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体育院校德育工作创新初探

2011-05-14 16:51刘岱马立志
卷宗 2011年8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效果大学生

刘岱 马立志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也为体育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网络进步与德育发展不和谐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网络环境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拓宽网络德育的渠道,增强体育院校网络德育的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德育;效果

1 引言

美国著名学者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这样描述网络带给世界的变化:地球是圆的,而“十大推动力”将地球“创造出一个平台”①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丰富的信息、迅捷的传播、多元的表现、顺畅的交流、无限制的时空以及虚拟带来的平等与互动等特点成为势不可挡的大众传媒砥柱,同时也是大学生群体最为青睐的现代工具。然而大学生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思维的敏感与活跃,表现的直接与激烈的特点背后为冷静的思考、清醒的甄别、深刻的分析埋下隐患,这也正是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饱含争议、诟病颇多的必然。

2 网络进步与德育发展的不和谐

2.1 现代意识增强与价值观念扭曲

网络的现代性、快捷性、即时性和高效性将大学生带入全球化的视野中,先进的技术、大量知识同时涌入大学生的头脑。然而网络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念的扭曲,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形形色色观念充斥其中,尤其是一些邪教、暴力、黄色等不健康的消极言论和负面新闻尤使得大学生不得不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碰撞中整合,一些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

2.2 网络功能的多元化与功能开发的简单化

丰富多彩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形形色色的信息平台。笔者经访谈调查了沈阳体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共计400人,其中有86.7%的同学上网只是为了聊天、娱乐,收发E-mail,玩在线游戏,利用即时聊天软件进行简单的感情交流;仅有13.3%的同学利用网络查阅有用资料进行学习。由此可见,网络在体育大学生中尚未发挥其全面尤其是积极方面的作用。

3 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者的新思考

3.1 更新德育观念,客观对待网络的双刃剑效应

3.1.1 主动利用积极效应

网络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大为扩展,通过网络开展德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德育工作影响面较小的弱点。网络使德育工作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体育大学生获得信息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

3.1.2 自觉抵制消极效应

网络世界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多方位的深刻影响,对高校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和对校园的主流文化提出了挑战,对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网络正日益面临着文化侵略的压力,这是对我们传统德育工作的严峻考验,体育大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抵制不良诱惑的坚强毅力,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3.2 不辱时代使命,完善自身网络德育能力

3.2.1 提升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能熟练使用网络,还要有快捷的反映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③作为德育工作者自身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网络德育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全面领会和把握准党的方针政策,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颜色革命”的卑劣企图,才能保护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的纯洁端正,因此政治素质是保证网络信息的先进性的基本保证。

3.2.2 加强理论修养

德育工作者要不断适应网络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积极完善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水平,认真研究大学生的网络利用的动机、网络问题的成因、网络依赖思想形成等问题从理论上研究网络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处世原则、行为习惯、等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在工作中构建、完善德育网络体系的机制与对策。

3.3 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德育载体

3.3.1 信息资源积极有效是网络德育的依托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④在网络技术实现了超时空的对话以及话语权的大众化的同时,使得整个世界更加多彩和多元,而越是在这样纷至沓来的信息网格中原本不够成熟的大学生面临越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千方百计引导大学生自觉选择信息的能力和清醒分析的能力,构建大学生信息资源积极健康的主旋律。

3.3.2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网络健康的保障

如果没有媒介素养,网络垃圾就像污染大学生的食物和水一样污染他们的精神。因而,在大学生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及信息的选择、判断、批判能力,是现实要求。首先让大学生从认识上清晰传播媒介不是“镜子式”地简单再现社会现实,相反,经过人为的加工和润色。其次通过具体案例评估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再次强化大学生的传播伦理和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文化自省能力和批判意识,使网络真正为我所用。

德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网络德育的形式和内容创新,进一步增强用先进思想占领体育院校学生思想文化阵地的意识,抓住大学生群体中思维最为活跃、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不断扩展德育的空间和渠道,发挥高等院校的导向性作用,开拓体育院校德育工作新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冯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M].台北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2

[2]张 耀等.大学生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27):36-37

[3]冯春芳,成长春.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5(3):10

[4]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引上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5]宋云林,陈春萍.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9

作者简介:

刘岱(1981-),女,沈阳,辅导员,讲师,法学硕士,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马立志(1979-),男,满族,沈阳,学生,教育学学士,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效果大学生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大学生之歌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试论高等体育院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