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钨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2011-05-23 14:26中国钨业协会
中国钨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钨矿硬质合金十二五

中国钨业协会

钨是具有独特性能的战略稀有金属,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钨资源储量、生产量、贸易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间,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国内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有力拉动了钨需求的稳定增长,随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和行业协调自律工作的深入,中国钨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产品结构、产业布局日臻合理,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改善,行业总体经济实力增强。为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钨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提高钨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中国钨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钨业大国向钨业强国转变,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尤其进入“十一五”以来,中国钨工业步入资源整合、战略重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有所改善,涌现出一批新兴企业,钨冶炼工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钨深加工技术及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形成了钨冶炼产品、钨化工产品、硬质合金、钨合金和钨材、钨丝等门类齐全的系列产品产业链。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1.资源保障程度有所提高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查明钨矿资源储量571万t(WO3,下同),比2008年增长1.75%。其中:基础储量228.7万t,比2008年减少2.73%;资源量342.3万t,比2008年增加4.98%。一些矿山企业在本矿区内进行二次找矿,增加储量延长了矿山寿命;一些企业投资开发利用钨尾矿、钨渣,回收利用废钨碎料;一些低品位的钨矿和共伴生钨资源得到利用;甘肃、新疆、吉林等省区陆续发现了一批大型钨矿床。

2.行业总体经济实力增强

中国钨工业自2004年以后走出长期低谷,摆脱困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总体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3年,全行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2005年为261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91.57%。2005年硬质合金行业销售收入86亿元,2010年达到150亿元,比2005年增长74.42%。

3.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国有矿山的关闭破产、改制重组,民营资本进入钨矿开采,资本多元化,资源整合的速度不断加快,钨矿山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外钨资源和国内钨资源整合取得进展,钨行业投资保持增长态势;大型企业的钨产业比重和经济总量进一步加大,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10年,以钨为主业的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增加到9家,比2005年增加了4家,其中4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而2005年没有1家;江西钨产业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钨产业经济总量已超过全国钨产业经济总量的40%。几家大型钨业公司钨精矿、APT、钨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以上,硬质合金产量超过1/2。

4.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一批投资数亿元的技改、扩建、新建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涌现出一批新兴钨加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实施技术改造,喷雾干燥、气体压力烧结设备实现了国产化;硬质合金成型技术、气体压力烧结技术以及新材质研究开发等均取得重大进展,有些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研发速度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硬质合金的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均有所提高,钨冶炼工艺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以低品位钨和高杂钨为原料的钨冶炼工艺技术,热喷涂粉末、超细钨粉、碳化钨粉、纳米钨钴复合粉等制粉技术,高比重合金、硬质合金工业生产装备、工艺技术等取得丰硕成果;硬质合金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功能梯度硬质合金以及超细晶粒硬质合金的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高性能精密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及配套刀具等产品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钨丝生产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含钨工业催化剂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表现突出;钨基高密度合金的材质研究、新工艺研究和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我国航天、航空、军事、通讯、医疗器械和其他尖端科学领域的应用取得巨大成绩。

5.采选、冶炼加工能力显著增长

钨矿山技改投入增大,勘探、开采投(融)资活跃,2009年中国钨矿采选能力比2005年分别增长22.01%和22.40%。国家有关部委联手整顿和规范钨矿开采秩序,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钨精矿产能、产量基本平稳。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58家钨冶炼企业的APT生产能力为19.25万t;200户硬质合金生产企业的硬质合金生产能力为3.56万t;70户钨粉生产企业的钨粉生产能力为6.16万t;34户钨丝生产企业的钨丝生产能力为400亿m;9户钨铁生产企业的钨铁生产能力为3.7万t。APT、硬质合金、钨粉、钨丝和钨铁生产能力分别比2005年增长46.95%、25.35%、14.93%、35.14%和3.93%。

