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探析

2011-04-12 22:48
关键词:气韵用笔油画

白 冰

(中原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表现语言探析

白 冰

(中原工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作为油画艺术的一个分支,其表现语言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形成了与一般油画艺术既统一又变化的语言体系。梳理出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独特的表现语言及其所体现的美学价值,能够为当代中国油画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拓展思路。

意象油画;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表现语言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是中国油画家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收获的有别于西方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的文化果实,它更多地被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品格所灌溉和滋养,继承了中国画中注重“写”与意境的艺术特征。意象油画不是简单地用油彩来画的中国画,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油画中的彰显。作品中往往蕴涵着东方人所特有的含蓄与内敛,弥漫着东方人特有的诗意,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审美观念。其独特的表现语言既有油画艺术的一般特征,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及若干技法语言,形成了与一般油画艺术既统一又变化的语言体系。

一、用笔的意象性

中国绘画艺术在用笔上十分讲究,也更注重内在精神的描绘。挥洒过程讲究自然,反对过分修饰,所以在笔墨及用笔上强调“偶得”和“神来之笔”。这种“墨戏”的用笔方式是中国写意画家引用最多的。在具体的表现中,中国画是通过勾、皴、擦、点、染等用笔方法结合干、湿、浓、淡等不同的用墨方法来作画,在纸上呈现丰富的笔墨形态,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觉。在用笔的轻重力度上、在行笔快慢缓急的速度上、在顿挫的节奏上以及在转折的走势上的种种不同,都能给人诸如沉着、劲健、凝重、飘逸、婉润等不同的感觉,传达画家心绪起伏的每一点微小的涟漪。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在用笔上大量吸收了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精神,主要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传神写照”的审美要求。意象油画的用笔讲究提炼、概括,以少胜多、意趣盎然,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用书写性的笔法来表现对象。过程中追求爽快、果断、下笔无悔的感觉,讲究大笔势,仿佛大写意泼墨的挥洒。作为中国意象油画先驱的苏天赐先生,受其师林风眠先生的影响颇深,而且他的国学功底深厚,所以他油画中的东方精神也尤为显著。他的油画作品,用笔肯定而灵动,飘逸洒脱,简明概括。其作品《太湖之滨》,对树的刻画生动而洗练,一笔下去,形色兼备,一棵棵的树就跃然于画布之上,画面轻松、形象鲜活,整幅作品充斥着一种诗样的和谐。画面的景物均经过心灵的筛选与整合,概括而理想化。是虚灵、概括的用笔,飘洒虚空的笔韵赋予他的画面以饱满的生命张力。正是如此,意象油画的笔迹形态获得了类似书写一样随意与变化莫测的视觉趣味和美感,其形式感和意趣性被凸现出来。笔迹不再是具体对象的附庸,而具有独立的价值。

二、造型的意象性

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重要造型观念。在中国画中,画家对于客观事物不是简单孤立地观照,而是把客观事物的“象”与主体的感受相结合,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并且讲究“得意忘象”。“得意”就是得到“意趣”和“意象”,“忘象”即忘记客观物象。这个“意趣”和“意象”已不是现实客体,而是高于生活原型、超越生活原型的对客体精神的、本质的强调与夸张。它并不追求对象的真实再现,而是讲究“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气所到”。因此,取舍与夸张变形就成了意象造型的突出特征。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造型,正是移植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观念和意象造型的取舍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从而使造型获得了无穷的意趣。意象油画的造型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对自然对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目的。吴冠中、苏天赐等画家的画作,总是善于捕捉物象独特的品格和物象给予的一种强烈感受,通过恰到好处的取舍与夸张变形,赋予造型以生气、情趣与个性风采,并以笔墨的节奏美、形的韵律美表现出来。吴冠中先生的作品《点线迎春》,敏锐地发现了树形的“线结构”蕴藏着一种勃勃的生机。也许现场的树并不那么繁盛,只是他发现了这一抽象的“线结构”和他要表现的主题“春的气息”之间的关系,然后加以放大和夸张。画面上他设置了灰绿色的背景,让线像交响乐中的旋律般尽情弹奏,各种色点如跳动的音符做和声共鸣。观赏这幅画作,使人禁不住陶醉在春回大地的乐曲声中。该幅作品中树的造型,可谓“笔简形具”、“出于意表”,取得了与中国画意象造型异曲同工的意味。

