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2号油田剩余油的定量分析

2011-04-13 07:10黄荣华湖北省油气钻采工程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25期
关键词:油砂小层水淹

黄荣华 (湖北省油气钻采工程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朱爱民 (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职业培训中心,湖北 潜江433121)

孙翠遥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434023)

跃进2号油田是国内勘探开发难度较大的复杂断块油藏,在3.8km2的构造范围内形成了长短不等、断距大小不一的正、逆断层约34条,单井钻遇断点多,断距较大。其储层特征为砂体连片分布范围较小、油层连通程度低、岩性变化较大的多层系中渗断块油藏,由此导致注采井网难以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以及储量动用程度较低、剩余油的富集和形成趋于复杂化。笔者针对跃进2号油田的实际生产状况,进行该研究区剩余油定量分析。

1 区域地质概况

跃进2号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该油田纵向上由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 (N1)、下干柴沟组下部3个含油层系组成。油藏整体为复杂断背斜构造油田,内部断层发育,构造十分复杂,油藏埋深550~2000m。2005年储量套改,复算含油面积2.25km2,石油地质储量2138.04×104t。目的层段沉积体系为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储层岩性为中细砂岩,储层物性中高渗透,共分14个油组 (含198个小层2485个油砂体)。油层集中于构造高部位的几个断块内,而其他断块含油面积相对较小,潜力不大。

2 剩余油的定性分析

2.1 水淹图的绘制

水淹图的绘制采用动态分析法,该方法从沉积相入手,利用油水井的产量劈分数据以及其他动态资料,综合分析油层平面上的油水分布和运动规律,确定剩余油富集区。

1)水淹级别的确定 考虑到该区特点,为更准确地表述剩余油分布,将水淹级别进行了调整 (见表1)。

表1 水淹级别划分

2)资料准备 水淹平面图绘制一方面需要建立在地质研究基础上,另一方面需要准备大量动态资料和静态资料[1]:①动态资料。主要包括射孔数据、油水井动态数据、井况数据等。②静态资料。主要包括构造井位图、沉积微相图、砂体分布图、小层平面图、等孔等渗图、连井剖面图、断层参数、小层数据表、测井曲线、固井曲线等。

3)水淹图编制 水淹图的编制包括如下步骤:①注采对应性分析。通过注采对应性分析,确定油井见效见水方向,应用监测资料确定主要吸水层、产出层和水淹层。②水淹强度确定。单井水淹强度根据油井的产出状况和监测结果确定,并用油砂体内的注采状况进行校正,一般分为弱水淹、中等水淹和强水淹3类。③井间水淹状况预测。根据注采井组在油砂体上的注入水体积和采出水体积,结合孔隙度、有效厚度和含油饱和度,利用相关公式计算水淹半径[2]并绘制水淹图。

图1 N1Ⅱ-20-6号油砂体水淹图

2.2 平面水淹状况分析

N1Ⅱ-20-6号油砂体水淹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各小层边部受边水推进的影响,表现为强水淹;而构造高的部位,由于存在重力势能的差异,表现为未水淹或弱水淹。在注水井合理的井距范围内的采油井一般含水率较高,受到水淹的侵蚀;同时,在断层附近的局部小油砂体或是注水井未波及到的范围,由于井网控制的局限性,呈现未水淹状态。各小层间水淹面积以及分布范围也呈现较大差异。图2所示为跃进2号油田油藏小层水淹图 (图中黑色部分表示水淹面积)。图2(b)构造比图2(a)结构复杂,图2(b)比图2(a)水淹面积大,由此可知,其水淹强度受构造控制更明显。

图2 跃进2号油田油藏小层水淹图

3 剩余油的定量分析

3.1 产量劈分

对于注水开发的多油层砂岩油田,只有认识油水井的分层注采状况,定量确定各油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分层调整及挖潜措施,上述过程即产量劈分方法[3]。结合该区油藏实际情况,根据现有动静态资料,采用该方法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从而为剩余油研究和区块分析提供良好手段。

3.2 劈分原则

1)注水井劈分原则 由于注水井一般一年测有一次吸水剖面,因此,对混层注水井最初用地层系数劈分注水量,有吸水剖面后开始用吸水剖面劈分注水量;对于分层注水井,进行了分层测试的注水井用分层测试资料权重劈分,未进行分层测试的注水井,则将月报中分层段吸水量按地层系数进行劈分。

2)采油井产量劈分原则 采油井产量劈分原则与注水井劈分原则大致相似,但由于采油井产出量受射孔、储层物性、补孔、新钻井或对应注水井补孔或调堵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4],因而应根据上述因素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劈分 (见表2)。

表2 产量劈分方法表

3.4 劈分程序设计

鉴于产量劈分数据多、工作量大、而且劈分时容易出错,为保证劈分结果的可靠性,用Excel的宏平台自动编制产量劈分程序,以解决产量劈分及其后期劈分成果的统计应用问题。

3.5 劈分结果

按目前油田生产井的产量数据以及射孔和产液吸水剖面,进行产量劈分时可以较为准确地将产量定位在每个油砂体上面,并将油砂体分为目前动用、曾动用和未动用3类。

根据油砂体动用状况,对跃进2号油田和各层系油砂体进行评价,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四下层系动用状况最好,累计动用程度达92.46%,其次为三层、四上、五、八层,其动用状况较好,累计动用程度均达到80%以上,一、二层动用状况最差,有待进一步开发。从采出程度来看,六、七、八层开采状况最好,采出程度较高;三、四上、五层开采状况一般;一、二层系最差,其原因主要是一、二层内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油砂体小且分布零散,因而对注水开发十分不利。

表3 跃进2号油田各层系油砂体动用状况表

按驱动类型对油砂体进行分类评价,发现一、三和八层的驱动能量比较相似。由于上述3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强、油砂体分散、注水井较少、动用状况较差、弹性能量驱油砂体天然能量不足和边水驱油砂体较多,因而采出程度和平均含水率很低,弹性能量驱油砂体的开采效果较差。由于四~七层以边水和注入水驱为主导,因而边水驱油砂体较多,受边水影响,该类油砂体水淹严重,很多油井提早水淹,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不高。以四上层不同驱动类型油砂体储量动用状况为例,其注入水+边水驱油砂体主要分布在受边水影响严重的地方,该类油砂体平均含水率高、平均采出程度低 (见表4)。

表4 四上层不同驱动类型油砂体储量动用状况

4 结 语

该油藏以产量劈分为基础,应用动态分析的方法,通过注采对应分析,研究油砂体水驱动用状况,并根据水淹状况编制水淹图,在此基础上将产量劈分结果落实到油砂体,从而实现剩余油的定性到定量转化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具有应用资料丰富、可操作性强、结果可靠性高等优点,该方法简单合理,是一种研究油藏剩余油的有效方法,适用于复杂断块油藏。

[1]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2):46-50.

[2]郭平.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3]俞启泰.注水油藏 “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开采技术[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2):34-38.

[4]雷利安.濮城南区沙二上2_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猜你喜欢
油砂小层水淹
浅析消费者在水淹车下的权益保护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厚坝地区油砂储层评价研究
水淹吕布
油砂SAGD水平井钻井液体系
石南21井区水淹解释方法对比及应用
有机溶剂萃取加拿大油砂应用研究
油砂矿含油率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