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兔热及其防治

2011-04-13 04:44王洪强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257447
山东畜牧兽医 2011年9期
关键词:啮齿动物野兔病畜

王洪强(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 257447)



野兔热及其防治

王洪强(山东省利津县畜牧局 257447)

野兔热又称土拉热、土拉杆菌病,是由土拉热弗朗西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淋巴结肿大、脾和肝脏脓肿、坏死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1 病原学

土拉热弗朗西氏菌为弗朗西斯菌属成员。革兰氏染色后,本菌呈现为非常细小的小点状革兰氏阴性杆菌。

本菌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动物尸体中室温下可生存40d,在禽类脏器中为26~40d,4℃时生存5个半月以上。在病兽毛中能生存35~45d,在织物上72d,在谷物上23d。对热与化学药物敏感,56℃经30min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在直射日光下经30min死亡。一般消毒药物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畜和带菌动物。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已发现有83种节肢动物能传播该病,主要有蜱、螨、牛虻、蚊、虱、吸血蝇类等。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也是传染源。本菌感染谱很广,野兔和其他野生啮齿类动物是主要易感动物及自然宿主,已发现有136种啮齿动物是本菌的自然储存宿主。猪、牛、山羊、骆驼、马、驴、犬和猫及各种毛皮兽均易感。人也可感染。

本病一般多见于春末、夏初季节,但也有秋末冬初发病的,主要与啮齿动物以及吸血昆虫繁殖活动有关。在野生啮齿动物中,常呈地方性流行,洪灾或其他自然灾害可导致大流行,家畜中以绵羊尤其是羔羊发病较严重,损失较大。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野兔为1~9d。以体温升高、衰竭、麻痹和淋巴结、脾、肝肿大为主。各种动物临床症状差异较大。(1)兔:病程一般较长,呈高度消瘦和衰竭,颌下、颈下、腋下和腹股沟等体表淋巴结肿大,鼻腔黏膜发炎,体温升高l~5℃。脾、肝肿大充血,上有点状白色病灶,肺充血、肝变。(2)绵羊和山羊:体温升高到40.5~41℃,呼吸加快,后肢麻痹,颈部、咽背、肩胛前及腋下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化脓灶。脾和肝常见有结节。妊娠母羊流产、死胎或难产。羔羊还表现腹泻、黏膜苍白、麻痹、兴奋或昏睡,不久死亡。(3)牛: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犊牛呈全身虚弱、腹泻、体温升高,多为慢性对经过。(4)马、驴:有体温升高,母畜流产症状。(5)猪:多发生于小猪,表现体温升高、咳嗽、腹泻,病程7~10d,很少死亡。(6)人:病人潜伏期1~10d。突然发病,表现高热、头及全身肌肉疼痛、出汗、虚弱等。由于感染途径不同,有腺肿型、肺炎型、胃肠型、伤寒型等,一般呈良性经过。

4 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2)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病原鉴定。病原分离与鉴定:组织器官如肝、脾等压片或固定切片,或血液涂片可以检查到细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方法。还可通过接种豚鼠或鼠进行病原的分离和鉴定。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土拉杆菌皮内试验。病原分离鉴定可采集动物淋巴结、肝、肾和胎盘等病灶组织。

5 防治

在本病流行地区,应驱除野生啮龄动物和吸血昆虫。经常进行杀虫、灭鼠。厩舍进行彻底消毒。发现病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畜和同群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被污染的场地、用具、厩舍等应彻底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2011–06–04)

S858.291

B

1007-1733(2011)09-0079-02

猜你喜欢
啮齿动物野兔病畜
野兔“教练”
日本科学家发现:猪和一些啮齿动物也具有用肠道呼吸的能力
疯狂野兔,看招
牛羊急性瘤胃臌气的治疗
小野兔的大耳朵
家畜疾病可用蒸气疗法
老鼠和豚鼠
两只小野兔
反刍家畜瘤胃积食的中兽医诊治临床研究
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影响机制的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