6.国际竞争能力有所增强

2004年,国内钨精矿价格走出低迷,开始缓慢上涨;2005年快速上扬,大幅跌宕起伏;国内钨矿价格在2006年突破10万元/t,随后连续3年回落,2010年国内钨精矿、APT和钨铁全年平均售价比2009年分别上涨37.34%、35.84%和19.11%。国内市场价的提升推动了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扬,国际市场话语权有所增强,国际钨市场价格随国内价格变化而变化日趋明显,钨品出口价格提高。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06-2008年钨品出口年综合平均价格稳定在3万美元/t金属以上;2008年钨品出口年平均综合价格1998年的4.62倍;2009年接近回落到2005年的价位;2010年回升至3万美元/t金属以上,比2005年同比上涨24.48%。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年出口钨品3万t(金属量)左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出口钨品18409 t(钨金属,含硬质合金),占国外消费量的73.18%。2010年钨品出口量(含硬质合金)恢复到3万t水平。

7.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出口产品档次逐年提高,初级原料钨品出口量逐年下降,终端消费钨品产量和出口量增长,以出口初中级钨品为主的格局逐年有所改善。2010年,初中级钨制品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77.30%,比2005年降低了8.78个百分点。2010年出口硬质合金预计突破5000 t(实物量),是2000年的近4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钨资源消耗过快,资源优势逐步减弱,资源安全形势严峻

钨矿开采强度大,2008年钨储采比已不足国外平均储采比的四分之一;基础储量所占比例逐年明显下降,尤其黑钨资源消耗过快,有相当多的黑钨矿山储量已近枯竭。

我国查明钨资源储量中,白钨资源占比大,但富矿少,80%以上的品位小于0.4%,组分复杂,有相当部分是共伴生矿,矿物嵌布粒度细,选矿回收率低,属于难以回收利用的矿石。尽管在赣南—粤北和湘南老矿区以及皖南(浙西)、吉中—延边、北祁连、新疆—青海祁曼塔格、藏北甲岗等成矿带存在找矿潜力,但钨资源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钨矿开采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不高

自2002年起,我国对钨矿开采进行总量控制,在行业监管和开展钨矿开采秩序治理整顿行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对遏制开采总量的过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但超指标、无指标生产依然存在。为了降低成本,还存在一些采富弃贫现象,尤其小型钨矿山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还存在掠夺性开采现象,资源浪费大,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

3.产品结构失衡,产业集中度不高

国内钨企业钨深加工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大型钨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中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质量和性能不高,以出口低附加值的初中级钨冶炼产品为主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硬质合金产品以中低档为主,而且大多数还只是烧结态产品,高性能、高精度的高档硬质合金数控刀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钨制品仍需从国外进口。钨企业“多、散、小”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产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不强。据不完全统计,150家矿山平均年产能827 t,平均年产量647 t,其中,年产量在1000 t以上的企业只有17家,占全国年总产量的33%;55家仲钨酸铵企业平均年产能3200 t,平均年产量1700 t,年产量在5000 t以上的企业只有5家,占全国年总产量的30%;199家硬质合金企业平均年产能176 t,平均年产量86 t,其中,年产量在1000 t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占全国年总产量的60%。

4.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随着钨市场价格回升和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引发了投资开发钨产业热。通过技改扩建和新建采选生产线,盲目扩大钨矿采选能力;盲目招商引资,发展所谓的“钨精深加工”,延长地域性“钨产业链”,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据不完全统计,150家采选企业、55家仲钨酸铵企业和199家硬质合金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只有78.23%、53.13%和48.86%。

5.行业法规和行业监管有待完善和加强

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规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行业监管难以落实到位;一些有关矿产资源法规、财税政策和行业监管政策措施等政策法规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2000年以后,国家有色金属行业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钨企业全部下放到地方管理,在行业准入、产业布局、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方面缺乏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加以统筹监管和谋划。

二、发展趋势

(一)世界钨工业发展趋势

世界对钨战略资源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由于世界钨资源的稀缺性及其特殊战略意义,发达国家纷纷将钨列为重要的战略金属,并常年保持一定量的储备,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加大储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钨冶炼加工产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世界主要钨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对高档硬质合金、高性能钨基合金以及特种钨丝、钨材等以及新材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

