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1联合PGE1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1-05-23 09:43全胜麟
山东医药 2011年25期
关键词:唾液酸神经血管

全胜麟,王 卫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

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前列腺素E1(PGE1)是治疗DPN的常用药物;单唾液酸四己神经节苷脂钠(GM1)能促进神经细胞分化、神经突生长及突触形成,参与神经可塑性调节和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具有神经营养和保护作用。2007年1月~2009年4月,我们对老年DPN患者采用GM1联合PGE1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的DPN患者63例,男51例、女12例,年龄67~82(74±8)岁,糖尿病(DM)病程0.5~34 a、平均22 a。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新发DM诊断标准,以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1],排除其他神经疾患及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控制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0~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对照组先静滴GM1 40 mg/(d·次)、治疗2周,然后肌注GM1 20 mg/(d·次)、治疗2周;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将PGE1 20 μg/(d·次)加入莫菲管缓慢静滴,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2.2 检测方法 治疗前后,两组均行肌电图检查,记录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0统计软件,数据用±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自身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显效[自觉症状、痛觉障碍明显减轻或恢复,腱反射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神经传导速度(NCV)>2 m/s或恢复正常]11例,有效(自觉症状、痛觉障碍改善,腱反射好转,NCV稍有增加但<2 m/s)14例,无效(自觉症状、痛觉障碍、腱反射及NCV无变化)7例,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分别为 7、10、13 例,总有效率5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NCV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CV比较(m/s,±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CV比较(m/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MNCV腓神经 正中神经SNCV腓神经 正中神经对照组10治疗前 38.45 ±4.13 40.38 ±3.51 43.47 ±4.38 42.57 ±3.68治疗后 41.46 ±4.52* 44.56 ±4.41* 46.19 ±4.38* 45.08 ±4.26*治疗组 12治疗前 38.34 ±3.45 41.91 ±3.36 43.79 ±4.85 42.28 ±3.05治疗后 48.47±3.55*△50.96±4.14*△ 53.64 ±3.81*△52.27 ±3.12*△

2.3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2例肌注GM1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经对症处理均能耐受;2例静滴PGE1患者注射部位血管发红、疼痛,减慢滴速后好转。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老年DM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以皮肤瘙痒、四肢指(趾)端麻木、神经痛等周围神经病变为首发症状,这是DM的常见慢性并发症;其虽不致命,但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致残。据钱荣立[2]报道,DM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为15% ~95%,其发生、发展是代谢异常和神经血液供应障碍共同参与的结果。代谢异常主要为高血糖引起山梨醇堆积、肌醇减少、蛋白及脂质代谢障碍;高血糖还可引起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严重者伴轴索变性。代谢异常和微血管病变可引起Na+-K+-ATP酶活性降低,导致动作电位降低和多种生理生化过程异常[3]。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血管损害可引起神经营养障碍与代谢异常,造成神经滋养血管血流受阻,促进细胞因子、自由基生成过多,进一步加重神经损害,造成恶性循环。因高血糖是引起DPN的主要原因,故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或延缓DPN发生、发展;此外,还应给予增加神经血流、改善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

PGE1是PGE1脂微球载体制剂,PGE1经脂微球包裹后具有靶向性及屏障保护作用,可有效地减少PGE1在肺部的灭活,明显降低用药剂量。PGE1脂微球载体制剂可在体内吞噬细胞等作用下释放PGE1,与血管平滑肌和血小板膜上的PGE1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具有扩张血管、改善末梢循环与肌醇代谢、增加Na+-K+-ATP酶活性作用,可改善神经病变症状与NCV[4]。GM1是一种位于细胞膜表面的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中枢神经系统含量最丰富,是构成神经细胞膜双脂层的主要成分,对神经元的分化、生长、轴浆运输和神经再生起重要作用;能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恢复,对神经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5];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保护神经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纠正离子失衡,通过内源性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减少病灶周围神经细胞死亡。

本研究结果显示,GM1单用及GM1联合PGE1治疗老年DPN均有明显疗效,但以后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且其NCV改善好于单用GM1者。治疗过程中,两种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

[1]曹辉,郝齐志,余晓慧.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2):113-114.

[2]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201.

[3]沈稚舟,吴松华,邵福源,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38.

[4]钟惠菊,韩秀云,方育明,等.PG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步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5,11(2):115.

[5]陈颂春,徐军,魏文石.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655.

猜你喜欢
唾液酸神经血管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微生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研究进展
血管里的河流
最伤血管的六件事
“神经”病友
唾液酸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清唾液酸测定对新生儿及幼儿期细菌性肺炎的临床意义
血管
你的血管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