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的影响

2011-05-23 09:43
山东医药 2011年25期
关键词: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

章 祎

(深圳市第五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01)

高血压病患病率较高,其危害性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即发生动脉管腔狭窄前),脂质条纹病变主要在内膜层。因此,粥样斑块形成与动脉壁内膜增厚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反映AS的特异性指标,能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并广泛用于AS干预措施的疗效评价[1]。为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IMT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EH患者105例,男80例、女25例,年龄 56 ~80(52.5 ±5.6)岁,病程(8.7 ±5.2)a;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1999年WHO/ISH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危险分层中危以上,高血压1、2级。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恶性肿瘤、糖尿病、严重肝功能不全,7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脑血管意外,近2周服用影响血压、血脂药物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观察组53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服药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 mmHg以下者加量至10 mg/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两组疗程均为24周。治疗期间,血压低于90/60 mmHg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临床症状、血清转氨酶升至正常上限3倍以上,出现致死性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患者中止治疗。

1.2.2 血脂、CRP检测 两组治疗前后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学比色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免疫比浊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RP。

1.2.3 血压、IMT测定 两组治疗前7 d均服用安慰剂,每日测血压2次,7 d的平均血压作为治疗前血压。采用美国PHLLIPS-HD11XE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0 MHz。患者取卧位,颈部侧伸45°,测定颈总动脉膨大近端1 cm处 IMT,IMT>0.85 mm定义为颈动脉粥样硬化,IMT>1.30 mm为斑块形成。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CRP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CRP变化(±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CRP变化(±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检测指标 观察组(n=53)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2)治疗前 治疗后TG(mmol/L) 1.56 ±1.18 1.23 ±1.14*1.58 ±1.17 1.52 ±1.23 TC(mmol/L) 5.25 ±1.07 4.75 ±1.18* 5.28 ±1.05 5.27 ±1.10 LDL-C(mmol/L)3.87 ±1.10 3.20 ±1.15* 3.89 ±1.08 3.86 ±1.24 HDL-C(mmol/L)1.09 ±0.26 1.43 ±0.25* 1.21 ±0.24 1.18 ±0.25 CRP(mg/L) 6.38 ±3.48 3.23 ±2.70*6.39 ±3.54 6.33 ±3.52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IMT变化 观察组治疗前后IMT 分别为(1.11 ±0.16)、(1.02 ±0.19)mm,对照组分别为(1.13 ±0.21)、(1.07 ±0.18)mm;两组治疗后IMT均明显降低(P均<0.05),但以观察组降低明显(P <0.05)。

2.4 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轻微头痛1例,观察组出现肝功能轻微改变1例,患者均能耐受未停药,无需特殊处理症状消失。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IMT变化(±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IMT变化(±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检测指标 观察组(n=53)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2)治疗前 治疗后SBP(mmHg) 167.7 ±14.3130.8 ±13.8* 164.5 ±13.2132.7 ±14.1*DBP(mmHg) 98.7 ±10.7 80.3 ± 8.1* 98.2 ±11.7 82.7 ± 7.4*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达标率多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因该方案治疗的降压药用量较小,可避免单药大量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故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增强。研究显示,长期高血压可增加动脉剪切应力,加大动脉壁环状扩展范围,使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增生,表现为IMT增厚;且血压升高水平与IMT呈正相关。Oleary等[2]研究发现,IMT每增加1个标准差,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1.36倍。

苯磺酸氨氯地平能阻滞电压依赖L型通道和跨膜离子内流,减弱平滑肌的收缩作用,松弛血管,达到缓慢降压作用;其有利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控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减缓IMT增厚。本研究显示,与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比较,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有协同降压作用,同时能降低IMT及血清TC、TG、LDC-C、CRP;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仅有明显的调脂疗效,还有调脂以外的作用[3]。

炎症在A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其中CRP是预测心血管危险最有力的炎症标记物;其不仅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指标,还有促进炎症反应、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AS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4]。阿托伐他汀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0A)还原酶抑制剂,其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肝细胞合成及TC,加快LDL-C代谢清除,从而降低血清TC、LDLC、TG,提高HDL-C;另外,其还有抗炎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内源性TC合成,减少巨噬细胞活化和泡沫细胞形成,降低CRP,抑制AS[5]。本文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后各项检测指标改善也佐证了上述论点。因此认为,他汀类药物调脂、抗炎、抗AS可能成为EH患者的独立治疗目标。

总之,本研究显示降压药和降脂、抗炎药物联用治疗EH患者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不但有利于控制血压、改善IMT,有助于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其患病率和病死率,而且两药合用降压平稳、高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陆再英,钟南山.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M]∥陆再英,钟南山.7版.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7-274.

[2]Oleary DH,Polak JF,Kronmal RA,et al.Carolid-artery intima and media t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J].N Engl J Med,1999,340(1):14-22.

[3]刘英.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7,29(6):624-626.

[4]Virdis A,Schiffrin EL.Vascular inflammation:a role in vascular disease in hypertension[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03,12(2):181.

[5]Hossinabet A,Almasi A.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calaum score association in coronary disease[J].Cardiol J,2008,(15):431-436.

猜你喜欢
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分析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原料药中的7种残留溶剂
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瑞舒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