国际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所有中国以外的钨采矿企业处于停产状态,世界钨业处于低迷时期。2005年钨市场价格上涨后,世界钨价格走势一直随着中国供应的情况变化而变化,国外钨矿也随着价格的上升而陆续启动生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外以钨为主的企业不断加大对钨开采和冶炼加工项目的投资,世界一些著名大企业建立了遍布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体系和网络,并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不断扩大产能和市场份额,以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强大的销售网络大举进入中国,设立独资公司,牢牢控制技术优势,抢占中国市场。

(二)中国钨工业发展趋势

1.钨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开发,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钨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钢铁工业、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矿山采掘和能源等与钨紧密关联的产业将继续拉动钨需求增长,硬质合金消费量超过钨消费总量的50%;未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制造、尖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核能源的快速发展等迫切需要高性能的钨基合金材料。

钨材用于电光源材料,“点亮”了世界。钨丝广泛用于电真空照明材料以及各种电子仪器中的热阴极、加热器、触头和惰性气体保护焊接、切割、热喷涂等的电极;高性能耐震钨丝用于国防、航空、汽车制造业和电子行业。随着交通运输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钨丝、钨材等产品的需求将保持增长。

2.钨产品向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发展

越来越严苛的加工要求需要刀具材料和涂层进一步发展,改善加工条件及改进刀具设计。纳米材料、纳米结构涂层、镀膜涂层技术等在硬质合金刀具和工具中的应用以及超细硬质合金将是硬质合金产品的发展方向。机械制造业将向精度化、数控化、综合能力化方向发展,需要钨制品特别是硬质合金向高档次、小批量、多品种方向发展。

在钨矿山采选技术和装备方面,资源整合、新技术及装备的应用和规模化生产将是发展趋势。如,矿山设备大型化、智能化,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环保技术等。

在新材料研究与加工方面,高性能产品、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装备将是发展趋势。如,高精度硬质合金及配套刀具;功能梯度材料;超细和纳米级硬质合金开发;硬质合金近净成形技术;金属陶瓷、非金属陶瓷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硬质合金制造中的应用;钨基合金的开发、应用与发展;高性能特种钨丝的开发等。

3.钨矿资源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通过矿业开采秩序整治取缔非法小矿点、矿山兼并重组以及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矿山数量有所减少,尤其整合或取缔小型矿山包括小矿点的力度不断加大,钨矿资源开发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十一五”以来,中国钨工业投资增长快,新建、扩建项目多,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2003年比较,2007年中国钨矿山156个,减少18个;中型矿山19个,增加3个;小型矿山136个(包括小矿33个),减少73个。

4.钨资源地向下游产业发展

钨精矿产量集中在江西和湖南。两省钨精矿产量占全国钨精矿总产量的80%以上。未来云南、广西、福建、河南等省(区)的钨矿产量将呈上升趋势。

钨资源地向下游产业发展。湖南硬质合金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四川硬质合金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广东的PCB微型钻头产量继续位居全球4强;福建的钨丝产量将继续稳居全球第一;江西硬质合金等下游产业发展迅速,并继续扩张,钨产业经济总量已超过全国钨产业经济总量的40%。2008年底,江西的APT生产能力达到8.67万t,占全国APT生产能力的48.17%,硬质合金年生产能力已达到5300 t,占全国的15.2%,比2004年增长430%;江西、湖南两省的钨铁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河南、云南、内蒙、广西、甘肃等省(区)开始向钨下游产业发展。

(三)中国钨工业面临的形势

中国是钨业大国,但还不是钨业强国,钨资源“优势不优”的现状尚未改变。增强忧患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动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自主创新型钨业,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钨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长期的目标和任务。

三、发展环境

(一)资源保障条件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钨公告,2008年,世界钨储量300万t(金属量,下同),储量基础630万t。其中,中国储量180万t,储量基础420万t。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钨储量110.1万t,基础储量186.45万t,中国钨基础储量占全球储量基础的47.03%,居全球第一位。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和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调整钨品出口结构,控制出口总量,充分利用国外钨资源,减少国内钨资源消耗量。如果每年钨储量(WO3)消耗量能控制在6万t以下,中国钨储量静态服务年限可保证20年左右。

