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流域土家族八坪谭姓源流考

2011-04-11 20:39谭华梅
关键词:始祖巴东

谭华梅

(恩施自治州博物馆,湖北 恩施 445000)

清江流域巴东清太坪桥河落婆坪是土家族八坪谭姓发源地。本文拟从考古、文献、民俗等方面,重点对八坪谭姓源流进行考察、阐释,以期对巴东八坪土家族谭氏源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一、学术界关于谭氏起源的讨论

有关谭氏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说法有三种:嬴姓说、姒姓说和巴人说。

(一)嬴姓说

嬴姓谭氏为黄帝裔孙伯益之后裔。黄帝娶西陵女螺祖生二子,长子玄嚣,次子昌意。玄嚣(即少吴氏又名青阳帝)生峤极,峤极生帝喾(高辛帝),帝喾有四子:后稷、挚、契、放勋。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高阳帝),高阳帝生二子,长子穷蝉,次子名鲧;穷蝉生敬康,鲧生大禹(夏朝之始祖)。敬康生一女,名女修。高辛帝之子挚同女修结合生大业,大业生皋陶,皋陶生大费,大费叫伯益。伯益起源于嬴,其父曰皋陶,母曰女华。因伯益佐舜调训鸟獣,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为嬴姓。伯益之后以佐商国,诸世有功于商,故嬴姓多显,逐为诸候。谭氏先世在殷商晚期封为谭国,并封地谭城(今山东省济南平陵县)。周灭商后,周武王再封谭子为诸候,子爵(所以有谭姓出自“子姓”之说),谭子将国都迁于城子崖南。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路史·后纪七》云:“少吴之裔伯益之后有谭等十八国皆嬴姓。”《中国人名大辞典》说:“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姓谱》、《中华姓氏寻根》说:“谭,源出于嬴姓,周代有谭国,为伯益后代的封国,公元前684年,被齐国灭掉,谭君逃往莒国,以国名作为姓氏,就是谭氏。”《新百家姓》说:“谭姓正宗源出于嬴姓,是以国命名的姓氏,周代有谭国。是伯益后代的封国,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国人逃至莒国,他们便以原国名谭为姓,称谭氏。望族在弘农郡。”

(二)姒姓说

姒姓谭氏为黄帝孙大禹之后裔。黄帝次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高阳帝),高阳帝生二子,次子名鲧,鲧生大禹(夏朝之始祖)。大禹即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帝禹。他的母亲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后来大禹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姒姓谭氏夏朝被商所灭。《百家姓辞典》引用明代苏平仲所作《谭氏家谱序》记载:“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莒,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焉。”

(三)巴人说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盘瓠之后。据《万姓统谱》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盘瓠之后,望出弘农”,称“巴南谭姓”。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妻以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盘瓠,下令后盘瓠遂衔吴将军头造阙下,帝如约以女妻之。盘瓠负女入南山室终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传说盘瓠与高辛帝女儿生六男六女十二个孩子有十二姓,即盘、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瞫姓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谭、覃、潭三姓,原始瞫姓消失。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说法虽各有其据,但后两种说法,尚缺乏考古学实地与实物佐证,谭姓出自嬴姓之说,被山东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文献史料和谭氏族谱所佐证。

其一,城子崖遗址发掘发现的遗迹和出土文物证实,谭姓具有千年历史。古谭城1928年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首次发现,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1989年至1991年再次进行发掘,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周代谭国故城遗存(史称灰陶文化),下层首次揭示出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在遗址周围发现三城墙叠压遗迹,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城、夏代的岳石文化城、商周时期的谭文化城[1]。伯益生活的时代是龙山文化时代晚期,谭国故城遗址中“井”的发现印证了古史传说中“伯益作井”的记载。笔者认为,谭国故城的文化堆积和“三城叠压”的城墙遗迹印证了古史记载:“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为伯益开辟的皇覃氏故地;“夏代岳石文化”为夏启夺伯益政权后,谭人西迁,皇覃氏故地的城子崖住满夏启姒姓后裔形成;“商周谭文化”为殷商晚期伯益后裔所建谭国故都和周灭商后谭子将国都迁于城子崖之南的遗迹。

