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燥湿特性

2011-04-13 04:25毛丹丹刘时觉
世界中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五脏阴阳特性

毛丹丹 刘时觉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温州市学院西路109号,325027)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临床辨证论治的病位中心,各有阴阳属性以及相互间的阴阳平衡关系。目前对于五脏的阴阳属性研究主要是指五脏阴阳寒热,阴阳升降的特性。吾师刘时觉的阴阳燥湿观[1]中提出阴阳亦具有燥湿之性,因此五脏的阴阳属性还包括燥湿(润)特性。然而除了公认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之外,目前对其他四脏的燥湿特性并无全面的概括。今借师承之机,来系统地阐述五脏的燥湿特性,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五脏的生理特性,掌握其病机变化,并指导处方用药。这也正是阴阳燥湿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所在。

1 脾为戊土病则多湿

脾属至阴,为湿土,其性却又喜燥恶湿。脏腑秉天地之气而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脾脏即秉天之湿气、地之土气以生,脾为湿所生,故为湿土,二者关系密切。脾为湿土,首先生理功能主湿,主要表现在对水谷、水湿的运化方面。《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主水湿的主要功能。同气相求,湿易伤脾。所以,“脾恶湿”“脾苦湿”。脾病的病状往往与湿病相一致,多见大便溏泻,饮食不化,四肢头身的困重乏力等重浊、黏滞之象,甚者可见肌肉萎软或肢体浮肿等症状。

从病机分析上看,“脾气主升”,其运动趋势以上升为特点。而湿性趋下,易伤阴位。《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载:“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升降之悖,使下流之湿浊常易碍脾之升清而发为泻利、淋浊、带下等证。同时脾胃为中焦枢纽,赖肝木之疏泄来防止脾土的壅滞。然湿为阴邪,最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影响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而见腹满、饮食不下等证。故脾病常见中焦湿热,湿郁化热之证,或因脾气不足引起的脾失运化、中气下陷、脾不统血或脾阳虚证,亦以气虚湿停为病机要点。即使是脾阴虚,其证候特点常见纳呆食少,食后腹胀,消瘦乏力,便秘或溏而不爽,口燥不欲多饮,苔少津,脉濡细。并无明显燥象;治疗用药也少甘寒柔润而多甘温苦燥,常用药物如山药、白术、薏苡仁、茯苓,仍重在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以复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如若使用沙参麦冬汤之类纯滋阴之方,应是胃阴虚之治。似乎可以讲,外燥伤肺不伤脾,内燥伤胃不伤脾,由此脾无燥证。

从治疗上看,脾病多湿多虚,所以治疗遵循“宜升则健”原则,在健脾、运脾过程中“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素问·藏气法时论》),常运用燥湿、利湿、化湿等法。临床脾病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理中汤中,常用药物有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人参,温中暖脾药如砂仁、干姜,芳香化湿药如苍术、白豆蔻,多有苦温燥的特性。

2 肝体阴用阳病易化燥热

《荀子·劝学篇》谓:“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而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说明木具有曲直刚柔之性,肝与木相通,《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到“其用曲直”。因此,肝亦有刚燥与柔润的两面属性。从位置来说,肝居胸腹之中,胸为阳,腹为阴;又位于腹背之间,背为阳,腹为阴,故肝适居阴阳之间。从五行属性看,肝主木,居水之后,在火之前。从六经来说,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为六经之末,内寄相火,寓少阳初生之气。因此肝是处在阴阳水火之间,阴尽阳生之界,具有易化燥热的特点。从肝的生理特性来看,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怒”,体现了肝的刚燥特性。但肝又“主藏血”,需得肾水之滋养,敷布阳和,是肝柔润的特性。正是由于肝既刚燥又柔润,肝又为“罢极之本”,有调整动与静,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功能。故肝有“体阴用阳”之说。

