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米格尔大街》的自然主义倾向*

2011-04-13 03:17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米格尔保尔大街

夏 丽 芬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作为文学世界的漂泊者,印度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学者们从“他者”、“自我身份构建”、“边缘化”、“无根性”、“模仿”等一系列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细读其作品,笔者发现,除了后殖民特色,奈保尔作品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的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以及题材上“穷人的诗篇”的选择等方面。本文以他的代表作《米格尔大街》为对象进行剖析。

一、真实性写作原则

自然主义最初只泛指一种态度,后来才用于描述一种艺术倾向。根据思想家霍尔巴赫的论述,18世纪的自然主义是这样一种哲学体系:他认为,人仅仅生活在一个可被感知的现象世界即一种宇宙机器之中,现象世界如同决定着自然那样决定着人的生活。简言之,这是一个不存在超验、先验和神力的世界。[1](P4)现象世界被引入文艺批评领域,可以说始于自然主义大师左拉的《黛莱丝·拉甘》第二版的前言。从最初的哲学体系到文艺批评领域,自然主义都相信,只有对现实进行锲而不舍的观察、认真的辑录,才能获得他们所追求的真实性。[1](P16)

显而易见,自然主义的立足点正是现实主义的传统。它是现实主义传统和科学发明二者结合体的新生儿,是一种旨在最大限度地以科学家的客观态度来写作的小说。它力求表达,人作为一种生物受遗传、环境和时代压力支配这一新的观点。[1](P50)这也正是自然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自然主义大师左拉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自然主义理论体系的。他的文艺主张也就理所当然地包括了现实主义的原则。他在自然主义理论的代表作《实验小说论》中这样明确规定: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而真实感,就是如何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他把真实性作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向来加以肯定与要求:你要去描绘生活,首先就请如实地认识它,然后再传达出你对它的准确印象。不管是否愿意,我们都被推向了对事与物进行精确研究的道路。一切正在崛起的强有力而又个性的艺术家,都要显示出真实感。时代的发展肯定是现实主义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实证主义的。因此,要求作品有生活气息和符合真实是他所强调的文学创作的前提。他认为,艺术作品里首先需要的是真实、是生活,而他只不过是属于主张追求生活和真实的一派而已。他强调,一切艺术家都必须研究与再现真实的自然。他向艺术家提出面向真实生活与真实人物的要求----把自然如他所见的那样移植在我们面前,“在你们眼前的是人的肉体,是斑斓的光线;推出一个你们自己所创造的亚当来吧。你们的画笔应该去创造人,而不应该去创造影子。”与此同时,他把艺术的真实性作为首要的批评标准,并以此来对当代文艺进行评判和估价,来确定作品是否有存在价值:作品不是广泛地建立在真实之上,就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当我读一本小说的时候,如果我觉得作者缺乏真实感,我便否定这作品。他推崇艺术家身上那种对自然的诚实研究、对真实和准确的高度追求,把具有这种品质的艺术家称为我所敬爱的艺术家。尽管他是一个“无名之辈”,“还没有博得任何人的喜爱”。[2](P14)为了树立真实性在文学中的绝对地位,左拉甚至对主观色彩也持否定态度,认为主观色彩“不是把场景缩小了,便是把它夸大了,使一切都浸渍在虚伪的色彩中,一切都张牙舞爪而又支离破碎”。[2](P25)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自然主义小说对于真实性的追求与要求。可以说,奈保尔的写作很明显地表现了这样的真实的客观性。他欣赏和推崇19世纪的作家,阅读福楼拜、果戈理、司汤达、巴尔扎克、莫泊桑、马克·吐温、康拉德等的作品。受他们的影响,奈保尔自身也是一位关注现实、描写真实的小说家,19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依然活跃。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他进行授奖时这样评价:具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详细考察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被压抑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在奈保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米格尔大街》中,这样的真实性原则贯穿整个写作。《米格尔大街》由17个各自独立成篇但相互又不乏关联的短篇故事组成,刻画了与西班牙毗邻的一条大街上的市井生活,凡人小事,写的是一群生活在底层世界的小人物----清洁车夫、木匠、民间的喜剧艺术家、流浪汉、疯子、马车夫、胆小鬼、幻想家、“机械天才”、时髦青年、“教育家”、浪女人、穷孩子、母亲、理发师、酒鬼等等。其中大部分素材以广泛流传于特立尼达的奇闻轶事为根据。仔细阅读《米格尔大街》后,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强烈的现实性----现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群。作家多作客观描述,甚少贬抑笔墨,显示了极为冷静而真实的目光。而这正是自然主义对于艺术作品的首要要求。

