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西部开发

2011-05-24 09:02郝诚之
西部大开发 2011年6期
关键词:钱老草业钱学森

◎ 文/郝诚之

(本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1年8月31日,时任内蒙古党委储波书记在《钱学森与西部开发》上批示:“看后很受启发与教益。办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重视应用系统工程的观念来指导生产建设与产业发展。”)

祖国西部地大物博,各族人民勤劳爱国。由于历史、地质、气候、投入等诸多因素,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存条件较差,多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生态恶化亟待治理的地区。西部不但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大风沙的源头。如何使这里既成为国防的屏障,又成为生态屏障,一直是中国科学家奋斗的目标,各族群众的心愿。战略选择和技术路线始终围绕着两个焦点:一是开发性治理,还是防护性治理;二是高起点、产业化、综合利用、系统工程,还是低水准绿化、单一的防风固沙、植树造林。钱学森院士是前者的倡导者和理论创始人。

一、关注沙区,呼吁“发展沙产业”

据钱老回忆,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我国火箭、导弹发射试验,曾到过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河边。他说:“旁边都是沙漠戈壁,我在工作的间隙中到处跑跑,发现原来我理解的沙漠戈壁概念不对。沙漠戈壁并不是一片荒凉,而是有不少其他地区没有见到的动、植物。每年基地要发展生产,就是挖甘草,挖出一大卡车一大卡车的,我跟基地的人说,你们这么只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还有基地的伙房挖梭梭树,说木头好,烧时火旺,我就说老挖不种挖光了怎么办?我就从这里得到启发,觉得沙漠戈壁不是完全不毛之地,关键是我们要经营,用科学技术来经营管理。”(见1994年9月29日,钱学森院士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

此后20年,如何用新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沙漠戈壁,合理开发沙生动植物,让生物利用太阳能为人类创造财富,已进入钱学森院士的思考范围。1984年,他率先提出:“沙漠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那就靠沙产业了”,西北沙区必须开发沙资源,“发展沙产业”!(见《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文集》,中国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钱学森院士深刻分析了我国沙区农业气象资料、土地资源特征,指出沙区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也具有独特自然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沙产业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增加光合作用及产品产量。也可形象地说成是“沙漠绿色产业”。沙产业愈发达,第一性产品的产量就愈多,人们为追求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盲目开垦和放牧就会相对得到控制,脆弱的自然资源就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1990年钱老在给沙漠治理专家刘恕研究员的信中建议,要“宣传沙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并讨论我国沙产业的50年规划。”(《人民日报》1993年2月17日,“建立沙产业的思考——钱学森致刘恕信件摘录”)1991年,他读了刘恕研究员送的《沙产业专辑》后说:“要尊重地理学规律。一方面人有改造沙漠美好设想的诱惑,一方面又有地理(气象、水文、土质等)自然规律的限制。过去不是沙化的地区,采取人为措施大概是可以治理的;而几百年前就是沙漠戈壁,对它只能就实际情况开发沙产业,不要轻举妄动。”1994年7月,钱老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郑重提出:“在不少于100年的过程中改造利用沙漠,这就是沙产业的任务。我们要在100年内逐步地做,中间不断地有所发展。”

沙产业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增加光合作用及产品产量。

1994年9月29日,钱学森院士在北京的办公室听取了内蒙古阿拉善盟盟委书记杨力生同志关于该盟沙产业——苁蓉酒的酿造情况的汇报。钱老说:“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有好多产品,有驼绒、苁蓉酒、中药产品,这些产品是远销国外的。我觉得现在西药太简单,人要活得好还得请中医。现在外国人也很重视中医药”,“中医药、中药材发展有很大很大的前途”,“咱们的沙漠地区的产品将来不得了,身价百倍,现在已经作了开头的发展”。1995年11月,全国第二次沙产业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时,钱老品尝了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保健饮料厂生产的“八卦泉”牌苁蓉酒,称赞“这是发展沙产业的一条好路”。(《名人眼中的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现在国家有农业部、林业部,可没有草业部,而我国草原面积是农田面积的三倍,一共有约43亿亩,怎么能忽视草业?”

1991年3月,钱老在全国沙产业研讨会上提出:“假使我们运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基础科学,能不能让这1 6亿亩的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几千亿元的产值呢?有没有这个可能,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他预言“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假使这五个产业都实现了,将又是一次产业革命,即第六次产业革命……可能在下个世纪出现。”钱老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有智慧的,建立沙产业咱们中国人能不能带个头啊,我看一定能成功的。”

1993年12月6日,钱老邀请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研究员、林业部专家领导董智勇和《人民日报》科学记者谢联辉,在他的办公室专门座谈沙产业和林业问题。钱老认为,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森林少、土地沙漠化。林业要转变经营思想,加快发展。从现在开始,要研究中国西部问题,特别是中国西部沙漠的治理和合理开发问题。2001年5月21日,笔者有幸在北京拜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长、中国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国家林业部老领导董智勇先生。他说:“17年来,钱学森院士时刻都在关心我国农、林、沙业的进展情况,他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和进步,倾注了大量心血,使我们深受教育和钦佩。现在钱老倡导的沙产业理论和战略思想,正在有力地推动我国沙产业迈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心系草原,希望“内蒙古带头”

1984年,钱学森院士心系内蒙古,应约为《内蒙古日报》撰写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高屋建瓴地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有13亿亩草原,如果“下决心抓草业”,“可是件大事”。因为“农田少,大约才7000万亩,而草原面积却是农田面积的18倍还多,所以草业的产值完全可以大大超出农业的产值。一旦内蒙古带好这个头,全国的草原利用好了,草业兴旺发达起来,它对国家的贡献不会小于农业。”这篇关于草产业的专论1984年6月28日在《内蒙古日报》发表后,1984年11月30日被《技术经济导报》转载,1985年3月7日被《人民日报》“论坛”专版全文转载。