其二,谭国的建立约在殷商晚期。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成汤领导下消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强大的殷商帝国。谭与商族的先祖同属东夷集团,并一直受着夏王朝的压迫,商汤灭夏,伯益之后以佐商国,诸世有功于商,故嬴姓多显,逐为诸候。启夺益政,谭人西迁,皇覃氏故地的城子崖住满了夏启的姒姓后裔。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初,也就是殷商晚期,西迁的皇覃氏部落举族又迁回了肇祖伯益开劈的祖居故地城子崖,建立谭国。公元前11世纪,周取代了殷商帝国的地位,据谭国当时在东方诸侯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对商朝始封的古谭国采取了承认的政策。周武王七年,再封谭子为诸候,子爵。顾东高著《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和《城子崖考察报告》均认为谭之立国是在商代。城子崖遗址博物馆焦馆长认为古谭国在商末公元前1200年左右建立。

其三,谭国古城的位置在山东济南平陵县西南,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

二、八坪谭姓始祖起源神话传说

(一)八坪谭姓始祖起源神话

关于八坪谭姓始祖起源的神话传说颇多,在鄂西南山区广泛流传着《鹰公公和佘婆婆》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叫佘香香的姑娘,因战乱逃跑了七天七夜,中途与恋人失散,她来到一座大山(如今叫纱帽山),她躲进一个又黑又深的大岩洞(如今叫“响洞”),追兵找不到香香,就塞住洞口,设下“饿马摇铃”和“悬羊击鼓”之计走了。香香以为追兵没走,躲了几天不敢出来,就朝着洞内走去,她来到一条阴河旁,摸到一口盆子,坐在盆里任随漂流。不知漂了多久来到另一个洞口(如今叫“神仙洞”),上下都是悬崖,香香不由得仰天恸哭。忽然,从远方飞来一只鹰歇在洞口,像人一样让香香趴在它的背上,并祝福说:“谭氏有后,当得不死。”轻轻展翅把香香驮下山崖,落在一块平地上(即巴东落婆坪)。香香又饿又渴,锦鸡用爪子刨出凉水(即现在的金鸡水)让香香喝。太阳落山的时候,那鹰又飞来了,它抓着一大包东西,里面有苞谷粑粑、种子,还有一把镰刀,香香在鹰的陪伴下开荒种地,过着艰苦的日子。一天晚上,香香梦见两只小鹰闯入怀中,次年生下一男一女,姐姐名芝兰,弟弟名天飞,因她住处旁有一个绿色水潭,便指潭(谭)为姓。姐弟一天天长大,香香临终时把姐弟俩叫到身边嘱咐:“我在危难之际,鹰子救了我的命,以后你们要尊敬它。”说完就死了。姐弟将佘香香葬于金鸡水的北面;姐弟俩将鹰子视为“恩公”,叫它“鹰公公”。不久“鹰公公”也死了,姐弟俩将它葬在金鸡水的南面。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姐弟凭借天、地、人三合造就*三合:即天合、地合、人合。天合指天飞、芝兰各执一香,分立两个山头,两烟相合;地合指他俩各执一块磨石,从两个山头滚下相合;人合指两人绕山而跑,不言而遇。,结为夫妻。所生八子,坐落八坪,俗称“八坪谭”,即长子桂寅,住苜蓿坪;二子桂传,住大田坪;三子桂芳,住水流坪;四子桂旺,住双社坪;五子桂甫,住家社坪;六子桂林,住山羊坪(四川);七子桂枝,住磨石坪(长阳);八子桂海,住落婆坪。

(二)始祖神话的文化阐释

这个传说故事中,除了鹰将佘香香驮下山崖和双鹰入怀生子女、兄妹成婚等具有神话因素外,其余情节与当时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据考证,传说中的地名“响洞”、“神仙洞”、“落婆坪”、“金鸡水”以及“八坪”均实有其地,其地理环境和民族特征较为显著,谭姓是人数最多的大姓。

1.始祖神话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于现实生活。《鹰公公与佘婆婆》这则谭氏始祖神话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传说的前部分与巴东落婆坪《明故太祖妣谭母佘老太夫人之神道碑》碑文记载内容基本相符,具有神话色彩的鹰将佘香香托至崖下侥幸得救这一情节,与当时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联系起来,在那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老鹰经常出入森林与岩洞口,佘氏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见鹰飞来,跨鹰及地,侥幸得救,还是符合情理的。前部分追兵设计的“饿马摇铃”、“悬羊击鼓”和后部分佘香香梦“双鹰入怀孕育生子”、“兄妹凭借三合造就结为夫妻”,没有史料证据,笔者认为是人们在长期的口耳相传中融入了汉族文化因子,编造出来,增添传说的神奇色彩。

