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理论品质

2011-05-04 02:23马秀昀,曹富雄
学理论·下 2011年2期

马秀昀,曹富雄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为它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总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理论品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6-0005-02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是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为何学习、怎样学习”这一学习观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思想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两个阶段性理论成果。它们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给予必要的历史考察和逻辑梳理,旨在树立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科学的学习观指导。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

任何学习与实践都有着自身的理论基础,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宏大的理论体系。首先,就理论传脉而言,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包括其中,并构成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两大理论成果。其次,就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两大成果”而言,可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这种区分是相对的。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是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是基础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创新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基础理论。再次,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三大成果”而言,也可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相对于邓小平理论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创新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基础理论。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学习与实践的指导思想内涵着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的有机统一。

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都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新的发展。列宁主义就是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也总是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得出的结论都是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问题的,因而在整体上构成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体现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理论渊源上是一脉相承的。正如邓小平所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责任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291。从以上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一脈相承。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总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整体向前推进,体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形成和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各项内容中。早在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首次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毛泽东学习观的灵魂。他强调说,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但是我们中的许多人违背了一条基本原则,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在毛泽东的学习观看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2]801。在毛泽东科学学习观的指引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严重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负着重新恢复和确立科学学习观的任务。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起点,那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尤其是邓小平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正如江泽民所说,“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9-10。改革开放的征程由此开始。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次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也正如江泽民所说,“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4]10。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一再强调,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5]538,从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思想理论的新突破。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同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党的十七大再次突出解放思想问题,就是强调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要求,不断破除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不符合人民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使我们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灵魂和精髓。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吸取,对中国国情和时代主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和新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实事求是为准则的。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依靠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才能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从而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因此邓小平当年理直气壮地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6]143。把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历史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历史和逻辑。

总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科学学习观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也是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学习观的理论品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