(二)市场供需求形势

在世界钨品贸易中,中国钨品出口贸易量占国外消费量的80%左右,国际市场钨产品的供应形势取决于中国钨品的供应和中国政府的钨业政策。

经济增长拉动钨需求的稳步增长。全球钨消费从2002年42100 t增长到2007年的64600 t,5年间增长了53.4%,年均增长5.02%,预测未来5年年均增长4%。2008年中国钨需求量比2003年增长52.94%,年均增长8.87%。预测未来5年年均增长6%。

据国际钨协资料,钨生产加工过程中消费的钨中,按钨金属量计,66%来自原生钨矿,34%来自废旧钨产品及废料钨回收利用(其中24%为废旧产品钨,10%为生产过程中的废料)。

中国钨二次资源利用发展快速。2008年,包括进口废钨量,废钨利用量达到10000 t,预计未来年均增长3%;进口钨精矿5218 t金属,比2005年增长66.46%,年均增长18.5%,预计未来年增长12%左右。

根据上述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年平均钨需求34908 t(钨金属,下同);年均钨精矿产量41369 t(折合WO365%80328 t);年均出口钨品 27470 t;年均进口钨品 11830 t;年均利用废钨10874 t。以满足国内钨需求为前提,通过扩大利用国外钨资源,鼓励国内废钨回收利用和共伴生钨综合回收利用,弥补钨供应的缺口实现供需平衡。

对钨矿开采继续实行保护性控制开采,每年递增1%左右开采总量,至2015年钨精矿产量控制在8万t以下;同时逐年减少2%的钨品出口初级冶加产品出口量,遏制国内钨资源的过度消耗,至2015年钨品出口量控制在2.7万t以下;逐年增加钨品进口12%,至2015年进口钨品接近1.5万t;国内废钨利用年递增3%左右,至2015年国内废钨利用量达到1.15万t,国内废钨利用率达到28%,离发达国家的利用水平还差6个百分点。其中:废旧钨品利用率达到21%,离发达国家的利用水平还差3个百分点;生产过程中的废钨利用率达到6%,离发达国家的利用水平还差4个百分点。

(三)钨产业政策环境

中国政府对钨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1991年将其列为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的开采,控制钨开采总量。2001年中国入世后仍保留对钨及钨制品的国营贸易管理权,13个钨品品种被列为国营贸易出口产品管理,具有钨品出口资质的国营贸易企业12家,依据《外贸法》中有关“为维护国家安全或社会公益利益”“国内供应短缺或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国内资源”等原则,对钨品出口实行配额管理。1991年1月15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将钨、锡、锑、离子型稀土矿产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通知》(国发[1991]5号)要求“出口计划报国家计委批准后由经贸部下达,出口许可证由经贸部根据出口计划按有关规定发放。”此后,我国开始实行钨品出口配额制度。1992年,国家对钨精矿、仲钨酸铵、三氧化钨、钨酸等初中级钨制品被列为计划配额商品,并逐年减少了出口配额。2010年初中级钨品出口配额为1.43万t,外资企业0.17万t,合计1.6 万 t。

2002年开始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从2004年起分主采钨和综合回收钨分别下达指标。2002年全国钨矿开采总量指标为43740 t(WO365%,下同),指标逐年有所增加,2010年增加到80000 t,增长82.90%,年均增长7.84%,其中主采指标增长51.99%,年均增长5.37%。预计未来开采总量指标保持基本稳定。

中国钨品出口受关税和配额的双重调控。钨品出口关税、增值税转型和资源税制度改革等财税调控政策将是资源性产品的基本调控政策。

四、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依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着力抓好再生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安排钨矿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任务,促进中国钨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使中国钨资源大国转变为钨工业强国。

(二)基本原则

2008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批复,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中指出:“依法确定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实行有计划勘查和开采。对钨、锡、锑、稀土等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勘查和开采实行规划调控、限制开采、严格准入和综合利用,严格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年度开采总量指标控制,严禁超计划开采和计划外出口。到2015年的年开采总量,钨(WO365%)控制在7.8万t左右,……”

