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

2011-05-10 02:07王亚伟苏克勤梁保松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成灾水灾旱灾

王亚伟,韩 珂,苏克勤,梁保松

(1.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1],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基础.粮食播种面积和自然灾害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影响粮食生产的2大主要因素[2].河南省是中国第1粮食生产大省,每年粮食产量大约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河南省粮食的丰欠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因此深入分析自然灾害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对于提高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河南省气候、地理与自然灾害特点

1.1 河南省气候、地理特点

自然灾害通常是指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河南地处中纬地区,受西部欧亚大陆与东部太平洋海陆温差的作用,形成了典型的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暖日照足.从地势上看,河南省西高东低,大致以京广铁路线为界形成了山地与平原的分野.河南省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使得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且危害严重.

1.2 河南省自然灾害特点

河南省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灾害种类的广泛性和集中性.河南灾种繁多,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地震、干热风、病虫害、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等.在这些诸多灾种中,以干旱、洪涝灾害危害最大.每年干旱、洪涝成灾面积占全部灾种成灾面积的百分比达80%左右,几乎每年都有干旱、洪涝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实属罕见.(2)自然灾害发生具有显著的季节性,交替性.河南的涝灾一般发生在夏秋季节,且具突发性、强度大等特征,加之预测难度大,造成损失极大.旱灾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一般初夏和伏早较多.旱涝灾害的交替性也较明显,一般旱涝灾害在一年中交替出现,或先旱后涝,先涝后旱,或是先旱后涝,涝后又旱,或是先涝后旱,旱后又涝.(3)灾害具有地域性与不均衡性.河南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差异很大,因而灾害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河南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西部山区降水径流在较短时间即可汇入东部平原,加上平原上受黄河的影响,使得东部平原雨涝灾害十分严重,而在旱季又同样受到旱灾的威胁.因而干旱、洪涝是东部平原最主要灾害.西部山区山高坡陡,加上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使得区内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繁发生,从而成为河南山地灾害的集中高发区.

2 河南省自然灾害情况分析

2.1 河南省自然灾害总体分析

从河南统计年鉴[3]选取河南省2000—2009年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以及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统计分析自然灾害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09年河南省自然灾害情况Table 1 Natural disasters in Henan in 2000—2009

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9年,河南省累计受灾面积达到29 387×103hm2,累计成灾面积达到15 208×103hm2.这10年间,河南省受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年平均为21.58%,成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年平均为10.20%,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的年平均为51.00%.

河南省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变化,如图1所示.

图1显示,河南省受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波动在6.82% ~37.16%,其中比重超过30%的有2000,2002 和2003 年,分别为35.08%,37.16%和36.28%,在 2002年达到最高值.2001,2009年的比重超过 20%,分别为 21.69%,21.04%.2004,2005,2006,2007 年依次为 16.18%,15.17%,11.33%,15.02%,均超过 10%.最小值是 2008 年的 6.82%.

图1 河南省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2000—2009)Fig.1 The proportion of disaster areas covered and affected to grain sowing area in Henan(2000—2009)

河南省成灾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的波动范围为4.34% ~20.50%,其中比重超过20%的有2000,2002,2003 年,分别为 20.14%,20.50% 和20.02%,在 2002年达到最高值 37.16%.2001年的比重超过10%,为13.90%.其余各年份在8%以下,最小值是2006年的4.34%.

从河南省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比重看,这2种比重从2000—2009年波动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波动趋势基本一致.2000—2003年2种比重均比较高,说明这一阶段河南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较大的负面影响;2004—2009年2种比重逐渐减少,说明自然灾害有所减少,对农业的影响较前一个阶段有所降低;2009年2种比重又有较大的增加.

河南省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比重波动,如图2所示.

图2 河南省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比重波动(2000—2009)Fig.2 The volatility in proportion of disaster areas affected to areas covered in Henan(2000—2009)

由图2可以看出,2000—2009年河南省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的波动范围为35.58% ~67.54%.其中最低是2009年;低于40%的是2006年;高于60%的是2001和2008年,分别为64.08%和67.54%.除了2007年为45.74%外,其余年份均在50% ~60%.近10年间的大部分年份,河南省受灾面积的50%以上会成灾,说明河南省的减灾能力还有待加强.

2.2 河南省受灾面积波动分析

河南省2000—2009年受灾面积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河南省累计受灾面积达到29 387×103hm2,其中水灾面积累计为11 801×103hm2,年平均比重为33.86%;旱灾面积累计为10 420×103hm2,年平均比重为39.84%,2种灾害面积合计共为22 221×103hm2.这2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受灾面积占河南省总受灾面积的比重年平均为73.70%,说明河南省受灾情况中主要是水灾和旱灾.2种灾害比重历年均在55%以上,最低的2004年也达到了55.85%,最高的2000年甚至达到了94.14%.在这10年间,总共有1 a比重超过90%,有1 a超过80%,有5 a超过70%,有1 a超过60%,有2 a在55%与60%之间.

