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伦敦的意象解读

2011-05-14 16:59刘妍张颖胡珊珊
卷宗 2011年9期
关键词:布莱克伦敦意象

刘妍 张颖 胡珊珊

摘 要: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诗歌意象丰富,寓意深远,在意象的营造和运用方面是当之无愧的专家。本文通过解读布莱克《伦敦》中的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分析、总结诗人的情感和隐含意义。

关键词: 布莱克;伦敦;意象

英语诗歌是英语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各个时期的诗人都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总的来说,诗的美感要素都是相同的:韵律表现出的音乐美,用词表现出的语意美,另外还有诗歌的语气、视角、修辞、意象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意象(image),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用来表达深层象征含义的一种手法。在诗歌中,诗人常寓“意”以“象”来暗示其态度和观点。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正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的诗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象,这些意象都富有深层的象征意义。意象的种类很多,包括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等。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感官,给人一种感官的刺激,从而唤起诗人的灵感。而理解这些情感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所以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必须理解诗的意象。

1 视觉意象

在诗的前两行诗人交代了整首诗的背景。诗人走过夜幕降临的伦敦城,目睹的是条条被“占用的”街道,就连原本属于大自然的泰晤士河---英国的母亲河也是“专用的”。“专用”一词成了资本主义垄断的代名词,暗示着整个伦敦城都已经被垄断资本所腐蚀,到处充满了堕落和罪恶。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民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看见每个人脸上充满了衰弱和痛苦的深痕。(王佐良译)(And marks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为了强调广大民众所遭受的苦难,诗人在下一节连续用了四个“every”和四个平行结构来加强语气,造成了很强势的气氛,续写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给英国社会带来危害的普遍性,强调广大市民不管年龄大小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镣铐撞响"是诗人做的比喻,首先从一切哀号和呼喊声中,他听出了恶势力的存在:恶势力把枷锁锁在人们身上,剥夺他们的生活权利,限制他们的自由,甚至毁灭他们的天真,如镣铐般束缚住他们,而铸成这镣铐的却是心智。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制度的极度仇视。(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 '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多少扫烟囱的孩子的喊叫

震惊了每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士兵的长叹

像鲜血流下了宫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骇住了初生儿的眼泪,

又带来瘟疫,使婚车变成灵柩。

2.听觉意象

诗人还用六种声音意象来揭露伦敦的罪恶:“人的呼喊”、“孩子的啼叫”、“镣铐撞响”、“扫烟囱孩子的喊叫”、“士兵的长叹”、“年轻妓女的诅咒”所有这些意象给人以混乱、刺耳、恐怖的感觉。这些意象都是用来支持强化视觉意象所谴责的主题。从“人的呼喊”和“孩子的啼叫”读者可以想象广大民众受尽折磨,到了晚上仍然得不到休息,昏暗的街灯下,冷寂的深巷中传来痛苦的喊叫、婴孩恐怖的惊叫,听觉的直观表现力更能揭露出当时伦敦城的凄凉和罪恶。“扫烟囱的孩子的喊叫”本来是指孩子们扫烟囱时喊的口号“sweep, sweep”,但在这里诗人是语带双关,指的是“weep,weep”,表达了孩子们对自己痛苦和艰辛生活的哭诉。那些穷孩子不但得不到上帝的关爱,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快乐,甚至生命。“士兵的长叹”是用他们的血和泪向英国皇家和政府的侵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的抗议。诗的最后一节达到了诗的高潮,以“but most”开头,语气极为悲痛,诗人的沉痛感也达到了顶峰。“年轻妓女的诅咒”暗示了当时由于性自由而引发的大面积的“瘟疫”,再加上初生的婴儿被自己的命运吓得不敢哭泣。作者悲愤地揭露了在那样一个少女必须靠出卖肉体才能生活的黑暗社会里,穷人家的新娘毫无幸福可言。于是喜庆的婚车由于性病的传播和蔓延变成了运尸柩车。诗人将这两种极端矛盾的意象强行结合在一起,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很符合当时的实际。

布莱克在创作中使用的意象可谓是含义深远。以《伦敦》一诗为例,可以归纳出以下这些特点。

1. 布莱克使用的意象不仅用名词或形容词表达,而且还借助动词来表达,比如“chartered”,“cry”这些词的使用非但没有破坏通常情况下用名词或形容词来表示的意象,反而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布莱克诗歌里的意象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都带有显性或隐性的目的。有些意象读者看上去觉得仿佛没有关联、甚至是没有逻辑,比如“长叹像鲜血”、“婚车变成灵柩”。但当读者仔细揣摩便不难发现其所包含的深刻象征意味,因此这些意象便不仅仅是简单的场景描写了。

3. 布莱克能恰当地使用表示声音的词,使传统观念上被认为只能是视觉效果的意象结合了听觉效果。这不仅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量,而且使诗歌更加生动。

4.布莱克能用简短的诗句勾勒出众多的意象。这首诗虽然只有16 行,但这16 行包含的意象的数量远远不能和这些意象表达的内容相比。言简意赅、内容深刻、象征丰富。

5.布莱克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表明他自己也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诗人。正是这样的能力,他在使用意象的时候才能做到不受约束、发挥自如。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北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2]苏煜. 英国诗歌赏析.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6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布莱克伦敦意象
清夜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新生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子
伦敦畅游记(一)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