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和专门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学习和实践,其重点为实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 “机械专业”)与相关合作企业(如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第三机械厂、江汉石油钻头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四钻石油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四机赛瓦石油钻采设备有限公司、巨鲸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联合制订了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结合合作企业的产品研制、开发、生产过程以及产品的供应和配套,以项目制和轮岗制形式,完成包括制造工艺、加工技术、生产现场管理、技术服务、零部件(或产品)供应与配套、设备运行维护、项目设计(或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在机械装备企业中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生产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行 “2长1短”学年教学的学期制 在前3年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做好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教学与实践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实行 “2长1短”的学年教学3学期制,长学期大约为18周,短学期大约为5周。长学期主要安排机械专业的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学生按照 “卓越计划”中的校内学习阶段培养方案进行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短学期主要将学生安排在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及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学习实训。

3)采用 “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 从2年级开始,为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行业)2名导师,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与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联合制订学生在学校和企业期间的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内容、要求、实施办法以及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将专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为引导,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创新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协作的能力。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将组成联合考核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学生进行相关考核。

2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型工程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产品开发、设计、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与维护;通过参与项目和现场产品生产环节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融入制造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营销、服务全过程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机械基础工程技能训练、设计制造能力学习和企业现场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实习,充分认识生产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方式,体验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灵活处理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2)培养标准 根据教育部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结合学校和相关合作企业的实际,笔者从工程技术知识、工程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4个方面提出了长江大学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46条具体标准,确保学生具有较全面的通用机械和石油特色机械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工程职业素养;具备运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和工程管理能力,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等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表达、沟通和交流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计划 按照 “卓越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把人才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2个培养阶段,校内阶段学习3年,企业阶段学习1年。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如表1所示。

表1 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学习阶段课程设置表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30-36,43.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4]余寿文.大学者,育才之谓也——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十议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8-15.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