2.始祖神话蕴含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暗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始祖神话中佘香香来到一个洞口,上下都是悬崖,忽有巨鹰至,伏身作人言,令其暝目登背勿恐。因祝曰:‘谭氏有后,当得不死。’佘香香生下天飞、芝兰兄妹,指潭(谐音谭)为姓和临死嘱咐兄妹:“是鹰子救了我的命,你们要尊敬它”几个情节中,为什么要托巨鹰之言交代佘氏孕育的是谭氏后裔?生下始祖天飞后,为什么要“指潭(谭)为姓”?均缘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群雄争霸,土寇猖獗,始祖谭天飞之父谭殷隆被白汉王追至长阳,斩八斗坪,佘太君避及响洞,甩掉追兵,遇鹰获救。在那种“一人有罪,株连九族”的历史背景下,佘太君不敢直接说出始祖姓氏,因丈夫谭常凤字殷隆, “殷”同“鹰”谐音,所以巧妙地托“巨鹰之言”和“指潭(谭)为姓”交代始祖姓谭,避免受到牵连。八坪谭氏七房族谱序《弘农氏源流总序》隐约可知:“至元季,天下鼎沸,干戈四起,群雄跋扈,故家逊黄荒,我祖公殷隆妣佘氏太君,由豫章来楚北……是时也帐帐无焉,招数年之兵歼,先绪克绍是殆天有其衷而明之飞来者,故命公以名曰天飞也。后人不解其意,至托玄鸟兴商、赤鸟兴周之说,以为吾祖乘鹰而降,啖亶其然乎?”相传八坪谭氏始祖谭天飞所生八子,每房派系不同,也缘于这种避讳,暗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

三、八坪谭姓源流考证

古人云:惟木有本,惟水有源,虽其枝叶茂密而不离乎本,其流派益长而靡失乎源。

(3) 试件抗震性能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但幅度不大;适当增大轴压比,尽管对试件承载力有利,但试件抗震延性明显降低;

(一)八坪谭姓起源

谭姓源于黄帝之后,与商同姓,起源于山东。公元前684年,谭国破灭,谭子奔莒,留在故国的谭姓人以国为姓,留居山东。谭姓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部分谭姓沿东海岸迁到吴越地区;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各姓举族迁徙以避战乱,谭姓也大举南迁,使得一个典型的北方谭姓变成了南方谭姓。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鄂川黔谭姓大聚集区。我国民族划分时,将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谭姓划归为少数民族,如广西西北部的谭姓为毛南族,广西和云南东南部的谭姓为壮族,湘、鄂、川、黔四省结合部的谭姓为土家族。

清江流域八坪谭姓祖先是隋唐时期开始南迁,先到河南,后辗转来到江西等地,唐玄宗时期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州大栗树迁入湖南茶陵,始建茶陵世系,宋孝宗年间迁居颍州,元末明初,由颍州太和县来鄂避难,落籍清江流域巴东落婆坪。一是有谭姓族谱及碑刻文字记载,二是有清江流域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与城子崖遗址商周谭文化有一定渊源。

元仁宗《大谭史谱序》记载:“我谭氏,乃商族之子孙,黄帝族之后也。……西庄佘氏街而有谭祯辅公,乃翰林科甲。疫葬于佘氏街。生子有路建、路松、路遥。”《建始县民族志》[3]记载:“周襄王时,太原谭贤为周大夫,因时局艰难,作《大东诗》以辞官回籍为民。后被荐出仕南京凤阳府,落籍永州太和县西庄佘氏街。其后裔谭真辅为翰林科甲,谭真辅生三子:路见、路松、路遥。……谭路遥传数世而至谭应隆时,正当元末,天下大乱,谭应隆同夫人佘氏及家丁奴婢由永州太和县避难至鄂西地区。……佘氏正有身孕,被贼寇追杀,藏于巴东响洞中而后得救。”康熙《大谭宗谱序》记载:“谭路建,系南京直隶凤阳府,颍州太和县……自路建公,传五代至子甲公,生十二郎。”乾隆谭定国敬撰的六房*六房:即六子。始祖谭天飞所生八子,坐落八坪。“八子”俗称“八房”,依次为长房、次房、三房、四房、五房、六房、七房、八房,下同。族谱《大谭源流序》载:“谭祯辅之子谭路建,生一子谭绍。汝益公乃谭绍之子也。出任四川成都府知府。抱惊寒游猎。而来楚至巴东二都落业,置有黄金大墓为记,子孙是以此而其地大墓坪也。汝益公生一子名曰仲山。仲山公生四子*谭汝益之子谭仲山生四子,名“谭修简、谭修能、谭修衢、谭修庆”,称之“麒、麟、鸾、凤”。。我祖修简而生十二子,称之十二郎。我祖十二公,名常凤,字殷隆,号舜禹,自小求学进士,天康(今南京)凤阳府知府。因元顺帝刚愎自用,措置无能,群寇四起。郭子兴攻克凤阳。太祖共济夫人来楚避乱。而近故里,遇土寇之猖獗,太祖遇难”。” 民国甲子年所立的恩施沙地乡社淌坪 “谭姓宗谱序”石碑记载 :“始祖籍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州大栗树人氏。麒麟鸾凤,始自四祖分支 。至元末明初,麒公自江西而迁楚北,再由荆州石码头徒居巴东落婆坪。传至绪公,妣佘君,生祖八人,分居八坪。”