钱学森院士在专论中不但认真分析了内蒙古的草场资源,而且细心研究了当时内蒙古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同志发表在《红旗》杂志1984年第8期上关于畜草双承包的文章,结合利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会,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建设的新理论和新模式——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并创立中国式的现代化草业和草业系统工程。钱老横向比较,震聋发聩:“现在国家有农业部、林业部,可没有草业部,而我国草原面积是农田面积的三倍,一共有约43亿亩,怎么能忽视草业?”他详细论证了草产业不被重视的历史原因和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草产业的新食物链、新结构图。比如从精心种草、饲料加工、工厂化饲养、畜产品综合加工到利用畜粪种蘑菇、养蚯蚓、沼气发电、残渣养鱼、废液还田;从草业综合基地、定居点、现代化草业新村(即小城镇),到旗县经济、通讯电视、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等等。钱老对内蒙古寄予厚望,文章结尾处谦逊地说:“我以上的这个设想能不能成立,请内蒙古自治区的同志们研究,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学技术人员研究。”

为了深刻领会钱学森院士以知识型、产业化来科学开发内蒙古资源的思想,进而为内蒙古的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84年7月7日,内蒙古的科技人员诚挚要求钱老把文中观点展开谈一谈。钱老欣然应允,寄来了他放眼21世纪的西部开发研究成果《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钱老语重心长地指出:“要看到21世纪,看到在我国大地上将要出现的知识密集型农业,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生产体系和生产组织的变革。”钱老预言,农产业、草产业、沙产业、林产业、海产业等新型产业将构成社会主义中国21世纪的“第六次产业革命”。钱老在给笔者的信中说:“因为您来信说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和内蒙古科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感兴趣,所以附上此文打印稿两份,请他们审阅并提意见,以便在正式刊登时参考。”(此文即《农业现代化探讨》1984年8月20日的专论)内蒙古党委领导对钱老的理论成果高度重视,作为决策内参,先在党委政研室《调研信息》1984年7月27日第24期上加按语发表了全文,后在自治区种草种树综合学术讨论会上,按学习文件印发与会专家,很快掀起学习热潮。1990年11月,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草业系统工程学会”,并开展了相关研究。

三、上书中央,西部开发“高起点”

钱学森院士晚年退出国防科研一线工作之后,结合自己常年在西北、西南卫星发射场工作的所见所闻,明确建议党中央:“开发中国的西半部,以科学的方法和市场经济体制来开发林产业、草产业、沙产业和海产业。”(《新闻出版报》2001年7月11日第3版,金平:“杰出科学家一生求索路——评建党80周年献礼书《钱学森实录》)钱老指出,西部开发要和农业发展结合起来,要建设沙产业、草产业和林产业,促进西部开发农业现代化。应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推进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重点推广应用在实践中创造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他强调,在西部开发中,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要看到沙漠上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

钱老认为,我们在21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必须要高。在开发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时,要强调知识密集型,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都用上。而且一开始就搞产业化,形成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并注意综合利用。(见《内蒙古工作》2001年第2期)

四、鼓励试点,“良性循环”创伟业

1999年,号称“内蒙古私营企业第一强”的东达蒙古王集团,响应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斥巨资进军库布其沙漠,搞起了沙区适生灌木沙柳的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一是为救活濒临破产的国有造纸企业,率先采用“沙柳配抄木浆生产挂面箱板纸”新工艺,用沙柳平茬的木质纤维素当造纸原料;二是用订单林业激发沙区群众种植沙柳、及时平茬的积极性,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三是开发多绒型绒山羊新品种科学发展羊绒加工业(该集团下设羊绒衫厂,品牌“东达蒙古王”);四是在沙柳行距间种植优良牧草,伴以玉米秸秆等饲料,为绒山羊舍饲、半舍饲创造条件。进而把“绿化”和“产业化”合理对接,“绿起来”和“富起来”有效结合,创造性地探索了在我国西部沙区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即“三生统一”)的新路。

因为此项目是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4年提出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所以,2001年5月20日,笔者和内蒙古政协委员、东达蒙古王集团总裁赵永亮同志联名把项目进展情况向老科学家进行了书面汇报。5月30日,钱老给我们复信,高度评价这一项目。他说:“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l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我向您们表示祝贺,并预祝您们今后取得更大成就。”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40年来关怀西部、用知识和智慧造福西部的崇高精神令人感动。他所以高度肯定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进军库布其沙漠的壮举,就是因为西部大开发有特殊的规律,必须提倡林、草、沙三业结合,搞绿色系统工程;既要绿起来,更要富起来,不能以绿色画句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须三兼顾。钱学森院士说得深刻:“这样的任务当然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可能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但‘两弹一星’的实践使我深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用‘两弹一星’精神和经验,把祖国的西部建设成繁荣昌盛的家园。”

在开发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时,要强调知识密集型,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都用上。

(本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01年8月31日,时任内蒙古党委储波书记在《钱学森与西部开发》上批示:“看后很受启发与教益。办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重视应用系统工程的观念来指导生产建设与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钱老草业钱学森
增草增畜 提质提效阿坝州牧区草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探讨
钱学森
新时期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钱学森之答
宁南山区草业机械化推广应用策略
东乡记忆
草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送别爱笑的钱老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