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研究

2011-04-12 22:48蒋桂莲
关键词:灌输政治思想

蒋桂莲

(郑州大学 护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52)

现代教育是高度计划性的系统工作,这种计划性和系统性往往通过教育阶段的区分和实现各类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体现出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主要环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巨大影响。

一、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依据

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灌输理论的思想,回答了为什么要灌输、灌输什么、怎样灌输、对谁灌输、谁来灌输等问题,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灌输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为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

在信息化时代要使大学生真正确立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的是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要达此目的,除了需要他们掌握自然科学和各种专业知识外,还离不开有关理论知识体系的灌输工作。事实证明,对绝大多数人来讲,使其树立先进的理念需要其从外部汲取先进的理论体系开始。因此,外部系统化的理论输入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内在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既理解为一个目标,又理解为一个过程,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需要的极大满足、个性的自由发展等”[2]。

马克思指出,人的能力是人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我们可以因此判断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保证。高等教育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他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成为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己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和思想问题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实际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思想问题,实际问题不解决,思想问题也难以解决。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更为复杂和具体,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渐加大,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工作内容。

还有,人的个性即人的个体性,它是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品质。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是具有自觉、自愿和自主性的人。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和最高目标,而人个性的全面发展需要内在和外在诸方面的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充分利用和创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所需的条件。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首先是目标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弘扬和培育人的主体性,是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目标。目标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又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与传统的教育体制相适应的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两大特点:一是模式化,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和内容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和个性特点。二是理想化,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高的要求。然而,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对象,对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的认知已经能够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有了个性化的见解和分析,对社会趋势的把握也越来越清晰,对生活也有了更加明确的个人目标。统一和理想化的目标与此难以匹配。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确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从以往重政治条目灌输向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转变。另一方面在强调宏观德育目标的同时,注重制定作为道德教育主体的大学生提升人格所需的微观德育目标,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某一阶段、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具体目标的确定,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机制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各个侧面和层次的整体性的功能及其规律,包括其运行所依据的原理和原则,运行过程的状况等,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机制。

第一,知识理论灌输机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用正确的理论统领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包含科学的教育内容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大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之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要有科学的教育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把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社会实践机制。社会实践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借助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所见、所闻等直接体验,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和直观,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式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社会实践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其效果的好与差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素质是否得到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来体现。学生自身素质是否得到提高及其提高的程度,要看他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言行的表现,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检验。如果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后,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那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依托。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支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广泛,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和社会认知水平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对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重在让他们认识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对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重在让他们加强实践,更好地在实践中验证其所掌握的知识等。

第三,反馈与评价机制。反馈即学生对接受信息的反应,评价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特点等的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反馈与评价机制,是为了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能够逐步达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Take the 20 points on the upper horizontal line track of ABC slider crank mechanism (the point corresponding crank angle parameter, in Table 2.

再次是环境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过主观调控和创造而形成的。为了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而有意识创设自觉环境,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氛围建设中的以学生为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无法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单独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然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氛围建设中要以学生为本,就必须重视思想道德环境建设、心理素质建设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思想道德环境建设是其中主要的一环。思想道德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人格、生命价值、道德品性教育中重要的外部因素。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他们生活的具体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形象描述。而思想政治教育已由最初的寓教于理,发展到寓教于情、寓教于境。

心理素质建设也是环境营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健全心理品质、完善心理功能。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通过有效开展多种层次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坚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维护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从而成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支柱和可靠支撑。

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作用同样重要。行为习惯是人在特定环境下重复作用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它是人在后天所养成并在一定条件下自动去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倾向,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成功的重要保证和基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也是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由于未能充分认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

第二,主体活动建设中的以生为本。

这首先表现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上。当前学生参与主体活动缺乏广泛性,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面对全体学生,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组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对全体同学参与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指导。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国家和社会,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表现在双主体意识的形成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主体,就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主体和接受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性表现是: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育活动中设计教育方案、开展教育活动和评价教育效果。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教育者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直接体现者。大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是:主动配合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以自己的特长影响教师,以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准则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双主体意识,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行为,增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性。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认同、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有机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使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都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当前一个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1]孙来斌.“灌输论”思想源流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2004(1).

[2]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4.

猜你喜欢
灌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恩格斯灌输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当代价值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