作品中,奈保尔对人物的描写以他在特立尼达的所见所闻为基础。写他们生活的不幸,命运于他们的不公;写他们内在的善良与热情;写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惊人的承受力;写他们对美执著的追求与奇异的想像力。但他同样写他们的蒙昧、偏狭、自私、懒惰、散漫、盲目的自大与可笑的自以为是。[3](P65)博加特(《博加特》),这位米格尔大街的外来居住者,经历了生活和婚姻无端的失败。作者在给予他足够的理解与同情的同时,也客观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懒散与放纵----他借口谋生开裁缝店,却连一件西服也没做过。开着清洁马车的埃多斯(《蓝色马车》)居然是街上的贵族,因为他时常可以捡些鞋子、收音机、床、略有些裂缝的茶杯茶碟,好多好多木头和各种各样的插销和螺丝,有时甚至还能捡到钱。这样的细节描写不动声色地再现了社会底层老百姓困窘和贫乏的物质生活。博勒(《慎重》)活了60岁,他的全部人生哲学是决不能相信报纸上的事。在经历了足球猜奖游戏、建房互助基金、蛇头偷渡、买彩票等一系列失败事件后,他甚至在中奖后硬是不愿相信而把彩票撕得粉碎。生活的不济使得他走向极端,成了米格尔街上最伤心的人。小说中随处可见米格尔大街上真实而丰富的人物命运和始终笼罩着他们的并不乐观的生活现状。

二、被决定的宿命论

自然主义者关于人的观点,直接依赖于达尔文的人从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观点。与浪漫主义者把人理想化相反,自然主义者有意把人降到动物的层面,完全剥除了他较为高尚的志向。用左拉的话说,“精神的人”正为“肉体的人”所取代。自然主义作家甚至描写了人类从人到非人状态的堕落。因而,看起来进化过程似乎发生了逆转。尤其是处于危急关头、在某种压迫或性饥渴中,或由于酗酒的影响,潜藏在人身上的原始兽性就会复苏(如弗洛伊德在不久之后描述的)。自然主义者反复出现的意象大多取材于动物世界,正如M·考利在《美国自然主义发展史》一书中所指出的:自然主义作品充斥着诸如“野兽的法则”、“原始”、“生存竞争”、“野蛮”、“冲动”、“征服”、“巨大的”、“深渊”、“海盗祖先的血统”等词汇。[1](P20)

在《母亲的天性》中,劳拉有8个孩子,这八个孩子又有七个父亲。这便是我从劳拉身上学到的第一堂生物课。劳拉在这里已从人的角度转化为米格尔大街上生物繁殖的角色。她的肚子总是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的消失后,再次出现的她又会显得十分单薄。然后,发酵的过程又会在几个月之后再次开始。在叙述者眼里,劳拉怀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完全没有人怀育后代时的美好与憧憬,掺杂着的是没有感情的动物性成分。别人为她无止境地生儿育女和勾引男人感到难过,而她自己倒显得颇为乐观:经历三四回,也就习惯啦。可以说,在这条代表社会底层的米格尔街里,劳拉个体的精神层面完全被肉体层面取代,劳拉已没有作为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没有自主的精神,完全不会为自己放纵的行为羞愧和自省,只有在原始的兽性冲动下没完没了地和不同的人生产孩子。

作品的题目也具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和自然主义特色,仿佛“母亲”的天性只是和所有动物一样无止境地繁衍后代。在这里,繁衍是无意识的,在动物本能的冲动下催生出一个又一个孩子,女人以此获得了母亲的头衔,而孩子只不过是原始冲动的产品。