道光三年(1823年)所立《明故太祖妣谭母佘老太夫人之神道碑》位于巴东县清太坪镇桥河村落婆坪。碑文记载:“太祖母姓佘氏,元末人也。”相传元季之乱,蜀楚骚甚,太夫人从太祖避乱山中,遇土寇猖獗,遂相失。太夫人走避本邑响洞,及出则峭壁万仞,鸟道俱绝,太夫人仰天大哭。忽有巨鹰,伏身作人言,令其暝目登背勿恐。因祝曰:“谭氏有后,当得不死。”遂跨焉。甫闭目间,身已及地。后人因名其地曰:“落婆坪。”纪实也。其后,太夫人生一子,讳天飞。天飞公生子八,长桂寅、次桂传、次桂芳、次桂旺、次桂枝、次桂甫、次桂林、次桂海,分居八坪。太夫人乃从含饴弄孫之余寿终于太平时焉,葬于本坪锦鸡水之北。孫等系桂芳公之裔也,居与墓邻。有族长承举,年八十一,见墓门荒颓,恐久而失传也,爰为倡首,督众修理,并勒石纪异,以志盛德不朽云。(子孫署名从略)道光三年(1823年)清明前一日立”。 佘太君碑林现被公布为恩施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乾隆年间的《三房族谱源流序》、咸丰九年的《四房族谱复序》、光绪二十二年的《五房族谱序》、中华民国的《七房族谱序》和《八房族谱序》均有记载。三房族谱中“巴东鼻祖开族世繁录”对鼻祖描述更详细:“鼻祖:谭常凤,字殷隆,号舜禹,生于元仁宗五年。佘氏元仁宗九年生于南京凤阳府、永州太和县、西庄佘氏街。”以上对鼻祖(佘氏)姓名、出生年月的记载,与笔者考察所见到的八坪谭姓三房后裔、巴东水流坪现年81岁的谭元崇老人所讲述的基本一致。

笔者根据历史文献、谭姓族谱综合分析考证,发现八坪谭姓起源的文献记载中因地方方言和口传因素,不少人名、地名有误。《建始县民族志》中人名有误,“谭应隆”应为“谭殷隆”, “谭真辅”应为“谭祯辅”,“谭路见”应为“谭路建”,查阅元至民国谭姓谱书均可考证。八坪谭姓各房族谱和《建始县民族志》多处记载的“永州太和县”,地名“永州”有误,应为“颍州太和县”。其一,“颍州”属今安徽省,而“永州”属湖南省。其二,八坪谭姓先祖自谭贤落籍颍州太和县西庄佘氏街,其后裔多在南京凤阳府颍州太和县任职:西庄佘氏街而有谭祯辅乃翰林科甲,谭祯辅之子谭路建系南京直隶凤阳府颍州太和县,谭路建传六代至谭常凤为南京凤阳府知府。 其三,据“太和县”、“凤阳府”历史沿革分析判断:“太和县”宋开宝六年(973年)属颍州;元大德八年(1304年)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明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毫州;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可见太和县宋至清一直属“颍州”,历史沿革从来没有属“永州”。谭常凤为南京凤阳府知府,“凤阳府”元朝改属临濠府,明初改属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由此看来,谭姓先祖谭贤及其后裔任职地点应该是“南京凤阳府颍州太和县”。

