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调控对歌唱中声门运动的作用

2011-04-12 22:48周亚娟
关键词:声门声带歌唱

周亚娟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一、心理调控声门运动的理论基础

声带是音源体,是歌唱中的最重要的器官,它是生长在人的喉咙内的两条韧带。两条声带中间的裂缝即为声门,它是歌唱发声的主要振动体、发声之门。声门运动的正确与否不仅对于学习歌唱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对于所有从事嗓音工作的人如播音员、教师、售票员来说也都很重要,甚至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寻找歌唱发声时的“声门适度感”,是演唱技巧中最重要、最关键也是首要的方法。

但是,声门由于隐藏在人体内,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要想改变其性能并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使歌者较快地掌握其规律并很好地运用它呢?

1939年,米勒(M uller)提出了肌张力学说,又称为空气动力学说(myoelastic theory)[1]43。这一学说认为,人体发声时呼气的力量迫使声门分开,声带呈横向振动,声带自身的弹性作用,又使声门重新闭合,这样反复地开与闭,声带就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所以,声门的运动和声带的振动是被动的,是气管中流动的气息使声门发生节律性的启闭,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神经系统对喉肌发出的伸进冲动,仅仅是维持声门闭合和声带的张力。

与此相抗衡的是神经时值学说,又可称为肌阵挛学说(clonic theory),是由著名法国生理学家于松(Husson)在1950年提出来的[1]44。他认为声带的振动不是气息吹动而引起的,而是声带先振动再引起气息的振动。该学说认为声门的运动与声带的振动是自动的,是由喉返神经控制的,声带振动是喉返神经发出有效的神经冲动,使声带肌发生节律性的收缩而产生声音。而且,音调的频率也就是喉返神经冲动的频率。

肌张力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心理对声门运动的作用,而神经时值学说则认为声门运动完全是由心理决定的,与气息无关。这虽然过于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心理对于声门运动的重要作用。这些观点对于声乐界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涉及歌唱发声的着眼点问题,也就是歌唱发声到底应把注意力放在哪个部位,这也直接涉及声乐教学的依据和方法问题。

根据上述两学说理论,结合笔者自身长期的练唱实践与教学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歌唱发声,实际上是人在声带的机械性能的基础和呼吸等生理基础上,由大脑支配喉返神经发出神经冲动使声门闭合,引起声门与呼出来的气息形成对抗而发出声音,并根据音高、强弱需要对声带做相应的调整。产生的基音(或称声流振波)在胸、喉、咽、口、鼻等共鸣腔内得到不断调节与扩大,最后才发出响亮、优美的声音。这便是最简明的歌唱发声原理。

二、心理调控对声门运动的作用

既然声门运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的,那么就可以以人的意志调控它。由于歌唱发声器官除鼻腔、口腔等少部分生长在体表之外,大部分生长在体内,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歌唱训练只能在人体高级神经系统(心理)支配下,通过调节体外器官的生理功能,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去间接控制体内发声器官,从而达到改善声音质量的目的。声乐界的行业用语把学习歌唱技术称为“建立良好的发声感觉”[1]3。只有当歌唱者找到正确的歌唱“生理感觉”并经过一段科学的训练过程,使其成为一种生理上的条件反射后,歌唱者才能稳固地获得理想的歌声。

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与歌唱联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主要有感觉、想象、注意和意志。这些因素在歌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始终支配和影响着歌唱的全过程。

(一)感觉对于声门运动的作用

歌唱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感觉就没有歌唱。正如世界著名歌唱家库琪所说,歌唱成功完全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要靠自己的感觉去摸索[1]169。人借助于感觉,可以得知自己身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躯体的运动、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等。内部感觉传递着有关歌唱器官活动和歌唱生理状态的体内信息,这些信息被传递到大脑经筛选和调整后,又变为指挥发声器官各个部位运动状态的指令,从而对歌唱的内部状态进行着自动的心理调控。对于声门运动我们主要运用到内部感觉。

眼睛是人的主要感觉器官,更是演唱过程中最主要、最直接的感受体。演唱时的许多感受就是由它引发的。内视觉是歌者演唱时心理活动的表现,是对看到的结果分析、整理后的客观感受,是演唱者对歌唱感受更高级别的反映。歌唱中的内视觉是指把有声的音响转化为有形的表象[2],它既可以作用于歌者对作品情景的联想,也可以作用于歌者对演唱状态的观察和监督。训练有素的演唱者在演唱作品时眼中会产生对所表达的情、景、物的视像,同时也有对歌唱状态的视像。它们是视觉器官把捕捉到的信息传输给大脑,再经过大脑分析、加工,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看到歌唱时各器官的工作状态。内视觉在声音训练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引发歌唱中所涉及官能的有意控制的情况下,促进嗓音的良好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内视觉的调动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紧张。

歌唱时声门闭合挡气使声带振动发声而产生音源,它是歌唱的一种核心感觉,良好的起音是在气息操纵、声带闭合、共鸣运用等因素相互协作下完成的。在其中,声带挡气闭合的状态起着核心的作用,它要求气息冲击的力度与声带闭合时的状态必须非常精确地相互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发出高质量的声音。笔者发现,如果在练习声门运动时发挥内视觉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再困难了。首先,要放松腹部,做一个自然的深呼吸,然后不要急于呼出,而是保持两三秒,同时调动“内视觉”从咽腔通道往下“看到”放松打开的喉部中央有两片声带,然后带着“打喷嚏”的感觉,运用腰腹部吸气时张开的力,使气流具备一定动压促使气息像一条丝线一样通过声门向外流动,这条丝线在经过声门时就转化成了声音。声由气托,气推声行,这样很容易就能获得一种高位置的泛音色彩,同时也避免了声带周围肌肉的力量。要多去体会喉内“先紧后开”或“紧中有开”的感觉,刚开始练习时,这种力量不会很明显。要知道,有意识地控制声门的启闭并以合适的力度阻挡气息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掌握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把这种力量练习得比较强大了,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

