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市场高端需求的产业硕士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企业对中高层人才需求特征调查的思考

2011-04-13 06:51尹筑嘉曹冰玉黄建欢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04
关键词:院系硕士研究生

尹筑嘉 曹冰玉 黄建欢(.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04;

2. 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许多企业则抱怨难以招到合适的中高层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用人单位提出“研究生还不如本科生好用”、“研究生学的和企业用的大不一样”等问题。[1,2]上述现象表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产品”与市场需要不“对口”。要解决该问题,就必须从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力度,培育真正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市场需求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调查了大中型企业对于中高层人才需求和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意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产业硕士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必要性、可行性及其运作方式。

一、产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要求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我们向180家大中型企业发送了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9份。统计表明,企业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有:1. 多数企业对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较迫切,被调查企业中75%选择“需求十分迫切”或“需求比较迫切”;2. 企业要求中高层技术人才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行业分析能力,而中高层管理人才则应熟悉本行业产品和技术。被调查企业中有92%要求中高层技术人才“管理知识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或“管理知识经验较好,管理能力较强”,有93%要求中高层管理人才至少应“比较熟悉并能分析本行业情况”;3. 大多数企业期望聘用“一专多能”的硕士研究生,对到企业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应是“一专多能”(指以本专业能力为主、兼具相关行业分析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观点,认同度达80%。然而,企业在基本肯定现有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关于新招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能力与公司实际需要之间的吻合情况,被调查企业中48%认为“大部分吻合”,44%认为“一般”,没有一家企业认为“很吻合”。有企业在调查意见中还提出“目前硕士培养平庸化”等意见。同时,被调查企业指出:当前理工科硕士研究生亟待加强培养的课程和能力主要依次有实践操作能力、经贸知识和行业分析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文科硕士研究生亟待加强培养的课程和能力主要依次有实践操作能力、行业知识和分析能力、本行业技术和产品。这说明企业对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和较全面的要求,特别是希望高校加强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见,市场期待高校进一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输送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在适应企业需求方面仍待创新和完善

目前中国的研究生学位教育分为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前者旨在培养教学型、科研型人才,后者则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看,对教学科研人才的需求远小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部分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将进入企业工作。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对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从90年代推出MBA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开始,中国已经进行了大量实践。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企业委托高校培养、企业培训基地、企业工作站等模式,研究生培养日益贴近市场需求。[3]实践证明,这些模式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受到社会和市场的肯定,但在两个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第一,随着优秀的技术人才走向管理岗位,要求其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能力,这正是现实中技术人员所缺乏的。对于经济管理类硕士而言,随着职位的升迁和责任的拓宽,与技术部门和人员的关系将从沟通联系发展到调配管理,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也是这类人才的薄弱点。第二,目前企业急需的部门经理以上的中高层人才,是具备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中高级人才:既要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还要掌握产业分析方法,能对相应产业进行了解分析,并熟悉该类企业的经营管理。无论是就知识结构还是就能力构成而言,这种新型人才均不同于传统的人才,仅通过本科阶段教育无法培养,而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也难以完全实现这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研究生,成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面临的问题。[4]产业硕士模式作为在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优化和创新,值得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

(三)实施产业硕士培养模式具备可行性

目前尚未见学术文献提出产业硕士这一概念。本文认为,产业硕士培养模式是指由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面向特定产业的、具有“三维”(即技术、经济和管理)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较强应用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只要是本着该思想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都属于“产业硕士”范畴。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分类培养和面向市场需求开放式培养研究生,重点在于贴近市场需求、为急需中高层人才的产业个性化培养人才。实践中已有相关高校和企业探索面向产业培养硕士,只是普及面不广,尚未受到各高校重视,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并完善。如台湾一些液晶显示器面板产业的大企业如友达光电、奇美电子等与台湾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办面板产业硕士专班,北京大学开办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班,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产业硕士培养模式与目前的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等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强调面向特定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学术性学位培养模式一般按照专业分类培养人才,而且偏重于专业相关理论方面的培养,但是其“专业”并不一定与某个产业对应,也不强调培养“三维”复合型人才;MBA、法律硕士等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分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未结合产业进行培养,未注重“三维”知识结构的构建。学术性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优点之一在于毕业生就业面广,可到多个产业工作。但随着市场竞争发展,这一优点已被削弱,因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再满足于研究生只具备一般性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要求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尤其要求人才掌握相应产业的最新理论技术和实践能力。产业硕士模式则强调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这一新需求特征。不过,产业硕士模式是在学术性学位和专业学位等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分类进行大产业层次上的个性化培养,兼顾就业面广和适应行业特点等要求,因此只是对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细化和优化,而非取而代之。

