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就业增长背景下构建和谐重庆对策研究*

2011-05-28 03:32张维贵张宏丽
关键词:比重重庆市劳动力

张维贵,张宏丽,张 洁

(重庆工商大学 a.财政金融学院;b.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c.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无就业增长”是自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经济”难题出现以来,经济学界面临的又一大困惑,其涵义是一种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是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呈现下降趋势,或者说单位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变小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振兴西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任,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好坏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重庆在全国总体战略布局中的特殊地位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加之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考察重庆是否存在“无就业增长”现象,对于促进重庆经济良性发展、构建和谐重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重庆总体“无就业增长”现状分析

表1是重庆1998—2008年城镇GDP就业弹性值表。

表1 重庆城镇GDP就业弹性值表

图1 1998—2008年重庆城镇GDP就业弹性不规则变化图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重庆城镇GDP就业弹性的变化,以计算出的弹性值绘制重庆城镇GDP就业弹性变化趋势折线图(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重庆1998—2008年的城镇GDP就业弹性清晰的分为两个不同阶段:1998—2001年的弹性值较大,均在0.3以上,在图中表现出折线波动幅度较大;2002—2008年的弹性值相对来说较小,几乎均在0.3以下(2005年为0.330 2除外)。由此可见,2002年以来重庆城镇GDP就业弹性值偏小,说明单位GDP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是下降的,因此可以判定重庆总体上存在“无就业增长”现象。

考虑到就业弹性是指就业增长对产出增长变化的敏感度,因此引入对数线性模型,它是一个经常用于测量变量弹性的模型,其实质是一个非线性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这里L和GDP,分别表示劳动就业量和生产总值,λ为常数,ε则是需要的就业弹性系数。为了方便求解,对式(1)式两边取对数,则可以化为: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建立一个回归方程模型:

这里ξ为误差。模型(3)不仅考虑了生产总值的增长对就业率的影响,而且其他因素的影响量也作为常数因子和随机误差考虑在内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此以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重新再测算一次就业弹性。

表2 重庆市生产总值和就业总数

利用EViews 5和模型(3),很容易得出就业弹性系数的估计值,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重庆市1986—2009年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3知道,回归分析的模型结果可以表示为:

并且由p值都小于0.05知道,模型的两个系数也都通过了检验,得出了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变动为0.023%,这个数据不仅仅比欧美国家低,而且相对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是非常低的,因此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重庆市“无就业增长”现状的严重程度。

另一方面,表3中R2和调整的R2都不大,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不大,也即该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不佳。按照差分模型(1)计算的就业弹性系数明显呈几个阶段,1986—1995年弹性系数为正数且较高,1996—2004年弹性系数呈负数,而2005—2009年弹性系数有上升的趋势,但是仍旧比较小。因此将表2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成几段分别来求就业弹性系数,得出的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重庆市分阶段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4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分成4个阶段之后,不仅p值很小,R2和调整的R2都非常大,也就是说,分成4个阶段之后的模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

分为4个阶段之后,分别计算的就业弹性也有很明显的区别。1986—1995年就业弹性为0.093 025,是4个阶段中最高的,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低的。结合该阶段的就业弹性平均值0.3,显然降低不少。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给就业率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1996—2004年就业弹性为-0.079 826,这个数字和差分弹性模型计算的基本一致,说明该阶段的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带来就业的增长,反而降低了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到,当时的亚洲金融危机确实给我国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2005—2009年的就业弹性为0.051 652,比之前一阶段稍有上升,但是还不足以认为经济增长给就业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相反,这一数字正好体现了重庆市现阶段“无就业增长”的事实。

2 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析

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从1985年到2009年重庆市的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各产业中的就业量在总就业量中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 重庆市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动趋势比较

图3 重庆市三大产业就业量比重变化趋势比较

从图2和图3中可以看到,在全市工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第二产业逐步超过第一产业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到2009年其增加值比重已超过50%(图2),但由于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近年来在该产业尤其显著,其劳动力吸纳能力变得有限。因此,1985年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在纵向趋势上均呈稳步增长的同向变化,但三次产业横向比较则显示出目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而就业比重最低的状况(图3)。第一产业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使其恰好呈现出与第二产业相反的特征。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大力发展,增加值比重逐步超过第一产业并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反应在就业结构上显示出了二者纵向和横向的双重同向变动趋势,即纵向上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快速增长,横向上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目前在三次产业比重中均于中间位置。随着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实施,第三产业不断吸纳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提供就业的主力。