(二)联想对于声门运动的作用

在抽象的思维中,必须使思维“形象化”,形象的思维能使“抽象”的感觉具体化。人无法来观察自身器官内部的构造状态,但是人在歌唱发声时又必须调整和操纵这些器官活动。机械地操纵控制,主动进行生理上的调整,将给歌唱发声制造许多麻烦和障碍。有的生理操纵是根本无效的,发出来的声音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时候就可以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特征,去观察和调节自身的发音体。丰富切实的联想能使发声训练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运用比喻方法引起联想调控是很有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声乐教学中,运用比喻的情形比比皆是。比如对于高音唱不上去的学生,就可以让他像“对远处的人喊话”那样发声。这些比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头脑中通过联想调节创造一种动作形象,去支配发声生理机能。还可运用模仿进行声门运动的联想调节:首先,音色模仿可以起到调节声门运动的作用。发声前必须先从心理上想到所希望或即将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都必须是在一种自然的和天然的基础上,流畅地、自由地从生理上发出之前,先在心理上把它做成一定形状并赋予一定的色彩。例如,某个学生整体歌唱还可以,但存在换字时漏气的问题,也就是从一个母音到另一个母音的间隙存在漏气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从心理上调整,考虑心理的做形和母音到母音的内部渐变与并入。当思想的根据是正确的时候,生理部分就会同样准确地反映和调节它。另外,状态模仿也是歌唱者训练声门运动的方法,如打哈欠时的“下意识叹息声”,就具有声门挡气能力强等生理特征,这正是歌唱发声需要寻找的良好状态。又如打喷嚏时的“伴音”,瞬间声门闭合的状态正是跳音时的状态。这就是联想对于声门运动所起的作用。

(三)注意对于声门运动的作用

“注意”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为熟悉也最容易忽略的心理现象,它在歌唱与发声活动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演唱或发声全部心理活动过程中,都必须有注意品质伴随。心理学家指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些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3]在声乐学习中,“注意”对于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所以它可以使注意的对象变得更加鲜明和清晰。所谓注意的指向和集中,就是指在那一刹那,把我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并全神贯注于一定对象,使活动不断地深入[4]130。它可以引导歌唱者在有意注意的情况下调整某些部位。实验证明,人的意识是以一个一定限为境界的有限领域,任何心理的内容只要进入了这个领域,就有被领会的可能。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个范围很小的中心,叫作“意识的注视点”或称为“内在的注视点”,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的区域,才会获得很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这种伴随一定心理内容的清晰领会状态就是人的注意对象[4]135。演唱者在演唱中经常可以体会到“意识的注意点”,如发声动作的“意识注视点”、呼吸动作的“意识注视点”等等。笔者常指导学生声音从喉咙里发,并要求他哪儿都不要想,学生的注意力就从腰部、头腔或嘴唇指向了声带,这时声门运动就成了歌唱者注意力集中的中心。当学生唱不出声时,让他用手指着声带的位置唱,很神奇,他就能发出圆润明亮的声音来。

注意的中枢机制是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根据诱导规律,如果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发生兴奋过程,则其相邻区域发生的抑制过程就会增强,这就是负诱导[4]136。我们聚精会神地演唱,就听不到身边所发生的其他事情,这就是负诱导作用。根据负诱导作用,对于一些声带用力过度的学生,笔者会让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嘴、唇、舌读字念词上或情感的表现上,他就会逐渐忘记喉部紧张的发声方法,声带用力过度的问题就会被有效地克制。

不断培养有意的注意,克服注意的分散,声带过松或过紧的毛病就可以得到有效改善,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四)意志对于声门运动的作用

在歌唱中,一切动作都需要意志行动,同样声门运动也离不开意志手段的调控。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4]157。意志同时也是歌者的心理动力,即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在学习和掌握各种声门运动技巧时,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理意志行动的力量。例如,当学生唱一个长的乐句时,前面还好好的,突然声音就暗下来了,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怕气息不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气息上。于是要求他再唱时,全部注意力都要集中在由声带发出的这个声音上。如此反复几次,他唱的过程中,总免不了思想不集中,一会儿想咬字,一会儿忘换气,这就是意志力的问题。

因此,歌者不能离开意志行动,没有意志行动就不能获得声门运动这个基本功。很多大音乐家都是由于具有惊人的意志力,在逆境中艰苦奋斗才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伟大的音乐家的。

综上所述,歌唱与讲话一样是意识的产物,发声不仅要善于利用发声器官自身的机械性能,同时还要调动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支配这些器官的活动。在心理的调控下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找到声音支点,做到准确的拉紧、准确的闭合、准确的起音、准确的调节,避免以往机理训练法强调局部器官或肌肉的个体运动给歌唱带来的僵硬感。因此,声乐学生要善于运用良好的感觉、联想,要特别重视培养自己的注意品质,加强意志的锻炼,使它们成为自己所掌握的武器。只有掌握了这些,其他的歌唱技巧能力的提高才能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出美妙的、合乎理想的声音,获得更长久的歌唱青春。

[1]韩勋国.声乐艺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新民.歌唱中的内视觉效应[J].音乐生活,2007(7):60.

[3]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3.

[4]邹长海.歌唱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声门声带歌唱
为你而歌唱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为你歌唱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支撑喉镜声门区暴露困难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尴尬的打嗝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支撑喉镜显微手术两种体位声门暴露程度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