1.控制总量

严格按国家规定控制钨精矿开采总量、钨品生产量和出口量,充分发挥中国钨资源优势,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2.节约资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升矿山采选技术水平,提高采矿、选矿、冶炼回收率,减少资源损失。

3.调整结构

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相关高档产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和资源整合,推动钨企业集团化发展,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钨企业集团。

4.技术创新

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

5.淘汰落后

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上下游企业重组,支持发展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节能降耗、防止污染,坚决淘汰工艺落后、质量低劣、破坏资源、浪费能源、污染环境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提高行业的整体实力。

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控制钨品总量,推进产业重组,优化钨品结构,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开发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环保达标、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总量目标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争全行业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利润超150亿元。在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和二次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治理整顿逐步使主采钨精矿生产总量控制在2015年8万t(WO365%)以内;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初级冶加产品的出口量,使出口总量控制在3万t(金属量)以内。

(三)结构优化目标

综合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淘汰非法及违反产业政策应关闭的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大力整合无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跨区域、跨行业、乃至跨国性的钨企业集团,优化中国钨行业组织结构,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1~2个世界级知名企业集团。

有效控制钨矿开采和初级冶炼加工制品投资规模,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和市场调节作用遏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应用产品,重点发展终端高附加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品。力争到“十二五”末,精深加工高档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加工产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从目前的25%左右提高到40%以上,硬质合金先进配套的高端数控刀具自给率从目前的10%提高到40%以上。

(四)技术进步目标

通过关闭乱采滥挖矿山以及大力提高矿山采选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力争全国钨矿山总体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金属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进一步提高主要冶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力争工艺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环境保护目标

加强对采选矿山的环境治理,严禁选矿尾沙的流失,力争实现选矿废水的闭路循环,保护好矿区的生态环境;着力解决钨冶金中的废水排放问题,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力争实现水的闭路循环,达到零排放;降低CO2、SO2及NOx排放量,加强二次金属的回收(包括各种含钨废渣、烟尘的回收)减少废弃物,保护环境。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

(六)能源节约目标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意识,加大节能力度。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降低高能耗产品的比重,实现结构节能;通过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实现技术节能;加强生产中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实现管理节能。

推广选冶联合流程的技术路线提高中国钨选矿—冶金的总回收率,减少总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研究缩短现行钨冶金冗长流程的技术工艺,节能降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广采用熔融还原法用白钨矿直接冶炼高速钢,节省电耗,确保“十二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

(七)循环经济目标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大力提高矿山采选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矿山二次资源的回收利用研究,开发废石、尾矿的有价元素的回收和其他有效利用。在需要和可能的矿山,进行废石和尾砂的井下回填,用于采空区处理;搞好矿山复垦。

按照“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强二次钨资源的再生利用。二次钨资源包括钨废渣、烟尘、废催化剂和废旧钨合金产品(硬质合金、高比重合金、钨铜合金和钨材等)等,力争2015年中国二次钨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

推广绿色工业园区,以生态工业理论指导工业园区建设,在园区内最大限度内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实现清洁生产。

六、发展重点

(一)地质勘查

优选成矿条件最佳地区,积极开展钨资源战略找矿。加强现有钨矿山周边、深部“二轮找矿”,缓解老矿山资源危机,延长矿山寿命。

(二)采选

强化资源忧患意识、战略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严格控制开采总量;推进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规范化开采,提高采选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大力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三)冶炼

重点发展多种晶形(单晶、复晶、球形等)和超细仲钨酸铵,超细粒、纳米和超粗级钨粉碳化钨粉;开发封闭式钨湿法冶炼流程,减少三废排放,进一步提高钨冶炼回收率。

(四)硬质合金

推广应用精密成形、注射成形、挤压成形、压注成形、多气氛气压烧结和CVD-PVD等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超粗、超细及纳米结构硬质合金;超大型硬质合金制品;功能梯度硬质合金;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硬质合金可转位刀片及配套工具;金属陶瓷、非金属陶瓷等无钨或少钨超硬工具材料;高附加值的PCB微型钻头;精密模具和耐磨零件。