产业硕士培养模式是否可行,与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密切相关。下面将从市场需求,发展基础,政策风险,组织管理,师资力量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其可行性。

第一,产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一致。调查显示,企业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比较迫切,希望该类人才“一专多能”,企业支持该类人才的培养。因此,该模式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调查表明,80%以上的企业认为,“有一定必要”乃至“很有必要”面向特定产业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产业硕士”,约60%企业愿意与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

第二,产业硕士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产业硕士”在中国高校中虽仍属新生事物,但已有一定的相关实践基础,如南京和广州一些高校已试行面向医药等行业培养EMBA。并且,“交大-宝钢”和企业工作站等模式也在贴近企业需求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三维”能力培养,即可培养出“产业硕士”。[3]可见,现有的研究生创新培养理论和实践将为产业硕士的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产业硕士符合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方向。大力培养贴近社会实际、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产业硕士显然是符合这一政策方向的创新,应可获得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并且,产业硕士并不一定需要新设一类专业或学位,可以基于培养“三维”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思想,在现有专业、学位和培养模式基础上培养研究生,因此高校和企业可在现有研究生培养框架下直接组织实施,对政策依赖程度不高。

第四,组织管理难度虽大,但可采取措施降低管理难度。产业硕士的培养不但涉及同一个高校内不同的专业和学院,还涉及不同企业与高校。因此在组织协调管理方面的工作量很大,难度可能较高。调查表明,企业认为“缺乏较完善的合作模式”和“高校和企业协调沟通难度大”是影响校企联合培养硕士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然而,一方面可通过一些措施降低其难度,如选取合理的步骤和方式来实现产业硕士的培养,先基于现有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方式如企业工作站模式、面向产业的MBA等,以某个学院为主、其他学院为辅并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积累跨专业、跨单位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后,再逐步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模式;另一方面,如果产业硕士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毕业就业率,有助于培养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即使具有一定难度,只要校企各方对于该类模式形成共识并有积极性去推动其培养,则组织管理问题再复杂亦可克服。

第五,充分利用企业人才缓解师资不足问题。产业硕士在培养中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师资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多年来中国通过研究生教育已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人才实践经验丰富,具备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指导工作的能力,可从中选出一部分为作为高校研究生的师资力量(兼职)。若能建立公开选拔认证制度,从企业中选聘优秀人才作为企业讲师或导师,经岗前培训后即可为研究生教育兼职提供教学 、实习和科研指导等支持,可有效缓解师资不足问题。

此外,产业硕士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成才途径,更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以及长远发展空间,因此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应会受到欢迎。故实施产业硕士模式具备可行性。作为一种研究生培养思想和方式创新,产业硕士模式及其推广将有助于高校加大力度向社会输送企事业单位急缺的高层次优秀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缓解人才市场供需结构矛盾。并且,相对其他高校而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在师资、生源和教学资源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更具实施产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势。

二、产业硕士培养方式和运作的思考

产业硕士的培养既需借鉴境外产业硕士的培养经验,还需基于境内现有研究生培养实践进行创新,重点在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师资力量组织和论文选题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运作方式来看,一方面可以直接面向特定行业培养兼备技术、经济和管理能力的产业硕士;另一方面,培养产业硕士的思想可应用于各专业的学术性硕士和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前可行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以工科院系为主培养技术型产业硕士