从清江流域早期文化遗址发掘中,隐约可见八坪谭姓源流。由邓辉先生主持发掘的清江流域水布垭坝区的岩屋顶崖墓,属于西周时期的崖葬墓[6]。清江流域香炉石遗址附近[7]两处崖墓出土器物的这种“夹砂褐色”“陶质胎薄”“饰方格和细绳纹”等特点均具有山东城子崖遗址谭文化的痕迹。

(二)八坪谭姓始祖后裔分布

1.八坪谭姓始祖谭天飞简介。始祖谭天飞,生于元季,南潭千户*千户:官名,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于万户,下领百户。明朝沿置为千户所长官,正五品。隶属于卫,下设百户。清朝于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土官中置千户一职,正五品,管理所辖部族及士兵。,耕读为本,娶戈、倪二夫人,所生八子,坐落八坪。

谭天飞墓位于巴东县清太坪镇桥河村落婆坪,为道光三年(1823年)立。碑文如下:“始祖天飞公,太祖母佘太夫人之子也。生于元季,长以孝闻,生八子,分居八坪。长,桂寅,居苜蓿坪;次,桂传,居大天坪;次,桂芳,居水流坪;次,桂旺,居双社坪; 次,桂枝,居家社坪;次,桂甫,居四川上阳坪;次,桂林,居长阳磨石坪;次,桂海,居落婆坪。公墓在落婆坪之麓 ,久而荒芜。孫等固桂芳公之裔,居与墓邻。有族长承举,因议,共谋勒碑,聊慰追远之思云。嗟呼!游嶙洮青,灵风啸长阳之雨,土花凝碧,寸心系建木之粮。为语孝子悲孫,百世后勿忘此杯土也。铭曰:燕翼贻谋,凤德振翼,枝茂桐孫,本固桑土,兹邱之松,永宜封树。”

谭天飞所任官职“南潭千户”《百顺桥碑记》有所记载。《百顺桥碑记》[5]:位于鹤峰县燕子乡百顺村百顺桥头,碑文的前部分记载了田舜年进京朝见皇帝(请封)及回来后寻矿、修路、修桥的经过,碑文的后部分记录了其下属官员的职务、官名,是一块史料价值极高的碑刻。碑文的后部分载“标下:……长滩(今长阳的长滩)参将:覃甫臣;新隆(今建始新隆)副将:柳旺龙;南里(今巴东南里)长官:向登成;南团(今巴东的南团)千户:谭天辉……”这则记事碑记载了始祖谭天飞的职务及官名,碑尾所记田舜年下属官员的职务、官名:“南团(今巴东的南团)千户:谭天辉”,有学者认为八坪谭氏始祖“谭天飞”与“谭天辉”属“移花接木”,笔者认为南团千户“谭天辉” 就是八坪谭氏始祖“谭天飞”。

其一,语言考证:碑文所记“南团(今巴东的南团)千户:谭天辉”,为地方方言所致,实际应为“南潭千户:谭天飞”。因当地方言“潭”与“团”、“飞”与“辉”混淆不清。

其二,地名考证:括号注释的“(今巴东的南团)”,如今巴东没有其地,只有“南潭”。“南潭”俗称“南潭河”,今属巴东县水布垭镇南潭河村,与谭天飞始祖发源地“桥河”相邻,都属于清江流域。笔者参加水布垭工程“南潭河苦竹溪遗址” 考古发掘时了解到,谭姓是南潭河的大姓,该村谭姓基本上都是“八坪”谭姓后裔。

其三,行政区划考证:明末清初,巴东县野三关镇以南属容美土司地,县属宜昌府。就地理位置而言,八坪谭姓始祖出生地“清太坪落婆坪”、任职地“水布垭南潭河”均处野三关以南,属容美土司疆域。《百顺桥碑记》记载的容美土司田舜年,清康熙十四年承袭父职,为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骠骑将军左都督正一品加三级官职,谭天飞任职“南潭千户”,属田舜年下属官员。南潭河至鹤峰容美至今仍有“巴鹤公路”相通,与《百顺桥碑记》内容相符。

