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探析

2011-04-12 22:48赵政党
关键词:产学研集群企业

赵政党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从本质上来说,三者是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一般在高校内部进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而社会服务则需要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把人力资本和技术成果与社会实践对接起来。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有组织形式,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新机制。这种对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高等学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实践方面,尽管在国家产学研合作政策的指导下,各地存在着大量的校企合作现象,但多个高等学校与产业集群之间的有机对接现象却很少,更缺乏二者的有机融合与良性循环。在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以三螺旋理论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要么以高校和企业等微观主体为研究对象,要么以一个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宏观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而关于多个高校与产业集群之间对接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缺少关于产业集群与高等学校之间对接的作用机制和对接模式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机理

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组织单位的子系统能否与另一个组织的子系统相匹配。因此,影响高校和产业集群对接机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组织职能因素、互动调试因素和多组织相互影响因素。

(一)组织职能因素

如果与高校对接的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产业集群,问题就会变得复杂。集群的概念可以说是多样化的,不同国家的学者对集群有不同的理解。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外部性的角度进行了表述,他认为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一般发达的经济”所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企业集群[1]。迈克尔·波特在《竞争论》中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2]。还有其他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为了获得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很强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3]。对于企业集群的含义,各国学者的认识并不统一。比如在美国,多数学者认为,企业集群是供应链网络和生产网络,而德国学者认为企业集群是相似公司的聚集和创新模式。通过对不同学者关于集群概念的理解可以发现,集群不仅是一个系统或者网络,还是价值链或者知识链的连接。从集群的构成要素来看,大多学者都从企业、政府、协会、客户、科研机构、科技及信息服务公司等参与主体进行分析。而高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

(二)互动调试因素

如果从高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角度考察,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应侧重于与高校基本任务的关联。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高校与企业的关联主要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科学研究来说,高校与企业的关联主要体现为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表现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即是转化平台。我们把集群的要素划分为企业、生产性服务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三个一级要素。一级要素又可以细分为一些二级要素。比如,企业按要素又可以分为资本、技术和人力,生产性服务部门分为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公共服务部门有政府和各种协会组织。根据高校的三大基本任务,人才培养与集群的对接主要表现为高校专业与集群二级要素之间的对接,合作的基本模式就是实践基地模式;科学研究与集群的对接主要表现为技术对接,合作的基本模式就是研发合作;社会服务与集群对接主要表现为成果转化,合作的基本模式是经营合作。

(三)多组织相互影响因素

上述的分析框架是把高校和集群各自独立起来进行对接的结果。在现实中,高校可能成为集群的一个要素,与集群的其他要素共同形成一个集群化或者网络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也是当前产学研合作的一个新趋势。比如高校所在地形成的高科技园区,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动态、开放的网络系统等。另外,上述分析是针对一般类型的集群来说的,由于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类型的集群,不同的集群类型与高校之间的对接模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创新集群与高校之间的对接突出表现为研发合作和知识的传递。

三、高校与产业集群对接的模式

高校与地方产业集群对接所涉及的不是简单统一的对接模式,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对接流程,而是要牵涉到高校和产业集群的特性。需要提高政府、高校、集群中的企业对多方对接模式的认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形成适合集群企业和高校特色的对接模式,逐步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发展。

(一)专业对接的实践基地模式

实践基地是高校专业与集群对接的平台。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4]。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高校要实现自身专业体系与集群的互动,应该设置与产业集群对接的学科集群,创建实践基地。比如,现代交通装备制造就涉及汽车、轨道交通、机械、交通工程、软件、管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这就为高校相应学科(专业)实践基地的建立提供了方便。从区域角度来说,各个地方性城市的大学专业应与本地相应的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仅有少部分比较合理,比如辽宁省抚顺市的抚顺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可以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实现专业互动,培养石油化工领域的人才;沈阳的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在相应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建立实践基地,培养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人才。

(二)高校与集群融合的网络化模式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是一类特殊的联盟合作行为,它具有战略联盟应有的特征,即具备一定程度的网络特性。产学研合作是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三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开放的网络系统,具有网络性、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协作性等特点。如果高校与产业集群的对接具有网络属性的话,那么高校和企业都成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其中,既有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高校与高校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从目前来说,地方性高校和集群之间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网络关系,所以培育以重点城市为中心的高校企业合作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是将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成果转化的经营合作模式

成果转化不同于研发合作,主要是指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高校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园模式,比如东大软件园以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大学软件中心为技术和人才依托,以东软集团为核心企业,先后创办了东大阿尔派、东东公司等数家软件高科技公司。第二种模式是以企业技术需求为核心而形成的“技术定制”服务模式。该模式是企业首先提出某些技术难题或者极具应用前景的技术方向,委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究,最后在已有企业或者新建企业进行应用。

(四)技术对接的研发合作模式

高校与产业集群发挥协同效应,促进协同创新文化内容要素的自组织、对接与融合[5]。具体来说,高校和产业集群之间的研发合作可以采取集群主导模式、高校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集群主导模式主要是指根据特定产业集群中技术链与各高校之间的连接,高校主导模式表现为高校重点研究机构与多个集群中的相同技术点实现的连接,混合模式则是综合上述两种模式。若在高校和集群的互动中二者都是采取主动模式,最终将形成一种混合模式。

[1]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0-52.

[2]迈克尔·波特.[M].陈小说,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10.

[3]王道平,林华.企业集群及其成长环境与技术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

[4]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

[5]黄莉敏.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商业时代.2011(18).

猜你喜欢
产学研集群企业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