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2011-04-12 07:36王慧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梁实秋莎士比亚译文

王慧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209)

简析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王慧莉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209)

翻译,作为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由译者的文学观、世界观所支配。梁实秋的翻译活动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翻译思想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内容。将从梁实秋的翻译选材,反对转译,坚持翻译应与文本研究相结合,及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同时丰富中国文化这几个方面对他的中庸翻译观做较为深入的分析说明。

中庸之道;反对转译;文本研究;文化建构

0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翻译历史。从有翻译活动开始,人们就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与之相关的种种方法或思想。东晋的释道安首先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认为译文要贴切原文,是直译理论的代表。到了唐代,玄奘认为佛经的翻译标准是“既需求真,又需喻俗”,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到清朝末年,严复将翻译理论进一步明确化,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这也成为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实秋的翻译思想亦体现了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有所创新。梁实秋出生于一个充满书香气的旧式官僚家庭,谙熟中庸之道,并在其文学及翻译创作中恪守此原则。中庸之道强调慎独,梁实秋对待翻译亦十分谨慎。在选材方面,他坚持翻译外国一流的经典著作,因此,他选择了《莎士比亚全集》。为真实地再现原作的精神。他反对转译,选择《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始版本。在译莎过程中,他将翻译与文本研究相结合,一丝不苟地查阅与之相关的资料,坚持“信”与“顺”的统一。“信”即“诚信”,是相对于原作作者而言的,即要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顺”即“通顺”是相对于译文而言的,旨在使读者能较为顺畅地看懂译文,体现了人性关怀,而至诚尽性也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能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五四运动之后,为维护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时的学者开展文学革命,倡导大家使用白话文。胡适也发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号召,主张译文使用白话。然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沟通交流的方式,肩负着引进新思想、创新中国古老文字的重要使命。因此,瞿秋白适时明确地指出:“翻译——除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1]。作为当时的翻译名家,梁实秋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融合,在翻译手法上,他一方面尽量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借用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建构,不断丰富了本国文化,这同样也体现了中庸之道“致中和”的原则。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综上作述,不难看出,梁实秋的翻译活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高旭东先生曾在其论著《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中称梁先生为“穿着西装的孔夫子”[2]。现将其翻译理论具体阐释如下。

首先,在选材方面,梁实秋坚持翻译一流的名著,这体现了其“慎行”的治学风格。他曾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说过:

“外国文学影响侵入中国之最显著的象征,无过于外国文学的翻译。翻译一事在新文学运动里可以算得一个主要的柱石。翻译文学无时不呈一种浪漫的状态,翻译者于所翻译的外国作品,并不取理性的研究态度,其选择亦不是有纪律的、有目的的,而是任性纵情,凡投其所好者则尽量翻译,结果是往往把外国三四流的作品运到中国,视为至宝,争相模拟。”[3]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梁实秋批判毫无理性和选择的翻译活动。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也是他理性思考的结果,这是因为莎剧的艺术特点与他的“人性论”不谋而合。梁实秋曾说:“他(莎士比亚)不宣传任何主张,他不参加党派,他不涉及宗教斗争,他不斤斤计较劝善惩恶的效果,戏就是戏,戏只是戏。可是这样的创作的态度正好成就了他的伟大,他把全副精神用到了人性描写上面。我们并不苛责莎士比亚之没有克尽“反映时代”的使命。我们如果想要体认莎士比亚时代的背景,何不去读历史等类的书籍?文学的价值不在反映时代精神,而在表现永恒的人性。”[4]

其次,梁实秋反对转译,这一点体现了他“至诚”的道德信仰。他坚持翻译应该基于原著,而不是其他版本的译著。他认为转译是非常有害的。任何翻译过来的文章,不管水平多高,都与原著有所差别,就像被水稀释了的酒,如果基于翻译过来的版本进行翻译,译文将与原文相去甚远。因此,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时,梁实秋采用了标准的牛津版本,旨在给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莎士比亚。

文学翻译的精髓在于反映原作的精神面貌,精神面貌涉及很多方面,包括词汇、语法、修辞﹑背景知识﹑作者的文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现原作的特征,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翻译技巧。即便译者掌握了这些,翻译中的变形也在所难免,这是因为一种文化在进入新的语言坏境中不免有些损失,比如:莎士比亚名言“Don’t gild the lily”,其中“gild”的意思是“给……镀金”,“lily”是“百合花”的意思。在英译中的过程中“gild the lily”就很难把握,因为中文不常说“给百合花镀金”,所以,很多人会把此句错误理解为“锦上添花”。其实,在西方文化中“gild the lily”的意思为“paint the lily(不恰当或过分修饰,即画蛇添足的意思)”。所以,如果译者再依据中文版本(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中文版本)转译成俄文或者日文的话,那“gild the lily”这个表达将会被进一步地扭曲变形,翻译也就进一步背离了其基本原则之“信”。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重译的办法,是如何的不完全而且危险啊!我们译各国文学书,实非直接从原文译出不可。”[5]