根据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还是管理工作,可以将产业硕士分为两类:一类培养目标为技术类产业硕士,其能力以技术能力为主,经济管理等能力为辅;另一类培养目标为经济管理类,其能力以经济分析和企业管理能力为主(其专长可具体到财务、市场、人力资源等方面),具备行业技术产品常识。技术类产业硕士的培养安排可作如下考虑:1. 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合作,由工科院系主导培养,经济和管理等院系予以支持。三者分工主要是:企业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并安排企业讲师和导师,参与部分课程教学,参与指导研究生科研和论文写作;工科院系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工作,包括培养对象选拔、培养计划的确定、培养过程的组织实施、论文写作指导和答辩等;经济管理等院系则提供经济分析、行业研究、工商管理等方面课程的教学支持。2. 采用2-3年弹性学制,先用1-1.5年时间在工科院系完成课程学习,所学课程以产业相关技术课程为主,经济管理等课程为辅(企业讲师亦适当参与课程教学),再到相关行业的企业实习0.5-1年,熟悉企业技术研发实践,培养其工作实践、技术应用、科研开发能力,同时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特点,在此进行论文选题和写作,再回校参加论文答辩。3. 采用双导师制度,研究生由校方导师和企方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从事的课题和论文是经过选择认定、紧密结合行业实践和企业需要、企业导师能够指导的重要技术问题。4. 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属于该产业领域的学生中选拔培养对象,确保其在本科阶段已经受到了良好的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在硕士阶段不需补课即可学习本产业高级技术理论知识并开展一定的研究工作,一般不接受跨行业报考。5. 发放工科院系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和授予学位,毕业生可向校方申请开具属于产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证明,向实习单位申请开具实习和实践证明。

(二)以经济管理院系为主培养经管类产业硕士

经管类产业硕士的培养方向为具备行业技术产品知识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其培养安排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点主要在于:1. 由经管类院系主导培养,与产业方向相关的理工科院系予以支持。经管类院系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工作,理工科院系则提供相关行业的技术基础、行业新技术理论和新产品等方面课程的教学支持。2. 课程学习阶段在经管类院系完成,所学课程以产业相关经济管理课程为主,包括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产业经济等,另以技术类课程为辅,再到相关行业的企业实习0.5-1年,熟悉企业经营管理运作,培养其工作经验、经营分析和管理能力,同时了解企业产品技术特点。3. 研究生由校方导师和企方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从事的课题和论文是经过选择认定、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实践、企业导师能够指导的经营管理问题。4. 发放经济管理院系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和授予学位。值得强调的是,经管类产业硕士应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属于该产业的学生中招生,如能源产业硕士应从本科阶段学习能源相关专业者中选拔培养。

(三)面向特定产业和领域培养专业学位人才

近年来一些高校推出了面向产业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方式,如2002年中国药科大学与美国圣约瑟夫大学合作开办医药行业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班,培养与国际制药领域管理水平接轨的医药行业高级管理人才,授予美国AACSB认可的圣约瑟夫大学医药行业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学习安排为一年半的学习和国外学习考察以及学位论文等。2004年南京大学也开设了医药EMBA班。不过现有培养方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培养过程由高校主导,企业参与不多;其次,培养对象基本为在企业工作人士,培养后人才大部分仍留在原企业,未送派员工培养的企业仍缺乏高层人才;第三,培训内容中注重经营管理理论和案例讲授,但对相关行业技术知识培训重视不够。因此需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行业分析和行业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育,面向医药、能源、化工、IT、知识产权等各领域各行业培养专业学位人才,为市场提供精、专、深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贝贝,李昕,王磊. 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分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3): 9-10.

[2] 胡玲琳,潘武玲. 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20-24.

[3] 肖国芳,吴松,彭术连. 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3-25.

[4] 马海泉,张洪志. 以创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08(2): 27-30.

猜你喜欢
院系硕士研究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