(五)钨合金及钨材

重点发展国防、航空、交通、电子用高性能特种钨丝;高性能超薄、超大钨板材;纳米钨合金材料、钨基复合材料、钨基高比重合金以及具有特殊微结构的W—Cu复合材料(纳米结构钨铜复合材料、梯度结构钨铜复合材料);钨及钨合金药型罩材料。

实施精品战略,发展特纯、特精、特异形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绿色低污染的小批量、多品种的钨加工材产品。

(六)钨钢

重点采用先进的熔融还原冶炼、电渣连续浇铸、加孕育剂形核等先进技术,集中建立专业厂家,按国际标准生产优质高速钢。发展高速钢深加工精密刀具产品,变资源出口为高速钢深加工产品出口。

(七)钨化工

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钨化工产品,重点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如:WO3、WS2、W杂多酸等在石油化工、垃圾处理、环保工程等方面更广泛的应用;发挥钨催化剂其绿色石化领域的明星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发展用二次资源(电子企业的废钨、废含钨催化剂、废钨合金、废钨渣等)为原料,生产钨酸钠、AMT、APT等钨化工产品。

七、政策措施建议

(一)合理开发老矿山,整装合理勘查新矿区

依靠科技创新,深化资源调查评价和地质勘查,实施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回收(Recycling)、再发现(Rediscovery)和复垦(Reclamation)5R循环经济的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暂不能综合开采或综合利用的矿产及含有用组分的尾矿,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扶持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综合利用项目。

(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采总量控制监管措施,严格行业准入,推进资源整合

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实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将行业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提高技术、安全、环保等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行业准入;对钨原料交易、税费征收、钨精矿开采配额指标等进行全过程综合监管,控制开采总量,遏制钨原料市场的无序流通;加大钨战略资源的整合和控制力度,鼓励创建集生产、科研、销售、投资为一体的集约化、资本化、国际化的大型钨企业集团,提升中国大型钨企业的资本运作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提升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有条件地积极采用高效率采矿方法、采矿设备,形成高强度开采规模,产生规模效应;开展高强度综合安全开采技术研究;扩大嗣后充填法的使用范围,降低矿石贫化率,提高开采回采率;采用废石作为充填材料,减少地表矿山废弃物的堆存量,减少开采活动对地表的影响;鼓励矿山进行贫富兼采、残矿回收和边沿低品位矿脉的开采,延长矿山寿命;鼓励对伴生钨、低品位钨尾矿的综合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实施技术改造,开发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的钨矿选矿工艺,提高钨矿选矿工艺指标和装备水平。

(四)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遏制钨初级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钨产业政策,切实采取措施遏制初级钨品产能的盲目扩张;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企业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先进工艺技术及装备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议国家应给予财税优惠政策的扶持。

(五)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

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由引进向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变,由注重单项技术研究开发向集成创新转变;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优化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节能、减排、降耗,提高钨加工业的整体实力;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

(六)建立钨战略金属国家储备机制

对新探明的钨矿资源实施国家战略储备,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钨工业可持续发展;实施钨产品国家商业储备,调控重要战略资源性产业发展,调节市场,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尽快建立以钨资源战略储备、钨产品商业储备、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相互协调配合,“四位一体”的国家钨储备机制和国家战略矿产资源储备法律体系,确保储备机制的有效运行。

(七)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钨原料流通领域和钨品出口的监管,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对钨原料交易、税费征收、钨精矿开采配额指标等进行综合监管控制,以遏制钨原料市场的无序流通;规范钨原料市场、出口加工贸易等商品流通行为;严厉打击钨品出口走私行为。

充分发挥中国钨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及时搜集和发布行业动态信息,加强行业自律,配合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反映行业企业诉求,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钨矿硬质合金十二五
球磨时间对再生料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
江西钨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探讨
共和国“第一国企”助革命成功
新疆哈密市沙尔萨依地区钼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基于Pro/E的核电轮槽可换硬质合金精铣刀设计
稀土元素对矿用低钴超粗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
超粗晶粒硬质合金截齿性能表征参数的探讨
盐酸-硝酸水浴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钨矿石和钼矿石中的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