肝病实则多因刚燥之性失度,或刚燥疏泄不及,气机失调,犯逆脾土,致运化失职,水湿困阻,见纳呆、嗳气、痞闷、便溏、苔腻、脉弦滑之湿象;肝病虚多责之柔润之性不足,肝肾亏虚,精不化血,肝血不足,肝阴亏虚,筋脉、双目、爪甲失濡,而见筋脉拘急,两目干涩,胸胁隐痛,爪甲不荣之燥象。在肝病治疗过程中往往燥润并用,柔中兼疏,疏中蕴柔。正如叶天士有柴参劫肝阴之说,常用的疏肝理气药要避其辛温苦燥太过者,而多选用轻疏柔和之佛手、绿梅花、香橼、八月札之类。若必须以大剂苦燥化湿清热,亦勿忘加入白芍、当归、枸杞子等柔肝养肝之品。若见阴血不足,需以滋养,也应避免过用熟地黄、天冬等滋腻之药,以免碍胃生湿,并应适当酌加疏肝之品。总之要动静结合,疏柔相济,方能恢复肝之刚柔并存的生理特性。

临床常用治疗肝病的方剂中的配伍用药亦无不力求达到“体用兼顾”,如以清肝泻火、清利湿热为主的龙胆泻肝汤中,虽以大苦大寒之龙胆草为君,辅以黄芩、栀子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除湿;却佐以生地黄、当归养阴益血,使燥湿而不伤阴,恰是考虑到虽为肝胆实火湿热,但切不可忽视肝柔润之性,易伤阴化燥的特点。此外魏之琇所创补益肝肾之阴血的代表方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臣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滋阴养血,柔肝生津;而佐以川楝子疏肝泻气,使滋阴养血而不过度滋腻,遏滞气机,损伤肝喜疏泄条达的刚燥特性。

因此五脏中的肝,在生理上刚燥与柔润皆具;病理上易化燥热;治疗中应注重疏柔结合。

3 肺属燥金病则易燥

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津液易亏。从发病来看,无论外感内伤,肺病多燥。肺外主皮毛,易受外邪侵袭。《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肺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秋暑燥气上受,先干于肺”,可见六淫均能犯肺致病,但主要是以燥、热、风、火之阳邪为主。《医门法律》说:“秋伤于燥,上逆为咳”,也说明燥淫外盛,最易上受入肺。阳邪伤阴,津液受损,形成肺燥,故外感肺病多燥。

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易伤肺阴。《内经·痿论》云:“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肺鸣则肺热叶焦。”可见七情太过,内伤五脏,渐至气郁化火暗耗津液,津日亏而火越盛,终成肺脏失养,津液枯涸而痿。清·洪正立在《医学入门万病衡要》中指出:“肺为华盖,其气轻清,既不受寒,也不受热。然酒性本热,多饮则肺受火邪熏蒸,日久以至郁遏不清,胀大不饮,或喘或咳,渐至音哑、骨蒸、寒热,皮毛焦干,如之何以可救也。”表明酒或膏梁厚味,均为助湿生热之物,过饮过食,日久必致机体阳热过盛,出现一系列肺阴虚之症。劳倦最易伤气,《医宗己仁编·咳嗽》曰:“肺虚者,由脾土不能生化,津液不得上布,则肺失所养而阴虚。”可见肺脾气虚,生化不足,气不化阴,可发展为肺阴虚。阴虚则燥,甚则热,故内伤肺病多燥。

从治疗上看,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言“肺本清,虚则温”,故“清养肺”,即凉药养肺。绮石亦提出“清金保肺”,这一治则包括了清化伏火、滋养肺阴、宣降肺气3个方面。用药宜选用清润疏降之品,从《理虚元鉴》一书中可以得知,其清金保肺多选用牡丹皮、地骨皮、桑白皮、白前、桔梗、泽泻、生地黄、麦冬、五味子、茯苓之类。这些药物大多为清凉甘润之品,而非苦寒,又体现了“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的学术思想。叶桂更主以甘寒清燥润肺,“肺伤嗽甚,其血震动不息……甘寒是投”“秋燥,痰嗽气促,用清燥法”“阴亏,挟受温邪,咳嗽头胀,当以轻药。桑叶、杏仁、川贝、北沙参、生甘草、甜水梨皮”“燥气上逼咳呛,以甘寒活气分之燥。大沙参、桑叶、玉竹、石斛、甜梨皮”。以甘寒之品生津润燥,使水盛则火自熄,肺得清宁,其咳自已。总之肺病用药宜润不宜燥。

