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安全情势及对策探讨

2011-04-11 21:48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刘 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安全情势及对策探讨

刘 伊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西方不良文化在我国的渗透与扩张,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高职院校在文化安全上面临严峻挑战。高职院校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淡漠、网络文化安全遭到冲击等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渗透力、影响力、感召力,加强网络监管与引导、夯实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阵地对于维护高职院校文化安全有重要作用。

文化安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安全是指 “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的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本国的做法,防范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1]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领域面临诸多新挑战。高校成为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主阵地就是其中之一。西方反华势力把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文化渗透的主要目标,利用互联网络等多种传播形式进行广泛的思想文化接触,利用国际、国内的政治事件对我国进行污蔑和攻击,竭力挑起事端,企图通过破坏高校的思想政治稳定以达到扰乱我国社会的目的。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维护校园文化安全,对于发展、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文化安全困境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锋、交融为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重要契机,但也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了安全隐患。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弱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然而受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图谋的影响,他们的“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我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2]等一系列做法对我国高职院校及其学生产生了严重影响。有些院校领导认为马克思主义务虚不务实,以致在思想上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话、套话,无法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心存质疑。长此下去,会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产生困惑、迷惘、怀疑心理,出现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

(二)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淡漠

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国民凝聚力所在。高校文化建设是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维系民族传统和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须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但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鲜有大学生真正读过孔孟经典,了解国学精华,领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道德风范,而盲目模仿西方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却成为一种时尚。他们对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的熟悉、青睐已经远远超过对七夕、重阳、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了解,对于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何去何从的问题更是无暇顾及。事实证明,高职学生民族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与缺失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

(三)网络等传媒手段对高职校园文化安全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在广泛而快速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是,互联网一整套的技术标准、规范全部由西方国家制定,英语也是互联网的通用语言,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某些西方国家利用这种绝对的话语权,竭力传播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其中也包含很多腐朽文化,这种强势渗透对我国的主流文化产生了极大冲击。高职学生由于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阅历不丰富,思想认识不成熟,容易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产生疑惑,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当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在一些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出现沉迷网络、诚信淡薄、学习动力减退等不良行为,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置若罔闻。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网络文化渗透的负面影响巨大。

二、高职院校文化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外因而言,全球化浪潮中,西方国家不良文化的渗透与扩张对高职院校文化安全带来挑战;就内因而言,一方面,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对高职校园文化安全带来冲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缺陷也为校园文化安全埋下隐患。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高职院校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大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更加注重利用“和平演变”来颠覆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激烈。当代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更关注自我,对国家、民族、集体的认同不足,导致他们民族认同感淡化、信仰缺失、对历史和民族文化无知。西方反华势力就是看准了这一点,通过“无孔不入”的互联网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一方面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传,企图将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灌输给学生,扰乱部分学生的思想,对校园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恶意夸大中国的社会矛盾、问题,如就业难、政治腐败、社会分配不公等,煽动大学生仇恨社会的心理,从而达到拉拢青年学生,制造社会动乱、分裂和颠覆中国的目的。近一段时期北非“茉莉花事件”在我国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就是明证。

(二)高职院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文化积淀浅,加上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学生素质较低等因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不仅制约了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而且为校园文化安全埋下隐患。

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形式主义现象较为严重。许多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安排和系统规划。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往往通过主题活动、竞赛等形式以示纪念,忽略了校园文化的日常建设。第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文化内涵。多数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技能培养等紧密结合的、深层次的文化活动较少,甚至没有。此外,大学生愈来愈功利化,希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在毕业后能派上用场,以致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都受影响。第三,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引导、教育和监督的作用。但在具体营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事,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以致教书与育人结合不紧密、对学生主动性引导不够、传统管理模式束缚了主体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等。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维护高职院校文化安全

文化自觉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任何‘文化复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高职院校在维护校园文化安全过程中要做到的“文化自觉”,是指高职院校必须对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清醒认识,对未来发展校园文化有明确的思路和发展规划,从而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创出校园文化特色,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将校园文化发扬光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维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安全,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找准维护校园文化安全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形势与教育讲座来加强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改变说教、灌输的授课方式,自觉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认同的新形式、新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和追求,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专家、学者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玄机,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其次,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渗透力、感召力、影响力。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实质是要他国人民逐步淡化甚至抛弃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转而信奉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只有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育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才能坚守民族文化根基而不被外域文化同化。具体途径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要把以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史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教育,作为增强民族文化传播与渗透力的有效途径。立足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变革和创新,加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创造出既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能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化产品。第二,要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利用现代艺术形式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向大学生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构建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体系,在高职学生中铸牢民族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使其自觉维护民族文化利益,构筑起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防火墙。第三,还应通过开设大学语文、国史教育等选修课程,加强传统文化的解读与熏陶,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播与继承氛围,增强民族文化记忆。第四,还可以通过组织诸如“校园读书月”、“阅读经典、感悟人生”主题征文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最后,加强网络监管与引导,夯实校园网络文化安全阵地。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掌握网络技术的人才队伍,才能切实捍卫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同时,运用必要的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管。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校园网络管理规定,加强对局域网和免费个人主页链接的审查,加强网上监控,及时处理反动、低级、庸俗的信息,建立起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防火墙”。此外,还必须加强学生文明上网教育,增强学生网络文化安全意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不良网络信息的鉴别方法,从而阻止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

[1]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1.

[2]李刚文.美国中情局对话十条戒令[J].党政论坛,2001(9).

[3]费宗惠,张荣华等.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5-6.

[4]于滨.略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5]隋成竹.高校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6]李琪,刘春梅.当前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增刊.

G474

A

1005-1554(2011)03-0050-03

2011-05-11

刘伊(1982-),男,回族,内蒙古包头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元民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