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传媒化生存

2011-05-21 07:36石长顺
新闻前哨 2011年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物体联网

◎石长顺 石 婧

(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导;石婧: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博士生)

物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近来逐渐进入传媒人的视野,并成为传媒界的一个热词。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也是我国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支点。从数字化、网络化到现在的智能化,“物联网”标志着信息传播技术演化的新进展。

对于传媒领域来说,“物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应用将给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同当年的互联网刚开始兴起一样,我们是发出传统媒体将化为“泡影”的惊呼,还是以满腔热情的态度去拥抱它呢?历史将会证明,谁抓住了新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谁先把握住了“物联网”的优势,并恰当地运用它,谁就能在将来的传媒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

一、物联网的传媒特征

物联网 (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自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后,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又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确认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不过,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以此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虚拟世界。而物联网则是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联,实际上就是传感网,即物物互联,感知世界。物联网的传媒特征可以从各个角度理解。

“沟通性”。即物联网的本质是人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这与传媒的信息传播沟通特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物联网可以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赋予物体智能,从而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并延伸到物体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模式化”。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传播学的奠基者将传播过程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抽掉其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对传播过程高度概括,制成传播模式,如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如下图):

物联网的运行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传递过程,它首先在物品上嵌入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作为信源,然后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达到对物品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这完全类似于信息由发射器通过网络信道抵达物品信宿的智能化模式。

“系统性”。从物联网的技术要素角度看,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是实现“物联网”的网络基础,而无线传感器网则是实现“物联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是实现“物联网”的内部条件,标准化是实现“物联网”的关键。此外,实现“物联网”传播,还要有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关键技术。这符合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即每一次传媒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导致新兴传媒的崛起,并涉及到各个传媒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来,“物联网”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延伸与扩展,它传承了互联网的普遍性特征,即“物联网”的关键不在“物”,而在“网”。实际上,早在 “物联网”这个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网络就已经将触角伸到了“物”的层面,如交通警察通过摄像头对车辆进行监控,通过雷达对行驶中的车辆进行车速的测量等。此外,还有人们在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对物的局域性联网处理,如自动化生产线等。

在物联网与传媒的关系上,欧盟更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200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物联网与企业环境中欧研讨会上,欧盟委员会信息和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博士提出,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 “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欧盟、美国、日本等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并且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美国正在加快实施“智慧地球”科技战略。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说,互联网革命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生。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就任后,提出了“物联网”的经济振兴计划,启动投资110亿美元智能网的研究与建设。如果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全球每个角落的电网、铁路、桥梁、公路等设施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就会形成“物联网”,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该战略有可能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掀起科技和经济浪潮。

我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还明确指示,应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要“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秋,北京国际通信展期间,中国移动正式推出关于“物联网”的家庭安防等应用。“我国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来提供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机器对机器)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朱东屏博士,2010)

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认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的引擎。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这些都蕴含着传媒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物联网的传媒影响

新媒体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起传统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具有传媒性质和特征的物联网,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意味着什么呢?物联网的兴起是机遇还是挑战,是竞争还是融合?这些都成为传媒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1.物联网将助推传统媒体智能升级。

“物联网”的传播突破,远远不止是对物体实现连接和操控。“物联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了网络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形成一个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泛在的网络使得信息的接触更加唾手可得,将会掀起传媒发展与应用的新高潮,助推传统媒体智能升级。从信息搜集的广泛性、即时性、实证性方面看,都将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能力,甚至在社会与自然的危机传播中,它都会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这是现代传媒所无法企及的。从数字化、网络化到现在的智能化,物联网预示着传统媒体发展的新趋向。由于物联网的兴起,深刻的阅读、视听革命在所难免。未来的传媒内容生产,将要更加符合新型阅读、视听的要求。与物联网有密切相关的传媒产业应高度关注物联网的最新进展,及时应对,把握发展机遇。

2.物联网将引发人们对于媒介性质的再认识。

传媒的“内容”生产一直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新媒体的变革到来之时,如果能使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兴传播方式相融合、相适应,将会使传媒取得更大的发展。这从互联网的发展对传媒的引申与拓展方面,可以找到许多现实的成功案例。至少在传统媒体的新形态方面就已令我们眼花缭乱了,如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报纸、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

物联网的传播使得物体都能赋予“内容”,并在不断进行人与物交流、物与物的交流中生产“内容”。早在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一本《理解媒介》的奇书,虽然晦涩难懂,却又令人如痴如醉,完全在于他提出了许多奇特、费解的警语:“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麦克卢汉作为信息社会和电子世界的先知,他的预言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已成为现实,我们仿佛刚刚读懂他的“媒介信息论”。而当物联网这种新型传播形态出现时,使其在传播意义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我们是否可以说“物体即信息”呢?如此而言,不论是对传统媒体,还是对物联网新型传播形态,我们都将重新定义认识。在物联网的传播中,正如物体本身的物理属性,信息是固有的、弥散的、非集中化的,但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 (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物体将循环地进行讯息的“生产”与“再生产”,这在更大程度上消除了对于媒介性质的认识,甚至可以认为“物体即媒介”。