当然还有痰湿蕴肺、痰热壅肺等实证。须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来源于脾,治亦在脾,故每以二陈为主燥湿化痰,或以四君出入健脾化湿,以绝生痰之源乃为其正治。痰热为脾湿肺热相合,脾湿应燥,清肺化痰则多用川贝母、竹沥、瓜蒌之甘寒之属,化痰清热兼以润肺。若外邪犯肺卫,需麻黄等药之辛温宣肺,亦多加杏仁、石膏,或清或润以监制。综上可见肺易燥,治肺宜润。

4 心为火脏宜煦宜濡,肾为水脏喜润恶燥

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同时心又主血脉,其作用为温运推动,但具有柔润之性。《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即水谷精微由脾胃吸收后,上输于心,化而为营卫之气。营卫者,阴阳也,故心为阴阳并举之脏。《太素》曰:“心为火藏”。实际此火非为火热,而应为心之阳气,属平和温养之少火,也是心主血脉,心主神明的动力。首先心阳可化生神明,温养神明。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景岳全书》也提到“凡变化必著于神明,而神明必根于阳气”,心阳能激发推动着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其次心阳可以推动、温煦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还参与血液的生成。正如张志聪说:“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以为血。”因此,此火必为柔和温运的生理之火。同时血液亦为神明的物质基础,心需得血之濡养方能主神。故心喜煦喜濡可见一斑。从心的病证看有气血阴阳之不足,也常常见到心火上炎,可见其恶燥热而喜濡润的特性。心之阴血不足者,可用太子参、麦冬、阿胶、当归来补血安神,养阴清心。在治疗心火上炎之导赤散中,除利尿清热之淡竹叶、木通、生甘草外,还配养阴凉血之生地黄,更可说明心易燥而喜润。即使是心之阳气虚弱,亦可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旨,多轻用辛温之桂附以温通心阳,而重用甘温之参、芪以补气,以免辛燥太过,伐其阴血,失其生理之度。

肾乃阴阳之根,水火之源,具双向性,内蕴阴又含阳,既水又火,是人体生命之动力。肾为水藏,真阴之府,精藏于此,精为阴中之水,谓之元精;气乃阴中之火谓之元气,故肾喜润恶燥。肾病多以虚证为主,实则责之膀胱。其病机或为阴虚化燥化热,或为阳虚生湿生寒。也有肾精、肾气不足,气虚为阳虚之渐,精虚为阴虚之本。故肾病燥、湿之证俱有。治疗时宜如《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新方八略》所提“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通过温补元阳,滋养真阴而调补阴阳。然“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而阳以阴为基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故补肾养阴尤为重要,阴中求阳是治肾常法。以常用补肾方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为例。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补,分为甘温、酸温、甘淡,甘者缓也,酸者生津,均具柔润之性又不过于滋腻。金匮肾气丸,虽言温补肾阳,实以纳少量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以微微生火,而非补火,正符合肾喜润恶燥的特性。同理,右归丸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以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当归滋阴益肾、养肝补血,鹿角胶温补肾阳,填精益髓,均为润药,桂附少量,温阳防其燥。

综上,滋肾阴自不必说,温肾阳亦多用温润之品,如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鹿角胶等,亦虑及肾之濡润特性。若非水湿泛溢之证慎用温燥,而当用温燥之药其实已往往涉及脾之阳气不足,故可称为“培土制水”法,而非单纯温肾。因此,心、肾虽为火水之藏,实均为阴阳并举。心阳柔和温煦,心血得生;肾中精水充盛,肾气得化。故心喜煦喜柔,肾喜润恶燥,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5 讨论

五脏的燥湿特性是五脏阴阳属性的一方面,与其寒热、升降之性是不可分割的。明确了五脏的燥湿(润)特性,治疗时可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的刚柔燥润。方剂配伍时亦需注重燥润相济,使祛邪不伤正,以达人体阴阳平衡,顾护五脏生理之度。

[1]刘时觉.阴阳燥湿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4):14-17.

猜你喜欢
五脏阴阳特性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失眠与五脏
色彩特性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