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给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其一直发展较好,对于就业的带动也很明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开始有了较大的增长,1994年达到了21.133 82%。就在进入21世纪,第三产业略有下降甚至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其就业人数的比重也一直是上升的。在2009年达到了34.722 53%。此时,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43.963 74%和21.313 73%。虽说第一产业就业量的下降必然会引起其他产业比重的上升,但对起步较晚的第三产业来说,相对于第二产业在就业量上并不突出的表现,其吸收劳动量的能力不容置疑。

3 “无就业增长”与构建和谐重庆矛盾的解决对策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劳动市场的逐渐饱和,一个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的地区出现“无就业增长”有其必然性,是就业由绝对量增长向有质增长转变的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正确认识“无就业增长”出现的必然性,并不代表放任“无就业增长”继续发展,而是应该根据其具体成因寻求解决对策。针对重庆“无就业增长”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打破户籍壁垒,消除城乡等级差异。劳动力流动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证,其中户籍制度是最重要的环节。目前,虽然劳动力已经可以比较自由地流动,但户籍壁垒在某些行业或区域依然刚性存在。户籍壁垒的存在或许为某区域或行业带来不少便利,但却不利于人才遴选,更有悖社会公平原则。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许多外来工不能享受到本地户籍人员应有的待遇。特别是农民工向城市转移的成本高,其在城镇获得收入超过农村收入的部分很大程度被抵消,这种抵消成本包括城镇相对昂贵的房租费、子女教育费、生活费用、办理各种手续费用、寻找工作成本等,大大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

(2)发展就业效果明显的产业,增加就业吸纳量。重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比如流通、餐饮、文化、观光休闲旅游、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风险投资企业,通过促进小规模投资,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力减少群体失业。

(3)健全社会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力后顾之忧。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劳动保障制度,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确保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降低失业人数,促进人才的互相交流。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劳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城市居民劳动保障制度,是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条件以及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政府可通过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增加转移支付提高保障待遇等办法,消除人们对经济走低的心理预期,刺激社会购买力和即期消费,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需要政府加大对失业保险资金的投入,并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需要完善其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在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险资金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各项社会保险的投入,以防止出现更大的资金缺口;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条保障线制度,研究制定三线衔接的实际操作办法,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保障农民工、老人与儿童的赡养与教育。农民工问题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留守老人与儿童的赡养与教育问题,以及跟随务工父母进城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应继续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创新模式,做好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安置工作;督促城市学校消除偏见,接纳农民工子女继续教育,把农民工的这些后顾之忧解决掉,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而且会释放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择业。

(4)调整教育结构,培养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的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体现为劳动力富余和职位空缺并存,闲置劳动力不具备就业能力,这主要是由脱离市场的教育投资所导致的。对此,各级政府以及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培养结构及其投资结构,面向市场需求,更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重视技能和素质培训,加强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行终生教育。

(5)鼓励非盈利性组织的发展,增强就业潜力面。对于“无就业增长”问题,还需要考虑经济系统自身对就业的承载能力,不能一味的在经济系统内部寻求答案,应跳出经济系统本身,通过社会系统的适应性优化行为,提高社会系统对劳动力的承载力,化解非均衡增长的就业压力。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满足之后,会寻求精神上的享受,此时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的非盈利性组织的发展将会给由于资本的大量使用、技术的高速发展所替代下来的劳动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成为今后扩大就业最有潜力的部门,既有利于解决“无就业增长”,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精神层次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

(6)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考核领导干部要发展经济与解决就业问题并重。政绩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业绩。领导干部都很关心自己的政绩,都想有好的政绩,这是完全应该、也可以得到理解的。作为一名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政绩观,就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校正和确立自己的政绩观,而不能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轨道。科学发展观阐明发展是一种全面发展,那么政绩就不能是单打一,仅仅体现经济发展,而其也要关注民生,将考核经济发展与解决就业问题并重起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创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因此,建议重庆市委市政府应该根据重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不再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尤其是GDP增长,而是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极力解决重庆“无就业增长”难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实现和谐重庆的构建。

[1]池碧云.从就业弹性系数来看我国的就业增长[J].统计教育,2006(4):50-51

[2]胡延华.中国无就业增长的成因和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492):377-378

[3]蒋荷新.我国制成品贸易就业效应研究——对“无就业增长”的一次检验[J].当代经济,2007(11):122-124

[4]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29(4):23-27

[5]马元三.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分析[J].经济导刊,2009(12):42-43

[6]王锐兰.发展非营利组织:破解“无就业增长”的突破口[J].理论与前言,2005(8):31-32

[7]肖六亿.“无就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18):119-122

猜你喜欢
比重重庆市劳动力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