表2 2000—2009年河南省受灾面积情况Table 2 Disaster areas covered in Henan in 2000—2009

表2还表明,2000—2009年河南省自然灾害主要由水灾和旱灾构成.比较水灾和旱灾,水灾面积比重高于旱灾面积比重的有2002,2003,2004,2005和2007 年,其中 2002,2003,2004,2005 的水灾面积比重大幅超过旱灾面积比重.其余5年河南省旱灾受灾面积比重均高于水灾受灾面积比重,其中2001,2006,2008年旱灾面积比重比水灾面积比重高得多.特别是2001年河南省旱灾面积比重为89.57%,而水灾面积比重只有4.60%,二者的差是80.37%.从整体上看,不管是水灾面积和旱灾面积的合计比重,还是水灾面积与旱灾面积的单独比重,2000年后都是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说明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设施的蓄洪和灌溉能力,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河南省应对洪涝、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2.3 河南省成灾面积波动分析

河南省成灾面积情况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2000—2009年河南省累计成灾面积达到15 208×103hm2,其中水灾成灾面积累计为7 488×103hm2,年平均比重为39.81%;旱灾成灾面积累计为4 696×103hm2,年平均比重为35.19%,2种灾害成灾面积合计共为12 183×103hm2.这2种自然灾害导致的受灾面积占河南省总成灾面积的比重年平均为75.00%,说明河南省成灾情况中仍然主要是水灾和旱灾.这2种自然灾害导致的成灾面积占河南省总成灾面积的比重绝大多数年份在70%以上,只有2008年为65.60%和2009年为30.17%低于70%.最高的2000年甚至达到了97.39%.在这10年间,总共有1年比重超过90%,有4 a超过80%,有3 a超过70%.说明水灾和旱灾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表3 2000—2009年河南省成灾面积情况Table 3 Disaster areas affected in Henan in 2000—2009

表3还可以看出,2000—2009年河南省自然灾害主要由水灾和旱灾构成.水灾成灾面积比重高于旱灾成灾面积比重的有 2002,2003,2004,2005和2007 年,其中 2002,2003,2005,2007 年的水灾成灾面积比重大大超过旱灾成灾面积比重,最大比重差为2002和2003年的78.09%.其余的5 a河南省旱灾成灾面积比重均高于水灾成灾面积比重,特别是2001年河南省旱灾面积比重为84.38%,而水灾面积比重只有 4.22%,二者的差是80.16%.

综合河南省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情况来看,虽然旱灾成灾面积比重多数年份高于水灾成灾面积比重,但比较受灾面积中旱灾和水灾面积的比重,成灾面积中旱灾与水灾面积比重的差值在缩小.说明由于水利设施的作用,旱灾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在下降.而如果出现大的洪涝灾害,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还是重大的.

3 自然灾害与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相关性分析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粮食总产量的变化量上.为考察自然灾害对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对自然灾害变化程度与粮食生产能力波动进行相关分析.本研究利用受灾面积变化率和成灾面积变化率表征自然灾害程度变化;用年粮食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之间的比值,与上一年粮食产量相比,得到剔除播种面积变化影响后的粮食产量变化率,以表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波动.河南省2000—2009年的相关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2000—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变化与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变化情况Table 4 The change of total grain yield,disaster areas covered and affected in Henan in 2000—2009

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河南省2000—2009年自然灾害变化程度与粮食生产能力波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2000—2009年河南省剔除播种面积变化影响的粮食总产量的变化率与受灾面积变化率和成灾面积变化率存在高度相关性.其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率与受灾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737,在95%的水平上显著;与成灾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795,在99%的水平上显著.将受灾情况分为水灾受灾情况和旱灾受灾情况,则粮食总产量变化率与水灾受灾面积变化率和水灾成灾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和-0.698,均在95%的水平上显著.粮食总产量变化率与旱灾受灾面积变化率和旱灾成灾面积变化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119和 -0.234,但二者在统计上均不显著.因此,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别是与水灾之间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虽然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有很大改善,防灾抗灾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河南省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仍然比较频繁,对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水灾对于河南省粮食总产量的影响较大.

表5 自然灾害与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系数Table 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Natual disasters and Comprehensive grain production of Henan

4 结论

对2000—2009年自然灾害与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表明了自然灾害对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河南省目前的农田水利设施还相对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了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抗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使防灾抗灾、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进行,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策略[4].(2)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水平.利用各种监测网络,随时监测洪水、干旱等重大灾害的发生情况,包括发生时间、空间范围、强度与规模等,为各级政府制定抗灾减灾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3)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通过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开发高产优质抗逆性强作物品种、提高水文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灌排体系、鼓励节水灌溉、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等途径,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1] 姜爱林.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4(2):10 -12.

[2] 马九杰,崔卫杰,朱信凯,等.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14-17.

[3] 河南省统计局.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 王晓丽,许 锐,郝 玲,等.自然灾害对吉林省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8(3):109-112.

猜你喜欢
成灾水灾旱灾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木石也可成灾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沙棘木蠹蛾成灾原因及控制措施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