对于自然主义作家来说,人是一种动物,其演化过程由遗传、环境影响和时代迫力所决定。正如R·蔡斯所说:“自然主义理论认为,命运有时是由外部力量强加于个人的。因此,自然主义小说中的主人公只是受环境而不是自己的意志支配。的确,他们看起来往往没有自我。”[1](P22)

《米格尔大街》对于这一观点在不同的短篇里都有表现。伊莱亚斯(《他的职业选择》)是众人一致认为的“与众不同”、“很有头脑”的人。他一声不吭地忍受父亲乔治的暴打,希望通过剑桥高级班考试来做一名米格尔街上想都没人敢想的医生。但无情的事实却是:他屡考屡败,在六次失败之后,伊莱亚斯心安理得地驾起了清洁马车。“这里没有道理可讲,面对现实吧。我真的喜欢我现在的工作。”[4](P33)而大街人的解释是:“是谁改的考卷?是英国人……你指望他们会让伊莱亚斯通过?”[4](P31)这里的成功或失败都没有任何道理可讲,改试卷的人主宰一切,所有的生活不过是一场闹剧。人们早已把命运的起伏转变归结于外在环境的作用。比佛(《胆小鬼》)个子大、样子凶,街上的人们总是怕他,他成为拳击手后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次比赛中,比佛输给了皇家空军拳击赛冠军,但事后发现,这个所谓的冠军不过是个幌子而已。大街上的人们也并没有因此有半点惊奇,“在我们这地方,这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4](P64)是的,在米格尔这条街上,发生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引起人们的惊奇和情感波澜。身为寄居者,他们相信的是服从环境支配,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正如哈特所说:“生活真他妈的见鬼。你明明看见要出麻烦事了,可你他妈的什么事也干不了,没法阻止它。你只能坐在那里看着、等着。”米格尔街的生活就是如此,人们只能看着事情的发生,却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该怎样改善。 “我”(《告别米格尔街》)在过量的抽烟喝酒里堕落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失望,亦显得问心无愧:“这不是我的错,都是因为生在特立尼达。这儿的人除了喝酒还能干什么?”[4](P189)看过米格尔街上所有人的遭遇,再难激起任何人的上进心。人们随着环境漂泊,除了喝酒麻醉,再也想不出别的生活内容。命运不过是外在环境的一个玩笑而已。人们被扔到这个世界上,然后接受命运给的所有悲喜和无奈。这或许是米格尔街上的人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在题材上,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自然主义作品通常与描写工人阶级相联系,是“穷人的诗篇”。自然主义作家强烈地感受到了工厂周围贫民窟的苦难生活。他们的创作常常由社会主义的道德正义感所激发,满怀社会责任感地去正视社会现实,并把这一点隐藏在客观的面纱之后。

奈保尔写的虽然不是贫民窟的生活,却是不折不扣的“穷人的诗篇”。可以说,他的文学作品基本都围绕这样的环境来写作的。奈保尔生长在特立尼达,后到英国求学。他的身份和经历使得他更具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客观冷静的观察展现给读者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米格尔大街》中那些男女老少们各式各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属于“我”所生活过的那条米格尔街道,而是整个特立尼达底层社会百姓无奈无望的生活缩影。“我”随妈妈刚搬到“米格尔街”居住时,有一次外出买东西时迷了路,竟然发现就在自己居住街道的周围还有差不多六条以“米格尔”命名的街道。所谓的“米格尔街”其实就是当时特立尼达下层百姓穷困生活的代名词。与此相对的则是,卡莱尔街和马卡鲁普大街等,那些街道才是政府官员和富人们居住的地方。[5](P22)而奈保尔要写的正是这些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英]利里安·R·弗斯特,彼特·N·斯克爱英.自然主义[M].任庆平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2] 柳鸣九.自然主义大师左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 仵从巨.一条大街与一个世界----说奈保尔与《米格尔大街》[J].域外视野,2002,(5).

[4] [英]维·苏·奈保尔.米格尔大街[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5]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猜你喜欢
米格尔保尔大街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逛大街
寻梦环游记
最忠实的守墓犬
奇怪的大街
米格尔·安赫尔·佩雷拉: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奈保尔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
两个关键人物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