3.物联网将会提供多方位的信息选择服务。

物联网作为一种媒介融合的新平台,突破互联网的限制,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在网络泛在的根基上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物联网可以使传统媒体的触角进一步扩张,实现“无限级”的传播深入,突破时空对于传统媒体的束缚。借助物联网,传统媒体对于人类生活的渗透将更加深入,甚至可以做到“生活圈媒体”的转型。在物联网平台下的传统媒体将实现媒体使用的生活化、移动化、感知化,为我们呈现出温家宝总理所描绘的“感知中国”的图景。

在“感知中国”的背景下,物联网使传统媒体信息极大地散布到各个角落,突破单一媒介的渠道限制,为媒介受众的信息选择提供多方位的服务。这种平台的演进也将加快传统媒体的渠道整合、平台聚合。在物联网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利用平台革新、多功能链接等方式实现传统媒体新的增长点,到那时,我们还可以随时随地感知传统媒体内容的丰富性,甚至媒体本身细微的变化,真正使媒体的延伸性得到极大的拓展。

三、物联网的传媒应用

物联网的应用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从北京奥运会的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标签(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早已应用物联网。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智能医院等领域广泛应用。如果我们手中有一款可以定位的GPS功能手机,它其实就是物联网的信息终端,这样在物联网时代,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新通讯形式诞生了。过去有任何人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交换,现在加入了任何物体,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在这种情形下,各种连接会因此翻番增加,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网络的网络。传媒也可以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全域网络系统,开发更多的传媒功能,形成全新的传媒系统。

全新的传媒服务体系。物联网的应用一般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底层是传感网络,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包括移动网、互联网等比较成熟的泛在网络。再上面第三层是内容应用层。如果说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基础是传感器这个产业,那么,“传感网给整个移动通信、互联网都带来了一个全新服务的体系,它会把通信或者是传输的业务扩展成从感知、传输到处理的一个综合服务体系。”(范云军,2010)对于传媒来说,应抓住物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借助物联网平台延伸价值链,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在内容层面“泛在”地挖掘,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同时,在互联网基础上,利用RFID、数据通信技术组成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全域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万物自动识别,信息资源共享,彼此互动 “交流”,排除人为干预,真正实现传媒报道世界,世界感知传媒。

全新的传媒内容开发。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这一判断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人们把它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回顾传媒历史,基本上遵循了这一“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传媒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于1998年提出新闻传媒的学生应重新学会写字(使用电脑)、重新学会采访(使用互联网)、重新学会走路 (学驾驶)、重新学会说话(英语普及)。这种改革实践,进一步说明了传媒应抓住机遇,着重去发展那些与自己核心相关联的领域,并通过新的传播平台,把原有的传媒手段进行多层次开发,把原创的内容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全方位的传播,以提高内容附加值,提供更多个性服务。与此同时,还可借助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双重平台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在新兴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符合新时代的需求,拓展物联网传播中的新形式,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物联网使用无线电波来识别物体,它能够实时追踪物体以便获得关于位置和状态的重要信息。利用这一技术探测物质状态改变的能力对媒体记录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很大的帮助,它使得媒体能够对周围环境的改变迅速做出反应,并通过传感器从环境中收集数据,生成信息,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能力,以此进一步增强传统媒体采编方面的优势。同时,借助物联网和用户的力量进行信息采集和报道,将节省传统媒体的人力与资源。实际上物联网在这里是代替记者做一些信息收集和连接运算的工作。

全新的传媒生活挑战。物联网的出现创造出许多创新性的应用和服务,这样将从很多方面改变我们的传媒生活,甚至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其中最为重要的挑战是对信息数据和个人隐私的保护。《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指出,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关注是广泛的,在追踪用户位置变化,收集用户兴趣和喜好的传感器和智能标记这方面更甚。当日常物件能够拥有视觉、听觉和嗅觉时,再加上计算和通讯能力,物和人之间、物和物之间持续的数据交换,很有可能给数据所有者和数据接触者带来未知隐患。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大范围普及更能加剧这种问题。那么,靠什么来最大限度地控制我们周围嵌入的成千上万的“眼睛”和“耳朵”呢?

国际电信联盟报告指出,网络安全保护不能仅局限在技术解决方案上,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伦理与法制上加强防范。如果政府、市民团体和隐私关注者不能达成一致,物联网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乃至终结。数据隐私和安全是移动商务和物联网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确保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已经成为物联网健康发展与运用的首要问题。考虑到这一点,在未来因特网的安全方案和物联网之外的用户控制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无数到达方式,并以物联网来处理互联网的多样化问题,诸如加密安全、保护措施的实施。只有通过广泛宣传保证解决这些敏感问题,我们才能从未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物联网中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充分了解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并按照趋利避害的原则做好相应准备,我们才能迎接现代物联网生活所带来的挑战,从而增强新兴传媒的社会竞争力。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物体联网
“身联网”等五则
抢占物联网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传统媒体
得MCU者得物联网天下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