再次,梁实秋坚持翻译应与文本研究相结合,这也源自于梁实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了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梁实秋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因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对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读懂并译好莎剧。下面我列举梁实秋的翻译实例——《威尼斯商人》[6]中的一组对话加以说明:

Laun: The old proverb is very well parted between my master Shylock and you, sir. You have the grace of God, sir, and he hath enough.

Bass: Thou speak’st it well. Go, father, with thy son. Take leave with thy old master, and inquire my lodging out. [To his fellowers.] Give him a livery More guarded than his fellows’; see it done.

(Act II,scene II)

译文:

朗;大爷,一句老古话刚好由我的主人夏洛克跟您来平分。他有的是钱,您有的是上帝的恩惠。

巴:你说得很好。老人家,你带着你的儿子,先去向他的旧主人告别,然后再来打听我的住址。(向侍从。)给他做一身比别人格外鲜艳一点的制服,不可有误。

注:“old proverb”指“He that hath the grace of God hath enough fortune.”这句谚语:上帝的恩惠等于大量财富。

本例中,“old proverb”的含义在原文中省略掉了,梁实秋经过悉心研究后把其中隐含的背景知识以注释的方式做了补充说明。“grace”为名词,意为“恩惠”;“fortune”亦为名词,意为“财富”;“part”为动词,意为“使……分开”。原文“The old proverb is very well parted”的意思是说把“old proverb”中所包含的“grace”和“fortune”平分。“hath”(古语)为“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enough”后面省略了“fortune”一词;“Thou”(古语)你,汝(人称代名词、第二人称、单数,主格),“thy”为“thou”的所有格形式;“take leave with sb.”表示与某人道别之意;“lodging”为“住所”之意;“inquire sth. out”表示询问某事;“livery”此处为“制服”之意。“more guarded”在这里字面意思是说“更谨慎的,更提防的”,实指“比其他人的制服看起来更显眼一些,使穿此制服之人更容易辨认的”,但为了与原文句子的形式保持一致,梁实秋采用了以句译为单位的直译,将其译为“给他做一身比别人格外鲜艳一点的制服”。“see”在这里为“监督”之意,“it”这里指代前面提到的“Give him a livery More guarded than his fellows’”,故“see it done”意思为“(确保这件事的完成)不得有误”。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梁实秋在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这体现了他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他“存真”的翻译态度。梁实秋出生于中国近代一个官僚家庭,这使得他自幼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梁实秋曾说“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品”[7],他非常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并告诫国民要从本国文化中汲取养分,这自然包括汉语行文的特点。因此,在翻译中,梁实秋反对不理解原文译不出来时就生造出除自己之外别人都不懂的句法和词法(欧化文),他以白话行文,译文能够为中国读者看懂并接受。同时,作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梁实秋亦本着“存真”的态度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原作的精神面貌,包括原文的词汇,语法,修辞,如双关、反讽等,及隐含于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内容如文化背景知识等。通过翻译,梁实秋以中介者的身份,开启了源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交流,并通过吸收异质文化丰富了汉语的内容,在他所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期,达到了文化建构的目的,对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例如,在引入“双关”的修辞手法方面,梁实秋译本《奥赛罗》[6]中Desdemona和Clown有一段对话:

Desdemona: Do you know,sirrah, where Lieutenant Cassio lies ?

Clown: I dare not say he lies any where.

Desdemona: Why? man?

Clown: He is a soldier; and for one to say a soldier lies , is stabbing.

Desdemona: Go to; where lodges he?

Clown: To tell you where he lodges is to tell you where I lie.

( Act III, Scene IV )

译文:

德斯莫纳:喂,你知道副官卡希欧住在什么地方吗?

小丑:我不敢说他在什么地方说过谎。

德斯莫纳:为什么?

小丑:他是一个军人;若说一个军人说谎,那是要该刺杀的。

德斯莫纳:别胡说;我问他住在什么地方?