三、色彩的意象性

油画是以色彩见长的艺术种类,可以说色彩是油画艺术的生命,它能够更直接、更明显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它是油画艺术进入到我们视觉的第一个信号。而在中国,艺术家们受“天人合一”宇宙观及老庄所言“五色令人盲”的影响,对色彩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事物外在的描绘上,而是将色彩概括升华到内在的精神层面。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出的“随类赋彩”的观点,概括了传统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随类赋彩”不是描绘客观物象具体的一时一地的颜色,而是将客观物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再对各类别根据主观印象加上意象用色。这种色彩不追求光和色的瞬间变化,而体现一种恒定的不变的状态,有较强的主观意象性和装饰意味。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的色彩,既继承了西方油画艺术色彩的瑰丽之美,又传承着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音韵之美。在意象油画中,画面的色彩往往主观性比较强,但又不失色彩的生动性。色彩或是壮丽,或是淡雅,或是强烈或是委婉。它打破了西方油画色彩理论中以体积和空间营造色彩透视的冷暖规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运用了西方油画中尤其是印象派的色彩,但是在形象刻画中,往往为了追求画面的整体效果而削弱或是忽略形象的体积空间,使用更为单纯、变化不那么繁杂的色彩。同时,在整幅画面构成中,经常使用大面积的平涂,或是制作底色的运用,使色彩不管是在形象塑造还是画面营造中,都是在简单中求变化,更注重一种整体的色彩对比和融合的效果。作为中国意象油画代表人物的吴冠中先生,他的油画作品大多表现江南水乡,用笔洗练、用色简约。他偏爱色彩的减法,他的色彩不是具体的自然中的色彩,而是在反复不断的对景写生中逐渐体悟到的对江南色彩关系的一种总体认识。在不断的实践中积淀,使他减化了江南色彩的微差,以单纯的色块构建江南风景的空间感。其油画作品《白墙与白云》中,只以蓝黑色画出墙瓦,以白灰色大笔触画出白墙与白云,再以蓝灰色的天与灰色的地面映衬,形成了一种空灵的空间。地面和墙檐露出的小树精巧而又概括,与画中虚灵的白墙和白云相对。颜色的精简,已经达到了极致。

四、气韵的意象性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艺术重“气韵”、尚“写意”,讲“以情入景”,强调“意境”的发生。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这无形之象、不言之美则是至美。这种美只能通过“静虚”来感悟。当艺术家的内心与宇宙之气的韵律相一致时,这种美便得到了观照。所以中国绘画中的“气韵”显得尤为重要。而画中之气韵其实也就是宇宙之气的缩影,也是作者心灵品格的显现。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的观点,并成为历代绘画艺术的要求和作品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气”,包含有宇宙万物本体和生命与艺术家自身元气的综合,“韵”则指的是物象的风姿神貌。“气”和“韵”构成了物象表现的生命力,也是构成画面耐人寻味的重要因素。这种心灵与自然的合拍,就要求艺术家与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自然中去,同时也把自然引入到自己的内心当中。

中国当代意象油画在表现中注重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当艺术家进行创作时,他所要表现的艺术对象,是融入了他本人的情感灵魂的形象,是他的精神世界与宇宙对话的回音,是他的心灵与自然碰撞的火花,是他内心对宇宙精神浩然之气的感悟,通过体味宇宙之气,融入个人之情,把握涌动之气韵,运用变幻之虚实,产生超然之意境。在任传文先生的油画作品《江南新绿》中,画家用独特的眼睛洞悉着身边的生活,当然那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获取,更是心灵的关照,抓住自然的节奏,把全部景致组成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仿佛是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在画面上出现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笔颜色都是通过他心灵的颤动、感情的流泻抒发出来的,注重画面的气韵贯通,注重画面的书写感和一气呵成的感觉,强调画面“心象”与“物象”的弥合、偶然和必然的联系。中国当代写意油画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逸气”,让观者也更荡气回肠。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意象油画,以“写意”或“意象”作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切入点,使中国当代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实现了油画这一外来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联系,同时,也为世界架上绘画艺术又添一枝奇丽之花。

[责任编辑迪尔]

J205

A

1000-2359(2011)05-0268-02

2011-04-11

猜你喜欢
气韵用笔油画
一张油画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油画《塬下》
油画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岁月长又长》(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