其四,人物考证:八坪谭氏后裔、台湾谭氏宗亲会成员谭祖魁、谭元普老人多年调查考证、与本地长者谭秀岩、谭荣伦等调查谭姓族人相传的始祖谭天飞,均为“南潭千户”。

2.八坪谭姓后裔分布。始祖谭天飞娶戈、倪两个夫人,所生八子,坐落八坪。《大谭史谱序》、《大谭宗谱序》、《大谭源流序》、八坪谭姓各房族谱以及恩施沙地乡社淌坪民国甲子年所立“谭姓宗谱序”石碑均有记载。三房族谱和《建始县民族志》记载甚为详细,谭天飞所生八子,坐落八坪,并以“八洞” “八河”为标志:即长子谭桂寅居巴东苜蓿坪天泡洞故县河,派系为“谭万谭永守”;次子谭桂传居巴东大田坪猴子洞中坝河,派系为“谭彦谭守奚”;三子谭桂芳居巴东水流坪磨河洞桥水河,派系为“谭彦谭世子”;四子谭桂旺居巴东双社坪石古洞天心河,派系为“谭彦谭守奚”;五子谭桂甫居四川山羊坪鹞子洞重尖河,派系为“谭经道德远”;六子谭桂珍居长阳磨石坪川心洞宜都河,派系为“谭圣谭必应”;七子谭桂枝居巴东家社坪鸦雀洞毛龙河,派系为“谭良浩世谭”;八子谭桂海居巴东落婆坪神仙洞磨刀河,派系为“谭世谭世子”。由此可见,八坪谭姓除了五子谭桂甫居四川山羊坪、六子谭桂珍居长阳磨石坪外,其余六子都居巴东,后来部分移居建始、恩施、宣恩等州境内清江流域及其支流流域。

清江流域由于沟壑纵横,既有山地、河谷,又有高原、平坝,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多样的居住形式,“洞穴居”的历史,从距今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一直延续到至今依然残存[6]。八坪谭姓后裔“八坪”、“八洞”、“八河”这种居住环境,应该是原始“洞穴居”临水而居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现代土家人依山傍水而居一脉相承。有学者认为[7],“溪洞文化”是土家族部落村寨演化与形成的文化渊源,其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丰富内涵,体现出土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轨迹。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同谭姓起源于黄帝裔孙伯益后裔之说。清江流域八坪谭姓先祖源自山东,隋唐时期开始南迁,由河南辗转来到江西,唐玄宗时期由江西迁入湖南茶陵,宋孝宗年间落籍颍州太和县西庄佘氏街。谭贤后裔谭尚父官至少卿司理,谭尚父之子谭祯辅,时为翰林科甲。谭祯辅生三子,长子路建,次子路松,三子路遥。谭路建*此说参见康熙二十年《大谭宗谱序》、光绪二十二年八坪谭姓五房族谱《源流序》、六房族谱序《大谭源流序》;一说谭路遥传数代至谭常凤,此说参见元仁宗六年《大谭史谱序》和袁希正﹒杨光辉﹒姚国胜:《建始县民族志》(2006年3月),此处需进一步考证。传五代至谭常凤,元末明初,谭常凤携佘太君及家丁奴婢来鄂西避难,被白汉王劫弓斩八斗坪,葬于宜都燕子岩。佘太君时有身孕,藏于巴东响洞侥幸得救,次年二月生谭天飞,为清江流域八坪谭姓始祖。谭天飞娶戈、倪两夫人,所生八子,坐落八坪,称为“八坪”谭姓。后裔主要分布在清江流域巴东、建始、恩施、宣恩境内以及长阳磨市、四川南充等地。巴东八坪谭姓自始祖谭天飞至今已有600余年,相传24代,相关墓碑及谱书为研究八坪谭姓族源乃至鄂西土家族历史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城子崖——仰望[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在职科研人员论文集:三代考古第二辑.内部资料,2005.

[2] 袁希正,杨光辉,姚国胜.建始县民族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邓辉.巴东水布垭坝区文物考古发掘记[J].土家学刊,1999(2).

[4] 王善才.清江考古[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 王晓宁.恩施自治州州碑刻大观[M].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2004.

[6] 朱世学.鄂西南清江流域穴居文化的初步研究——以利川鱼木寨、船头寨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2011(2).

[7] 谢亚萍,戴宇立.土家族村寨文化的审美流变——以鱼木寨为审美视点[M].武汉:崇文书局,2009.

猜你喜欢
始祖巴东
王银成 情系三峡 心念巴东
『万工始祖』鲁班
华夏始祖
炎帝: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
巴东,巴东
《星球大战》——科幻大片的始祖
后稷教稼
往事
《始祖》心魂在 光焰万丈长
湖北巴东:依托民族金融优惠政策 积极扶持民贸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