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城区汾河段蓄水工程物理模型的设计方法

2011-04-23 10:28侯佩瑾
山西水利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泥沙水流洪水

赵 晋 侯佩瑾

(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太原 030002)

1 工程概况

山西省第一大河汾河流经临汾市境内河长173.5 km,流域面积10 286 km2,约为临汾市总面积的50%。汾河闸坝蓄水工程是临汾市生态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位于临汾市城区西侧的汾河干流上,北起马务桥,南至平阳桥,全长约5 km,两岸无支流汇入,河床宽约400~500 m,洪水集中在汛期。该段河道泥沙较细,床沙中值粒径D50=0.31~0.33 mm,悬沙中值粒径d50=0.036 mm,洪水平均含沙量为29.2 kg/m3,其粒径级配曲线见图1。

图1 泥沙粒径级配曲线图

该工程为四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按4级设计,主要建筑物包括:修建人工复式河槽、排污暗涵、中隔墙、橡胶坝及附属建筑物,工程布置如图2。本次治理工程采用分槽方案,即将主河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泄洪槽,可过300 m3/s以下的小洪水;另一部分为蓄水区,以供观赏,当来流超过泄洪槽的过流能力时,则洪水翻坝或塌坝过洪,槽与区之间设中隔墙。河道主河槽按1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洪水流量1 500 m3/s,全河道过水能力按原标准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洪水流量2 690 m3/s。在马务桥上游(桩号0-150)、拟建的西关桥上游(桩号2+400)、平阳桥下游(桩号4+700)设三道橡胶坝,形成两座蓄水池。橡胶坝坝长均为240 m,坝高2.5 m。每道坝的左侧均设中控室及储水池,以便坝袋充水,水源采用打井取水方式。

图2 工程布置图

此次模型试验的目的主要是根据选定的分槽治理方案验证其合理性,确保工程治理段在各级洪水条件下各部位水流平顺,流态稳定,了解河段冲淤变化,为保障工程安全,改进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2 模型规划设计

2.1 模型范围选择

河道治理段要求北起马务桥,南至平阳桥,全长约5 km,因试验场地较短,且模型比尺希望尽量大些,故考虑马务桥至下游弯道段比较顺直,动床试验中冲淤变化比较均匀,故在不影响弯道及上游水流流态和冲淤变化的情况下,减少1 900 m直段,治理段取3 100 m。

2.2 模型比尺的选择

根据试验要求及所包括的河段范围结合试验场地条件、供水条件等因素,根据重力相似准则取水平比尺λL=180,对于垂直比尺如取λH=180(正态模型),所设计的模型水深较小,不能满足模型最小水深(Hm>2cm)的限制,将引起一系列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缩尺效应,直接影响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因此需采取变态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取λH=60,即变率e=λL/λH=3,相应其他有关物理量的比尺为:

流速比尺λV=λH1/2=7.75

水流时间比尺λt1=λL/λV=23.24

水面比降比尺λJ=λH/λL=1/3

糙率比尺λn=λH1/6/λJ1/2=1.14

流量比尺 λQ=λLλHλV=8.37×104

3 泥沙运动相似设计

3.1 模型沙的选择

同天然河道一样,在动床模型试验过程中,其悬沙和床沙随着流速的变化不断进行交换,如果水流流速超过床沙的起动流速,河床上泥沙被水流冲起变成悬沙;当水流流速变小时,悬沙中较粗泥沙颗粒落淤变成床沙。因此床沙和悬沙应该采用同一种模型沙,选择一种既符合悬沙运动相似,又符合床沙运动相似的材料做为模型沙。动床模型试验主要研究治理段河道行洪期河床变化,故首先应保证河床冲淤变形相似,要求满足床沙的起动相似、挟沙能力相似及泥沙粒径级配相似,因汾河沙很细,采用天然沙做模型沙很难选出合适的模型沙,只能选择轻质沙,通过对电木粉、精煤、粉煤灰、塑料沙特性进行比较,结合其他科研单位的经验,上述几种轻质沙均可做模型沙,而塑料沙、电木粉不仅价格高,且加工不方便,不易达到级配要求。粉煤灰比重仍偏大,故选用起动流速小,级配广的清徐焦化厂的精煤做模型沙,其优点主要有:精煤比重小,比较稳定;起动流速小,有利于起动相似;焦化厂的精煤粉经过水洗,可以分选取出级配合适要求的模型沙。清徐精煤比重γsm=1.4,天然沙的比重γsp=2.65,因而:

比重比尺 λγs=γsp/γsm=2.65/1.4=1.89

模型沙淤积物干容重γ′m=0.6~0.7 t/m3

原型沙淤积物干容重 γ′p=0.5γsp,即 γ′p=0.5×2.65=1.33t/m3

泥沙淤积物干容重比尺 λγ′=γ′p/γ′m≈2.0

3.2 床沙运动相似

研究河床冲淤变形的动床模型试验,必须考虑底沙运动相似条件,即满足起动流速相似,根据黄委会屈孟浩所得经验[1],在动床模型试验中可采用下式作为底沙运动相似条件,可求得模型沙粒径比尺λD。

该河道原型床沙D50=0.31~0.33 mm,按粒径比尺计算,本试验采用模型床沙D50=0.068 mm左右。根据模型沙在水槽中起动试验的结果,当水深为3 cm时,其起动流速vc=7~8 cm/s,满足要求。

3.3 泥沙悬移运动相似

3.4 水流挟沙能力相似

一般洪水含泥量是随流量大小而变化的,含沙量增大冲刷能力会减小,对于研究河床冲淤及建筑物周围的冲刷情况的模型,考虑到冲泻质泥沙(d<0.01 mm部分)不参与造床运动。因此,浑水试验中,只保证浑水中所加泥沙与床沙粒径接近部分按比例加入,而冲泻质泥沙部分只要数量满足即可。

挟沙能力比尺λs随模型沙比重、特性及含沙量的大小而不同,一般应通过室内试验来标定。本试验参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对于电木粉所作的含沙量比尺(电木粉比重1.4,特性与煤粉接近)和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所做的试验结果,并结合水槽试验资料λs=1.0~2.5,取λs=2。

3.5 冲淤过程相似

冲淤过程相似即保证冲淤时间相似,冲淤时间比尺直接影响到模型中放水时间的长短,也就直接影响到冲淤的深度,而冲淤时间比尺直接与淤积物容重、挟沙力比尺等有关。不容易确定,按照冲淤平衡方程推得其河床冲淤过程的时间比尺

4 试验结果及体会

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设计是可行的,模型中的水流平顺、稳定,河床冲淤基本平衡,该工程整治后,不但不会影响河道过流能力,反而会使其过流能力增大。通过试验可以看出河道进出口体型设计合理,泄洪时水流均比较平顺,没有出现回流和折冲现象,也无严重的水流集中和波动。从冲淤地形看,在橡胶坝及中隔墙上、下游的头部冲刷比较严重,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在设计流量1 500 m3/s过后,泄洪槽最大淤积部位在桩号0-011处,淤积厚度为0.88 m,最大冲刷部位在桩号0+100处,冲刷深度为1.14 m;蓄水区最大淤积部位在桩号5+270处,淤积厚度为1.68 m,最大冲刷部位在桩号2+475处,冲刷深度为0.93 m。

通过此次模型设计及试验可以得出:选精煤粉作模型沙解决了细颗粒泥沙运动的相似问题,是比较经济合适的。只要在试验过程中较好地控制循环系统中悬沙级配,就可以复演悬沙和床沙的运动规律,得到冲淤部位、冲淤数量和淤沙粒径的基本相似。

对动床河道模型采用小的纵向变态是可行的,对河道冲淤变化规律影响不大,成果能满足要求。

对于河道动床模型造床质应按级配选沙,而冲泻质则只考虑数量满足即可。

[1]屈孟浩.黄河动床模型试验相似原理及设计方法[G]//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科学研究论文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11-213

猜你喜欢
泥沙水流洪水
泥沙做的父亲
哪股水流喷得更远
能俘获光的水流
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新疆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处理措施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土壤团聚体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
又见洪水(外二首)
洪水来了
论设计洪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