小丑:告诉你住在什么地方等于是告诉你我在什么地方说了谎。

注:lie双关语,有“居住”及“说谎”二意。

双关是英语修辞手法之一,是一种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在以上的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lie”是一个双关语,在这里它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lodge”(中文为“居住”的意思),另一个是“make a statement one knows to be untrue”(中文为“说谎”的意思)。第一句中,Lieutenant为“副官”之意,“lie”使用了它的第一层含义即“居住”。而第二句小丑的回答正是巧妙地使用了“lie”这个双关语,他使用了“lie”的第二个含义“说谎”,以一种对Desdemona问话内容理解完全不同的方式巧妙了回避了他的问题并创造出幽默的话语效果。同样,在第四句和第六句中,小丑继续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lie”的第二个含义“说谎”,表明他不知道副官卡希欧的住所。从上述译文不难看出,梁实秋较好地把握了原作者对双关语的使用技巧,并将其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通过吸收异质语言丰富了汉语的修辞手法。

再如,在异质文化的吸纳方面,梁实秋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此,我想援引梁实秋译本[6]和朱生豪译本[8]《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的一段话进行比较并加以说明:

NURSE

I’ll lay fourteen of my teeth—

And yet, to my teen be it spoken, I have but four —

She’s not fourteen. How long is it now

To Lammastide?

(Act I. Sc.III)

梁译:

乳:我用我的十四颗牙齿打赌——说来好惨我只剩四颗了——她未满十四岁。现在离收获祭节还有多久?

注:收获祭节(Lammas-tide),天主教节日之一,为八月一日。英国风俗于是日献祭新面粉制成之面包。

朱译:

乳媪:我可以用我的十四颗牙齿打赌——唉,说来伤心,我的牙齿掉得只剩四颗啦!——她还没有满十四岁呢。现在离开收获节还有多久?

“lay sth.”表示“拿某事打赌”,“teen”古语表示“悲哀,痛苦(名词)”,“be it spoken” 表示“……被说起(提及)”,其中的“it”指代后面所说的“I have but four”,而“I have but four”中的“four”后面省略了“teeth”,故此句的意思是指“说来好惨,我的牙齿就掉得只剩四颗了”。原文最后一句中Lammastide这个文化意象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在梁的译本中,“Lammas-tide”被给予了详尽的解释说明,读者可以从梁实秋的译本中对此文化意象有一个较为完整和准确的认识,梁也根据该词的文化内容把它相应地翻译成“收获祭节”,而朱译则较为简单,他只是将“Lammas-tide”译作“收获节”并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的解释,读者则很容易将此文化意象理解为“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而这与原文“Lammas-tide”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是不同的。从此例可以看出,梁实秋通过翻译将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较为准确地译介至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2 结语

作为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指导了他的翻译活动。在翻译中他恪守“诚”的理念,始终坚持忠实于原作者和译入语读者,并采取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并佐以丰富注释的翻译方法,体现了存真﹑求全﹑负责的精神,很好地贯彻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他的翻译技巧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当今的翻译实践中。此外,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翻译外来作品的过程中,他秉承了国学的优良传统并将丰富的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引入中国,为中国现代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构架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种在翻译中对目的语进行文化建构的做法值得翻译工作者学习并发扬光大。

[1] 孟昭毅, 李载道. 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高旭东. 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M]. 北京: 文津出版社, 2004.

[3] 黎照. 鲁迅 梁实秋论战实录[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1997.

[4] 梁实秋. 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集[M]. 台北: 国立编译馆, 1966.

[5] 郑振铎. 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C]//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84.

[6] 梁实秋. 莎士比亚全集序[M]//莎士比亚全集.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7] 梁实秋. 雅舍散文·二集·“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M]. 台北: 联合文学出版社, 1987.

[8]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M]. 朱生豪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A Brief Research on Liang Shiqiu’s Translation Theory

WANG Hui-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P. R. China)

As a literature form, translation is also greatly dominated by the translators’ world outlooks and literary viewpoints. Liang Shiqiu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also reflect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order to make a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bove, the paper will explicitly illustrate Liang Shiqiu’s translation theory as follows: choice of the original text, opposition to relay translation,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source texts, and keeping the basic rules of Chinese while introducing the foreign linguistic elements into i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pposition to relay translation; research on the source tex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H31

B

1001-4543(2011)03-0259-05

2010-11-29;

2011-03-18

王慧莉(1982-),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clairejoy376@163.com。

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项目基金(No.YQ308028),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项目(No. QD208041)

猜你喜欢
梁实秋莎士比亚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莎士比亚(素描)
梁实秋谈付出
北平的零食小贩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译文摘要
没留神
I Like Thinking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